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汉阴县人民政府>政务要闻>理论调研

理论调研

汉阴巧用“组合拳”推出脱贫攻坚六大工程

作者:中共汉阴县委办公室课题组 来源:安康发展 发布时间:2018-01-03 09:18
  汉阴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推出六大工程,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组合拳”。
  一、深入实施“支部+X+贫困户”工程
  不断创新联结方式。坚持以党支部为核心,以贫困村为第一战场,以贫困人口脱贫为标准,以产业脱贫为抓手,特色产业链与脱贫致富链紧密联结,党建精准指导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提升抓党建带脱贫、抓脱贫促党建水平。“X”就是特色产业链形成的不同业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带动贫困村和贫困户采取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劳务用工、订单销等方式与“X”结成利益共同体,在参与全产业链经营中稳定增收脱贫致富。
  全面建强基层党组织。坚持把基层党组织活动拓展到脱贫攻坚各环节和全过程,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进一步建强基层党支部、村两委班子、第一书记和党员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胆选拔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群众感情深的农村致富带头人、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提高村两委干部扶贫脱贫、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的本领。在村支部的带领下,每个贫困村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对所有贫困群体的全覆盖。
  拓展扩大“X”承载功能。推动各类市场经营主体深度参与脱贫攻坚,优先保障贫困户收益。大力发展对群众脱贫致富带动性强的富硒产业、生态旅游、山林经济、涉水产业、劳动密集型等生态友好型产业,支持引进企业建园区、支部牵头自建园区、吸引能人大户合建园区,确保每个贫困村建设一个以上的现代农业园区,健全省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分别带动120户、60户、30户以上贫困户的精准对接机制。
  二、深入实施农村“三变”改革工程
  突出“三变”改革重点。资源变资产就是试点村以集体自然资源性资产、可经营性资产的使用权,通过参股经营、控股经营、独资经营等方式实现农村资源向资产的转变。资金变股金就是允许试点村将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发展类、扶持类等资金(直补农民、社会保障、优待抚恤、救灾救济、应急处置类等资金除外),在符合资金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整合,原则上可以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民持有的资金资产收益权,投资入股经营主体。农民变股东就是引导和组织农民自愿以自有生产要素,采取农民自行单独入股、委托集体经济组织集中托管入股、成立合作组织统一入股等形式投资入股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探索资源股、资金股、劳力股、技术股等多种股份合作方式,实行固定收益率和“保底收益+股份收益”利益分配方式,确保农民获得稳定的保底收入和财产增值收入。财政资金投入收益要优先分配给贫困村和贫困户,优先向丧失劳动力或弱劳动力的贫困户、贫困残疾人户倾斜。
  积极开展改革试点。“三变”改革必须坚持试点先行、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坚持遵循市场规律,强化政策扶持和路径引导,有效配置要素资源;坚持维护农民权益,消除市场风险,让农民吃上持续稳定增收脱贫的“定心丸”;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经济新的有效实现形式,保证集体经济健康成长,不走大集体老路。各镇分别确定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的村进行试点,聚焦农民增收、集体经济、优势产业、资源整合、主体培育、市场运作,创造性推进“三变”改革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为全县深化“三变”改革打牢基础。
  强化监管严控风险。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风险管控,确保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不改变、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实现农民、集体、经营主体合作共赢发展。严防借“三变”改革之机,出现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少数人侵占、支配、私分集体资产,外部资本侵吞、控制集体资产等问题。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和生态红线制度,禁止以农业为名圈占土地从事非农建设,严禁擅自改变林地用途损毁林木。建立股金股权退出机制,在承接经营主体出现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为,投资进度缓慢或经营策略发生重大变动不能按约完成预定目标,连续出现经营亏损无法确保项目农户、贫困户和村集体利益等情形时,村集体和入股农户有权收回入股资金和实物。建立财政支持开发、扩大特色农产品保险品种的机制,增强农业和农户的抗风险能力。
  三、深入实施新民风建设工程
  深化新民风核心内涵。坚持问题导向、群众主体、典型引领、上下联动的原则,大力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把新民风建设作为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治本之策,打造“党建+新民风”社会治理模式,增强全县人民对新民风建设的思想认同和行动遵循,为打蠃脱贫攻坚战提供优良民风保障和社会思想基础。大力倡导厚道实在、诚实守信,把以诚做人、坦诚待人作为立身处世之道和待人接物准则;大力倡导孝老爱亲、知恩感恩,把奉先思孝、善待家人作为道德基础和精神基因;大力倡导节俭简朴、量入为出,把节俭节约、反对浪费作为行为习惯和生活时尚;大力倡导勤奋劳作、踏实苦千,把勤恳工作、拼搏奋进作为生存之基和创业精神;大力倡导以和为贵、宽容礼让,把和衷共济、崇尚和合作为思想共识和行为规范。通过新民风建设,增强贫困群众自强自立的主体意识和信心志气,让脱贫攻坚的步伐走得更加稳健。
  抓细抓实六大活动。一是道德评议要坚持群众主体。尊重公序良俗和群众意愿,规范新民风道德评议活动的程序和评议办法,以说论理、以评明德、以亮树德。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二是移风易俗要坚持倡树新风,把移风易俗作为村规民约或居民公约重点内容,健全移风易俗长效机制,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三是文化传播要传承家训家风.以培育健康的家庭价值观为突破,推广“汉阴沈氏家训”等优秀百姓家风,持久深入地开展群众性活动,用优良家规家教家风正德树人、淳化民风。四是文明创建要坚持典型示范。促进文明创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大力弘扬勤劳致富、勤俭持家传统美德,推动形成爱岗敬业、务实重干的浓厚氛围。五是诚信建设要坚持教育为主。大力开展诚信为本教育活动,引导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六是依法治理要坚持治导结合。坚持依法治理与以德治理相结合,把法治精神融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家风家训,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维护公序良俗和社会秩序。
  持续激发内生动力。大力整顿不良人情风、盲目攀比风、低俗恶搞风、打牌赌博风及脱贫攻坚中的“等靠要”“缠访闹”“不怕穷”等突出问题,综合运用道德评议、评先树优、依法治理、生产奖补等手段,引导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扶贫同扶志扶智有机结合,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思想意识,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
  四、深入实施新社区工厂工程
  大力发展新社区工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引领、就业优先、厂社融合、协同推进的思路,大力支持各类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创业人员利用移民安置社区配建的商业用房、空置门店、老旧厂房和学校、办公楼等闲置资产,创办生产加工型工厂或车间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农村贫困劳动力和移民搬迁群众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增收,促进“三留守”问题的逐步解决,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对各类企业和创业人员在移民搬迁安置社区或居住农户100户以上的农村人口集中区、创办的社区工厂在安置社区1平方公里以内、用工人数稳定在20人以上、年正常生产经营6个月以上的,认定为新社区工厂,享受相关支持政策,实现一年打基础、两年上规模、三年全覆盖目标。
  加大主体培育力度。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强内引外联,引进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采取连锁经营、联合经营、股份合作、订单加工等形式发展新社区工厂,支持返乡创业、带业回流,创造“人口红利”,借助生态资源优势和富硒资源优势,发展农业林业生态产业园区,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厂,利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帮助移民搬迁群众和贫困劳动力在园区、在工厂、在网络平台实现选择性就业。结合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传统手工艺与旅游开发融合发展。加强特色技能培训,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对有劳动能力和培训需求的贫困劳动力,提供量身打造的免费就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确保掌握一项就业创业技能。推广技能扶贫“紫阳经验”,推行订单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打造具有特色的劳务品牌。
  创新移民搬迁机制。坚持遵循规律、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四化同步、一举多蠃思路,规范精准搬迁、精细管理、精确施策标准,协同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其他类型搬迁。创新移民搬迁安置机制,坚持进城入镇、社区安置、兜底保障原则,坚持以户定房、精准到人,以进城入镇集中安置为主,优先在县城、集镇建成区或规划区布局搬迁安置社区,实行多层次搬迁安置政策.。创新增收保障机制。坚持以户定业、先业后搬、以业促搬,精准支持搬迁对象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稳定就业,做到规划选址先定产业、确定对象先选产业、搬迁安置先兴产业、后续服务先抓产业、督查考核先看产业。坚持“一区一策、一户一法”,大力推广“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农民变工人”“套餐式搬迁”和新社区工厂等搬迁模式,实现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坚持社区自治、权益保障、服务管理相统一,实行“五星”社区管理,全面推行“居住簿”制度,组织实施搬迁示范社区创建,打造和谐有序、文明向上的幸福家园。
  五、深入实施帮扶干部素质提升工程
  增强“四支队伍”战斗力。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部署,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精准选好配强干部、培养开发人才。整合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包村干部和村两委班子’四支队伍”,保持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队人员稳定。脱贫攻坚工作队实行队长负责制,由队长统一调配各种力量,紧紧依靠村党组织,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和改善贫困村发展环境为目标,以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为工作对象,指导和协助村两委开展工作,夯实“六个精准”,实现驻村帮扶“六个目标”。把脱贫攻坚工作成效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调动各级干部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培养专业化扶贫干部。坚持精准化、专业化原则健全脱贫攻坚机构队伍,在机构建设、人员编制、工作经费上予以倾斜,配齐配强扶贫干部队伍。通过组织遴选、抽调选派、挂职锻炼等方式,充实县脱贫办和镇办扶贫工作力量。支持县镇使用空缺编制及时补充扶贫工作人员,对艰苦边远镇放宽职位专业、户籍、学历等条件,适当降低进入门槛。有计划有组织地傲好各级党政干部、扶贫系统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等教育培训工作,切实提升干部队伍执行能力、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能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干部队伍。
  六、深入实施“321”肋堆脱贫工程
  织密织牢联系服务群众网络。以党员联系群众、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中心户长联系村民为纽带,着力解决帮扶力量不足的问题。推行网格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将群众根据经济收入、家庭结构、利益诉求情况划分为放心户、关心户和连心户,实行“在线、一线、热线”服务,做到因户施策、精准服务、帮困解难,助力群众增收和发展。
  建强筑牢基层农村自治平台。聚力搭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村民代表大会为决策主体、村委会为执行主体、村监委会为监督主体、村级社会组织为补充的“五位一体”村民自治平台,努力形成以德治为引领、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协商为形式、平台为支撑的基层群众自治体系.。通过制定完善村规民约,逐户签订守约承诺,提炼推广优良家风家训家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通过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群众性社会服务组织,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经济建设和公共事物管理的热情;通过民主协商,依托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载体,实打实地杷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变为村党组织的思路和决策;通过把“互联网+”灵活运用到农村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不断完善村级自治信息平台大数据系统,构建政策宣传村务公开、服务群众、农产品销售的有力平台,每个村都要因地制宜组建1个以上农户参与、互惠互助、发展经济为目的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搭建平台。
  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力量。以“321”为抓手,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提升贫困村党组织“两力两率”,选好书记,配强班子。兑现落实好村干部80﹪的薪酬与脱贫攻坚成效挂钩政策,深化“双培双带”活动,把农村党员干部培养成为实用人才,把实用人才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农村党员干部。加强村两委班子科技信息、实用技术、富民产业等知识技能的培训,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开发,支持建设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实训基地。让每个贫困村都有一批熟悉现代农业技术、善于经营管理、技能服务能力强,能够示范指导和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型”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