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在全省作经验交流
1月25日,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局长会议通过线上视频召开,省文旅厅党组书记、厅长高阳在主会场出席会议并讲话。会上,汉阴县成为全省5个交流发言的县市之一,汉阴县文旅广电局主要负责人作了题为《普惠均等——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交流发言。
近年来,汉阴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普惠均等为目标,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为锦绣汉阴增添了人文厚度、价值深度和形象风度。
优化资源配置,持续推动城乡文化设施提档升级
县委、县政府作为启动者、组织者和主要投入者发挥着主导作用,按照“机构抓聚合、资源抓整合,功能抓融合”的思路,实现了县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提质上档。一是县级文化“中枢”提品质。通过逐年推动,建成县文化大厦、文化艺术广场、国家B类剧院,文图两馆等城市文化中枢,打造了三沈纪念馆、家训展览馆、书法艺术展览馆、24小时书吧等一批有内涵、有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凤堰古梯田被命名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沈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省级廉政教育基地,沈氏家训展馆先后被命名为“省级家风家训示范基地和省级廉政教育基地”。
二是镇级文化“中心”再升级。通过新建、改扩建完成10个镇文化服务中心再升级,每镇配齐文化专干,规范免费开放标准,涧池镇借助文化阵地嵌入了“涧池文化展厅”“沈兰华书法展厅”等文化服务空间,涧池、城关、平梁镇创建为省、市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镇。
三是村级文化“中心”全覆盖。抢抓脱贫攻坚历史机遇,借助国开行贷款资金,实现全县141个村20个搬迁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完善提升了服务标准和内容,配齐了人员和设备,为群众在家门口量身定制服务。紫云南郡等6个村(社区)创建为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村(社区)。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量质齐升”
充分挖掘用活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加强供给改革和服务创新,引导社会参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丰富优质。一是创新挖掘三沈、书法、家训等优秀文化资源。先后出版发行7万册本土书法字帖和家训传承教材,举办中华家训文化论坛1次、全国和全省书法大展2次,承办省级书法巡展4次,开展县级公益书法培训120期,“三沈国学开笔礼”“沈尹默执笔五字法”等成为省市博物馆优秀研发课程案例,汉阴被命名为全国首个家训文化之乡和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二是实现文化服务均等化。三级联动开展了戏曲进乡村、义写春联、书香进万家等惠民活动。疫情期间推出线上民歌、国画、书法、戏曲等艺术交流活动。2021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416场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692场,线上线下惠及群众54.6万人次。汉阴公共文化工作多次被新华社、文旅中国等国家媒体宣传推广。
三是提升文化服务“精准供给”。落实预告机制,由政府端菜向民众点单转变、推出“农民趣味运动会”“界牌村晚”“社区老年邻里节”等特色服务项目来满足不同人群文化需求。枞岭村善治实践和紫云南郡社区乡村文化治理两个典型案例入选《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与实践》。
细化文化治理,不断激发乡村文化建设内生动力
依托汉阴县“321”基层治理全国示范样板,按照“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路径,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村民自治三位一体的乡村文化治理模式。一是建强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搭建基层治理平台体系,拓展乡村文化理事会功能,健全乡村文化治理机制,乡村文化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二是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整合乡贤、文化能人,作为321基层治理“三线”网格长,负责村文化服务中心日常管理和效能发挥,纵深推进总分馆基层服务,组建民间文化班社167支,登记造册文化志愿者1000余名,开展文化志愿活动199场。
三是突出“五治”融合发展。以村民自治为主体,凝聚三线力量,全面实施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激发群众内在活力,助力乡村发展。汉阴被录入全国乡村治理示范县,三元村被命名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第八届双服务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下一步,汉阴将以创建陕西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为抓手,把“普惠共享、优质均衡”作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建设的主要目标,继续优化资源配置、深化供给改革、细化文化治理等内容,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政策措施,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为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呈交一份群众满意的“汉阴答卷”。
上一篇:汉阴召开2022年企业家新春座谈会[ 01-27 ]
下一篇:汉阴县人民检察院与国家税务总局汉阴县税务局签订检税合作框架…[ 0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