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汉阴县人民政府>政务要闻>理论调研

理论调研

贯彻“五新”战略部署 加快建设幸福汉阴

作者:周永鑫 来源:安康发展 发布时间:2018-01-03 09:33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立足全国、放眼未来,确立了陕西今后五年培育新动能、构筑新高地、激活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显新形象的“五新”战略部署,为加快富民强省步伐指明了方向。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汉阴将以“五新”战略部署为引领,以追赶超越为主线,聚力实施四大战略,加快建设五大园区,统筹推进“三带”建设,以事业聚人心、以机制激活力,努力推动县域经济再上新台阶,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和全面小康目标。
  一、实施四大战略,培育持续发展新动能
  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生态是汉阴的最大优势。肩负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双重责任,汉阴将坚持节约优先、保护先行、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持续实施“低碳、天蓝、地绿、水净、生态修复”五大工程,力争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68%,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5%,汉江月河水质达到规定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切实筑牢县域生态安全屏障。坚持源头治理,坚决不上“三高”企业,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大力整治工农业园区、城乡居民生活区点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不断增强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自觉。坚持向生态要效益,把发展循环产业体系作为汉阴绿色发展的命脉,大力发展循环工业、循环农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努力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打造金山银山。加快国家生态县创建步伐,以创促建,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家园。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工业是汉阴加快发展的根本出路,必须乘势而上做好转型升级文章。坚持集群发展,做大做强以富硒食品、新型建材、植物提取为代表的优势产业,以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的发展格局,确保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力争到2020年工业产值接近300亿,工业增加值接近90亿。坚持链式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搭建上下游企业和产品循环开发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物料闭环的循环产业链,重点打造大米、莲藕、魔芋、杜仲、拐枣等深加工链条,页岩陶土制品、废旧材料、尾矿渣利用链条和旅游商品、富硒美食产业链条,不断提升产业和企业发展生命力。坚持融合发展,打破产业界限,将工业化理念融入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生态旅游产业,推动山区农业机械小型化、农产品深加工精细化、旅游商品开发工业化,实现一二三产良性互动,融合发展。
  实施农旅富民战略。农业资源旅游经济化是农旅富民战略的要旨所在。围绕“南茶北果川道园”布局,大力推行“田梁农家乐”“一亩硒田·四季厨房”和订单式生产模式,通过游客拉动、大户带动、电商促动,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附加值。围绕“一心三线”旅游布局,加快“两湖两峡”水利风景区、双河口文化旅游名镇以及月河川道农业观光带建设,持续举办春季油菜花、夏季荷香、秋季稻香、冬季养生“四季旅游”活动,做大“汉阴美食”产业,提升生态旅游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坚持农旅融合,积极探索田园综合体模式,按照“生态自然化、景观田园化、功能现代化、农旅融合化、农产品商品化”思路,打造一批点线结合的特色农庄、观光园区、旅游村庄,为永久脱贫、长远增收、稳定致富创造一条新路子。
  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建设幸福汉阴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健全完善县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机制,最大限度聚合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及专业服务机构人才、设备和成果方面的资源为我所用,全面促进县域经济加速发展。持续推进院地院企合作创新,加快建设一批产学研基地,促进富硒产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传统工业全面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和信息化、智能化三产服务业加速发展。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巩固提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成果,积极普及15年免费教育。加快村级完小和幼儿班标准化建设,实施城区周边“卫星学校”扩容提质,建成汉阴中学图书科技楼,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改善城乡办学条件。强化教育、医疗、文化等本土人才培养,健全完善引才用才爱才政策体系,推动各类高端人才向重点企事业单位、重点产业及园区企业聚集,全面夯实县域经济持续发展人才支撑。
  二、建设五大园区,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提升月河工业集中区创新力。汉阴月河工业集中区经过9年持续建设,已成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目前共入驻企业132户,工业产值占全县的76.7%,先后荣获“陕南循环发展示范园区”“全省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先进单位”荣誉。下一步,要围绕创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标,以机制创新、科技驱动、要素聚集为抓手,推动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推进工业集中区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传统人工为主向智能化数据化转型、内向区域园区向外向开放转型、单一园区向产城人文融合转型“四个转型”,实现提质增效。积极推进月河工业集中区与安康高新区合作,形成总部在高新区,生产配套基地在汉阴集中区的格局,通过招大引强、扶优扶强、促小育新并举,力争到2020年,集中区入园企业突破180户,培育年产值过10亿元企业10家,形成3个以上品牌统一、各有特色、链条闭合的新型工业集群,努力把月河工业集中区建成全市乃至陕南县域科技创新先导区和集约发展示范区。
  提升现代农业园区供给力。汉阴已建成县级以上园区50个,其中省级园区5个、市级园区20个,总面积10.34万亩,建成面积占比位居全省前列。要立足良好发展态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壮大农业“第一车间”,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同步推进富硒粮油、茶叶、魔芋、林果、苗木花卉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力争新建5个以上市级园区、3个以上省级园区,不断提升质和量的有效供给。围绕打造全市富硒产业发展核心区,以富硒健康功能性食品开发为突破口,加大提取物植酸(肌醇六磷酸亦称IP6)的推广、研发与应用以及杜仲综合提取保健品、化妆品等产品开发,推动建成富硒功能食品园区,不断扩大产品高端供给。强化“大园区”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三变”改革,加快打造月河五一三产融合示范区、平梁镇沐浴河流域型脱贫攻坚统筹农村发展创新示范点和涧池镇区域型脱贫攻坚统筹农村发展创新示范点,引领带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提升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影响力。以凤堰古梯田景区为核心,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先后被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美丽田园”。按照5A级景区标准和“一园多区、相连互通”的布局,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及旅游服务配套,做美梯田四季景观,开发一批富有特色的景区景点,构建与凤堰古梯田互为补充、融为一体的大景区格局。依托森林公园良好生态,大力发展养生养老及户外运动产业,改造一批进城入镇村民的闲置民居,建设医养结合养心养生养老基地,开发医食养生、温泉疗养、泥疗沙浴、禅道体验等旅游保健产品,规划建设户外徒步、森林探险线路,策划打造山地自行车赛事品牌,努力将凰山国家森林公园建为全国知名健康养生游胜地。
  提升“三沈”文化产业园辐射力。依托“三沈”昆仲盛名、“三沈”文化深厚底蕴和“沈氏家训”被中纪委全国推广的影响力,汉阴应势而动,于2016年启动建设“三沈”文化产业园,以县城为中心,建设旅游接待中心、健康养生休闲中心、文化创意演艺中心、地域文化交流展示中心、移民家训文化展示传播基地等五大产业板块,从书画艺术、家训文化、养老养生、创意体验等方面策划包装项目、构建产业链条、培育文化品牌。立足全国,吸引知名书画名家、养生专家、文化大家来文化产业园举办论坛、讲座、培训,建立工作室、展览馆,形成集聚效应,打造产业高地。同步深入挖掘汉阴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移民文化、家训文化、美食文化的丰富内涵,建设一批寓文化展示、文化体验、文化故事为主的景点,形成以“三沈”文化产业园为核心,辐射带动各区域特色文化景点的发展格局,推动文化资源产业化、文化旅游全域化。
  提升月河物流园区保障力。以“中国硒谷·汉阴大集”为龙头,加快秦巴山区富硒产品交易采购基地、大型综合商品集散市场和汉阴特色文化民俗体验区三大板块建设,着力打造融合传统集市、专业市场、现代物流、商务办公、酒店会展及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现代产业服务中心。以通用航空物流产业园区、铁路物流园区和电子商务产业园等项目为骨干,加快建材、汽车、日化等物流小区建设,推动物流产业多元化发展,构建集仓储、运输、冷链、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及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物流园区格局,为企业节支、流通提速、发展加速提供有力保障。
  三、推进三带建设,激发协调发展新活力
  推进月河川道城镇经济带。重点推动月河沿线一城四镇主动融入全市月河川道城镇带和汉江中上游区域板块建设。着眼增强县城带动力,坚持规划引领、路网先行,稳步推进老城改造、南区开发和东西延伸片区建设,进一步拉大县城骨架;坚持产城融合、以业兴城,城东片区重点引进大数据、软件开发、信息技术类企业,城西片区重点引进知名高校、职校、中学在汉阴建设分院分校、培训基地和名师工作室,打造县级教育产业高地。着眼增强区域发展力,依托月河川道集镇产业优势和功能定位,统筹推进双乳硒莲小镇、蒲溪硒品康养小镇、涧池珠宝小镇、城关硒谷小镇、平梁硒花小镇建设,打造城镇经济带。着眼月河川道统筹一体发展,加快推进月河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改善月河水生态体系,打造一条路堤结合、堤园融合、亲水休闲的生态观光带;统筹推进月河川道人口密集村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气化工程,将月河川道建成产业和城镇科学共融、经济和生态和谐共生、创业和居住幸福共享的现代化山水田园城镇经济带。
  推进北区山林经济带。汉阴北部山区有“走山不看山”的说法,意喻北部山区的群众大多依河谷居住,河、田、地、林立体纵向的生态空间,为发展山林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山林产业方向上,稳步发展以田种花(金丝皇菊、黄花菜、油葵、莲藕等开花类作物),地种果(核桃、板栗、拐枣、桑椹等),林种药(杜仲、天麻、猪苓等)为主的产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动以林兴工,以工促林,林工一体;在山林产业发展方式上,依托建设“两湖两峡水利风景区”和双河口旅游古镇,积极发展观赏型、采摘型、体验型山林园区,促进一三融合。紧盯提升产品附加值,积极培育优质农林产品商标品牌,加快建立产品身份识别、质量安全管控及溯源体系,加大农林产品包装和推介力度,不断增强市场影响力、竞争力。
  推进南区沿江生态经济带。全市石紫岚生态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为建设南区沿江生态经济带带来了系列项目、政策等重大机遇,特别是石紫岚公路提等改造工程优先实施,使汉阳、漩涡两镇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为加快建设经济带提供了关键支撑。从当前发展形势看,旅游业仍然是沿江生态经济带的首位产业,汉阴两镇处于石泉、紫阳两县的必经中间区域,更应抓住机遇,打好这个旅游带的“中间结”。按照错位发展、彰显特色、文化为魂的要求,围绕打造漩涡硒田小镇,保护与开发并重,持续推进凤堰古梯田景区建设,讲好垦田孕育的移民故事,彰显种田蕴含的农耕文化,叙写品茶浸润的茶文化,加快发展一批环境美、功能全、有品味的农家旅馆,吸引游客来漩涡住农家、游梯田、观云海、品茶香;以汉阳镇为重点,以竹文化为主题,以竹子造景观,用竹造舟,再现“顺水推舟、逆水行舟”的航运景观,同步做精做响“汉阳蒸盆”,打造精品汉水文化体验区。
  四、增进群众福祉,创造共享发展新生活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扎实落实中央“六个精准”要求,突出抓好产业扶贫,用好“党支部+X+贫困户”模式,积极推动农村“三变”改革,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工农业园区、能人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的引领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合作带动型、订单生产型、入股分红型、园区务工型等多种帮扶模式,努力让贫困户参与产业链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增加收入。完善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兜底扶贫等措施,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夯实“三级书记”抓脱贫责任,通过党员联系群众、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中心户长联系村民,开展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建强村级自治平台的“三线两化一平台”治理模式助力脱贫攻坚,努力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队伍。
  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幸福汉阴的基本支撑。大力改善群众出行、生产、生活条件,启动凤凰山隧道工程前期工作,建成平涧一级路、汉阳汉江大桥,实施汉双二级、汉铜二级、汉药三级公路提等升级改造,在全市率先实现镇镇通三级以上公路目标。完成五大园区道路配套建设,形成产业园区和旅游景点道路网络全覆盖。加强水利建设,建成洞河水库,启动“月河补水”,实施小流域治理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城乡电网提升改造工程。加快信息化步伐,推进光网城市建设和“三网融合”,实现通讯网络城乡全覆盖、无线信号城区全覆盖、宽带网络行政村全覆盖。加快天然气主配管网建设,完成县城天然气入户工程,实现月河川道全面气化,两山集镇启动供气工程。顺应电动汽车新潮流,启动布局充电桩工程建设。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健康县城建设为契机,加强县级公立医院重点专科建设,提升重点镇、社区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形成15分钟医疗服务圈。持续深化医改工作,稳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编制人事备案管理,提升公立医疗机构发展活力。积极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将同济医院、中医院打造成为医养结合示范医院。扎实开展省级计划生育幸福家庭示范县建设,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各项奖励扶助政策,不断提高人口计生管理和优质服务水平。持续推进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做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提标扩面,提高供养生活水平。以大病保险和农业保险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努力实现保险服务到村到户到人、贫困人口愿保尽保。建立完善留守儿童、老人关爱保护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开展社会救济、社会互助和志愿服务活动,织密织牢群众幸福生活的网底。
  五、打造优良环境,树立汉阴发展新形象
  提升投资服务环境。持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深入推进“放管服”制度改革,依托县政务服务中心服务平台,大力推进“一站式审批”、并联审批和网上审批、电子监察,全面推行公共资源交易“七统一”工作模式,探索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强化“科技+制度”政务服务支撑体系,为广大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持续加强项目建设服务保障,认真落实重点项目“五个一”工作机制,全力抓好投资环境综合整治,依法打击恶意阻工、强买强卖、敲诈勒索等违法行为,着力营造亲商、安商的发展环境。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健全完善落地招商引资企业扶持办法,深化政银企对接合作,积极做好产业扶持资金的衔接和争取,用好用活企业周转金制度,为企业发展注入生机活力。
  打造和谐社会环境。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建设幸福汉阴的根本前提。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扎实推行“三线两化一平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模范带头作用、人大代表的联系群众作用、中心户长的调解引导作用,动员更多能人乡贤、致富带头人等农村优质资源参与社会治理,发展农村经济,带动群众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深入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强化信用信息的整合、应用,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系统平台,健全失信联合惩戒约束机制,着力推进诚信文化建设,大力开展诚信创建示范试点和诚信承诺活动,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深入推进新民风建设,大力弘扬优良家风和“沈氏家训”的价值追求,通过倡树文明新风、革除陈规陋习,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广泛凝聚推动发展、支持发展的强大合力。
  营造良好政治环境。不断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切实发挥全县各级党组织抓大事、议大事的作用,认真研究、科学谋划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提升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党建与经济发展融合、与社会治理创新融合的有效举措,持续深化拓展党群服务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继续推行“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工作模式,切实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用足用活“三项机制”,把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融入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战线,引导激励党员干部积极投身追赶超越伟大实践,全面提振干事创业精神气。狠抓全面从严治党不放松,坚持挺纪在前,持之以恒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驰而不息深化作风建设,持久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着力营造风清气正、人心思进的政治生态,为建设整体脱贫和同步够格小康的幸福汉阴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