易地搬迁稳得住 后续帮扶来铺路 —— 看汉阴县涧池镇如何开展易地搬迁后续帮扶
汉阴县涧池镇紫云南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是汉阴县20个安置社区之一,接收安置了十个镇易地搬迁群众691户,同时也承载了该镇绝大部分易地搬迁任务。近年来,涧池镇积极践行“138”体系和“三个一”产业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实践之路。
搬迁生活过得好、后续帮扶不能少。为扎实做好对易地搬迁群众的后续帮扶工作,涧池镇坚持建强一个支部、做实三大载体、建优“八个中心”的工作思路,率先从党建引领方面下功夫。为有效解决南郡社区后续管理问题,该镇及时组建南郡社区党支部,选派工作作风扎实的支部书记,实行网格化管理,从搬迁群众中推选楼长,通过定期组织学习、提升服务意识,形成了社区支部为统领、社区自治为支撑的管理体系。
易地搬迁“挪穷窝”,后续生活问题多。为提升搬迁群众生活质量,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该镇从关注搬迁群众日常生活入手,依托社区“八大中心”建设,积极解决搬迁群众生活需求。“在这生活真的是方便多了,楼下就是超市,不像以前在农村,最近的商店也有几公里。去年社区还成立了锣鼓队、秧歌队、舞蹈队,经常搞活动,挺热闹的。最值得称赞的还是社区矛盾调解中心,要是遇到什么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都有人上门进行调解”搬迁户龚洵政说。据了解,为充分践行对老弱群体的关怀,南郡社区积极壮大志愿者服务队伍,组织志愿者开展为老年人免费义诊、义务理发等活动;为解决社区留守儿童学习无人照料的问题,南郡社区党支部还邀请中小学老师集中对留守儿童进行课外辅导。
“我今年65岁了,儿子在外地务工,有两个孙子还在上小学,平时放学后基本都在社区的儿童照料中心学习,还有老师帮忙辅导,我基本不用为他们的学习操心。”从外镇搬迁到南郡社区的贫困户龙伯香说,“我在藤编社区工厂工作,藤编技术简单易学,政府为我们组织了好几次培训,很快就上手了,一个月能拿到一千多块钱,补贴家用完全是够了。”在搬迁之初,她一直担心搬迁后的生活没有着落,但是当看到政府的一系列后续帮扶措施后,她顿时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希望。
易地搬迁脱贫,后续帮扶关键在就业。为了使搬迁群众移得出、稳得住、住得下去,涧池镇在解决搬迁群众务工问题上积极寻求突破口。立足本地传统的藤编手工艺,围绕社区建园区相关规划,推进手工编织产业园区建设,全力培育藤编产业做大做强,促进群众就近就地务工增收。多次组织贫困群众开展藤编技能培训,深入推行“藤编社区工厂+家庭车间”的发展模式,让半劳动力、弱劳动力群众居家劳动有钱赚。
陈兴松是从汉阴县漩涡镇搬迁到南郡社区的贫困户,在搬迁前他还住在大山深处,交通很不便利,房屋也是危房,为了维持家庭生活,他不得不每年都外出打工,只能在春节期间回家一次。“实行易地搬迁后,我感觉生活最大的改变是不用再出门打工了,就在社区产业园工作,出小区大门走两步就到了工作地点,我们两口子在那每个月工资总共有五千多元,维持家庭生活是完全够用了,最主要是有了更多时间陪伴家庭,真正找到了家的感觉。”陈兴松所言不虚,随着产业园和社区工厂相继建立,搬迁群众在当地就有着广阔的就业空间,以前农户对劳务输出严重依赖的局面得到了有效扭转。
如果说解决就业问题是一剂“强心剂”,那么有个长期性固定产业,无疑是让搬迁群众吃下了“定心丸”。为进一步深化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涧池镇积极践行汉阴县“加入一个组织、发展一项产业、扶持一笔资金”的“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立足交通和地理优势,在紧邻南郡社区的紫云、中营、沙坝等七个村规划建设了2200亩富硒大棚蔬菜产业园。为搬迁群众每户配套5000元的财政产业奖补资金和3000元搬迁产业资金,通过完善“一协议两条据”将资金融入合作社作为搬迁户入股资金,实现合作社牵头带动、技术现场指导、群众参与发展、产品实行回收的产业发展模式,搬迁群众既可以在合作社里实行定单种植大棚蔬菜,也可以在合作社务工增加收入,还可以按入股股金得到分红,从而把搬迁群众牢牢镶嵌在产业发展链中。
通过深入推广易地搬迁“138”后续帮扶模式和“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涧池镇实现了搬迁群众有业安置和有土安置的有机结合,为汉阴县易地搬迁的后续帮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