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汉阴县农业生产形势稳中向好

索引号: xzfgzbmtjj-GK-2022-0002 发布日期: 2022-01-26 10:36
来源: 县统计局
内容概述: 2021年汉阴县农业生产形势稳中向好
分享:
  2021年,全县上下持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保障粮食安全和蔬菜生产稳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猕猴桃、蚕桑、茶叶和畜牧业等特色产业,畜禽存出栏、蔬菜产量稳定增长,全县农业生产形势稳中向好。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25亿元,同比增长5.5%(可比价增速,下同),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9.77亿元,同比增长5.7%。
  一、全县农村经济基本情况
  (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五项构成全面增长。2021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33.25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农业总产值(种植业)19.21亿元,同比增长3.7%,林业总产值1.69亿元,同比增长7.5%,牧业总产值9.98亿元,同比增长8.3%,渔业总产值0.89亿元,同比增长4.6%,服务业总产值1.48亿元,同比增长4.8%。
  (二)农业(种植业)和牧业占比较大。从行业内部看,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占比分别为57.8%、5.1%、30.0%、2.7%和4.4%,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影响较大的为农业(种植业)和牧业,占比达到87.8%,特别是农业(种植业)占比达57.8%,农业(种植业)的发展速度直接决定全县农林牧渔业发展趋势。
  二、全县主要农作物发展情况
  (一)粮食产量稳中有增。2021年,全县上下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粮食产量总体保持稳定。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4.73万亩,同比下降0.9%;产量10.08万吨,同比增长0.7%。其中:水稻产量4万吨,同比增长0.5%;玉米产量2.98万吨,同比增长0.5%;薯类产量2.24万吨,同比增长5.7%。
  (二)经济作物保持较快增长。持续推进“三个一”产业发展机制,大力发展蔬菜、蚕桑、猕猴桃和茶叶等特色产业,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保障。全年蔬菜面积13.46万亩、产量21.28万吨,分别同比增长6.1%和4.0%;茶叶面积8.04万亩、产量0.17万吨,分别同比增长2.9%和4.5%;园林水果面积4.35万亩、产量3.6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4.5%和8.3%,其中:猕猴桃面积11127亩、产量1889吨,同比分别增长38.6%和91%;桑园面积稳定在2.26万亩。
  (三)林业产业持续推进。全力落实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重建工作任务,造林绿化工作有序推进。全年育种育苗面积3000亩、同比增长50%;造林面积57500亩、同比增长4.5%;未成林抚育面积11500亩、同比增长15%;零星植树65万株,同比下降4.4%。
  (四)高禽产业稳健发展。制定出台《汉阴县2021年农业(富硒)产业发展奖补办法》《汉阴县星级家庭农场奖补办法》系列奖补政策。县人保财(寿)险公司对全县能繁母猪、育肥猪、仔猪进行承保,县财政对参保农户进行生猪保险补贴扶持,引导养殖户积极参保,有效降低养殖户投保压力和养殖损失。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招商引资,加大力度培育生猪全产业链,持续推动以生猪产业为重点的畜牧业迈上稳健高质量发展轨道。全年生猪存栏15.92万头,同比增长0.01%;出栏24.85万头,同比增长3.5%。牛存栏2.43万头,同比下降3.9%;出栏1.1万头,同比增长2.5%。羊存栏3.76万头,同比增长1.6%;出栏3.52万头,同比下降4.7%,活家禽存栏92.19万只,同比下降0.7%,出栏105.87万只,同比增长3.5%。肉类总产量24390吨,同比增长7.8%。
  (五)渔业产业转型升级。以涧池镇永丰水产苗种繁育基地、稻渔种养基地,蒲溪镇稻田稻虾种养基地,双乳镇小龙虾繁育基地、藕虾种养基地为重点,培育“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实行订单生产,实现以销定产、以产促销,打造稳产高效、生态循环、规模发展的新格局。全年水产品产量为6202吨,增长3.5%,
  三、存在问题
  (一)耕地面积减少、粮食生产压力增大。2020年末全县耕地总资源490334亩,较2015年末减少10294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土地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建造各种农村基础生活设施,也需要占据一部分耕地,致使耕地数量逐渐减少。耕地面积的减少,直接带来的影响就是农作物播种特别是粮食播种面积减少,进而影响到粮食生产安全问题。
  (二)生猪产业存在问题不容忽视。今年以来生猪价格一路走低,饲料价格上涨,致使养殖成本不断增加,养殖大户及养殖场微利甚至负利润,养殖户的积极性不高。
  (三)蔬菜产业未成规模化。全县蔬菜种植以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2021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13.46万亩,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为1.87万亩,仅占13.9%。因为未实行土地集中的规模化生产,造成单产水平难以提高。
  (四)特色农业发展不充分。全县的主要特色产业为猕猴桃、茶叶和蚕桑,虽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都属于初级发展阶段,且没有形成本地的特色品牌,仅靠出卖初级农产品收益较低。
  四、建议
  (一)持续稳定粮食生产。继续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扶持粮食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各项政策措施。认真抓好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等各项支农政策的落实,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组织各级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及时提供病虫害防治、肥料、技术等信息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单产水平。特别是即将到来的春播中要落实好马铃薯种植面积,为明年粮食面积和产量稳步增长提供保障。
  (二)狠抓高牧稳产保供。稳定生猪基础产能,积极向上级争取各类项目资金,落实生猪生产各项补贴,加大信贷保险支持,强化养殖用地保障,畅通种猪仔猪调运,支持绿色养殖发展,促进生猪产能加快恢复。要坚定不移加强非洲猪瘟等疫病防控,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加快完善基层防疫体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支持东方希望百万头生猪生态循环养殖全产业链项目和50万头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项目早日建成投产达效,将我县建成现代、高效、生态循环的百万头生猪养殖强县。
  (三)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在保障全县蔬菜供给的基础上,扩大设施蔬菜种植面积,推广种植有机蔬菜,巩固提升紫云村、龙坪村等蔬菜种植专业村,辐射带动周边农户连片种植蔬菜。同时,加快蔬菜产品品牌培育,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打造一批本地品牌蔬菜。大力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蔬菜经营主体,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蔬菜产业化经营形式,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升蔬菜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围绕蔬菜全产业链,以工业化理念统筹推进种植、加工、销售各环节,推进蔬菜产业融合发展。
  (四)推进特色产业提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设高标准农田,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水稻、玉米、马铃薯、红薯、蔬菜、猕猴桃、茶叶、畜禽等特色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以订单生产、合作协议、产销对接等方式,突出产业规模化、基地化、机械化、订单化发展,持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全面提升产业效益,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特色产业质效双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