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平台”破解了基层社会治理问题;“一键申报”解决了防返贫监测问题;“一网通办”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高效政务服务……
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积极实践,到“321”大数据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显著成效;从“看屏种养”的“智慧农业”,到“精准识别”的农村供水运维管理平台;从4G、5G网络的快速普及,到农村电商的加快建设和应用……
汉阴县作为全省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数字经济风生水起、浪潮澎湃,搭上了高质量发展的“顺风车”。数据显示,2021年,全县生产总值(GDP)为110.9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位列循环县区第一名。
高位推动抢抓发展机遇
“数字经济的发展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要积极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步伐,实施数字赋能行动,催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不久前,汉阴县委书记刘飞霞在县第十六次党代会上表示,发展数字经济也是汉阴未来五年的重中之重。
主动顺应大势,下好先手棋。县委高度重视,抢抓发展机遇,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数字汉阴试点工作,先后出台《关于开展数字汉阴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成立了汉阴县数字汉阴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构建数字汉阴试点工作体系,统筹推进数字产业、数字政府、数字文旅、数字(智慧)社会、数字生态建设。
紧抓关键少数,发挥头雁效应。去年新年上班第一天,县委中心组举行第一次集中学习(扩大)会议,邀请西部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张鸿教授作专题辅导,围绕数字经济新时代、数字经济新动能、数字电商服务案例、数字陕西转型路径等专题进行授课,县上“四大家”主要领导以及全体在家县级领导参加集中学习培训。提高“关键少数”数字经济思维能力和专业素养,增强发展数字经济本领,着力提高行政效能,赢得发展主动。
2022年新年伊始,汉阴县委书记刘飞霞,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星高频次调研全县数字经济发展工作,逐一了解各企业、各单位在数字应用、平台运营、技术创新等方面情况,并提出指导意见,鼓励大家抢抓新机遇、培育新动能、突出新特色,推动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释放更多发展活力。
做好规划设计,强化统筹协调。强化顶层设计,将数字汉阴试点工作纳入全县“十四五”规划,在年度工作要点和县委全委会、党代会报告中明确目标任务。加强统筹协调,确定年度目标任务,督促各责任部门制定各领域工作方案,召开数字汉阴试点工作座谈会、数字经济工作推进会、重点项目评审会等,邀请上级领导、专家来汉调研指导,强力推进全县数字经济发展工作。
筑牢基础提升服务效能
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
“以前我们这,手机在家里没信号,打个电话要跑后面山上去,现在家里宽带有了,网络也好,昨天还和我娃打了手机视频通话。”城关镇新星村四组村民陈术贵说。新星村位于山区,坡大沟深,以前网络覆盖差。2018年建成“智慧美丽乡村”项目,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城市水平,谈起现在的新星村,村民们笑容满面。
为顺利推进数字经济工作,汉阴县高度重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将其作为提升经济质效、推动社会发展打基础的工作,优先安排,重点推进。2019年首先在全市开通首座县级5G基站。截至目前,全县共铺设光缆9770余千米,有各类基站917个,其中4G以上基站641个。全县固定宽带接入97678户,农村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为94.45%。141个行政村村委会、卫生室、学校等重点部位4G网络信号全覆盖,20户以上集中安置点实现基本覆盖,县城核心区域及乡镇重要场景基本实现5G信号覆盖。宽带网络覆盖能力持续增强,为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宽带通了,网络覆盖到位了,如何通过建立上下联通和横向衔接的数字平台提升行政效能,最终让群众享受优质便捷的服务,是接下来要重点解决的大事。
汉阴县立足自身实际,深挖“互联网+”服务潜力,开发“一网通办”系统和“效能监察”系统,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为了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该县发布了200个“最多跑一次”高频事项清单,推行的“网上审批”“微信办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满足群众疫情防控便捷服务,推出“网上办”“掌上办”“24小时自助办”等服务模式,拓展线上办理渠道,延伸线下服务触角,推动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真没想到,不用来回跑,在当地就补办好了社保卡,既省了路费又省了时间,太感谢政府了!”远在浙江省玉环市汉阴籍的务工人员武克东、陈新云夫妇因为社保卡丢失而头痛。得知现在汉阴县和玉环市开通“跨省通办”合作业务后,他们在当地政务中心提交了自己的诉求,汉阴在第一时间为两位老人办理了该项业务。
目前,汉阴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结率达90%以上,群众满意率达100%,实现“办件零失误、群众零投诉、服务零差评”,汉阴被评为“省级政务服务标准化县”。
数字聚能激活产业发展
“数字”成为推动生产的主力军,而产业数字化也成为必然趋势。
“自从建了这套系统,通过手机APP我们在办公室就能轻松完成果园施肥、浇水和病虫害监测,每亩果园每年可节省劳动力10名以上。”陕西果业集团汉阴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周高堰介绍。
在农业领域,汉阴县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积极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先后争取“农产品互联网+”出村进城试点县、秦岭猕猴桃产业集群等一批重点项目。目前已在陕果中坝猕猴桃基地、城关镇前进村、观音河镇水田村、铁佛寺镇合一村等建成智慧数字果园5个。其中在城关镇中坝村建成猕猴桃大数据应用中心一个,涵盖猕猴桃行业分析、供求信息发布、质量信息追溯、基地适时监测等功能,并引进西安农链科技公司“点点帮农”落户汉阴建成猕猴桃产销服务平台,初步实现了猕猴桃全产业链信息化建设。
“以前我们这里的水一直都是浑的,煮饭没法用,只能用桶装水,洗澡都有一股怪味。现在这个水好,清得很,感谢政府对我们的关心。”涧池镇五坪村六组文尚佑说。
围绕着重解决秦巴山区农村安全供水这一民生重点,汉阴县积极实践探索的“智慧水务”建设,打造农村供水“汉阴模式”,建成农村饮水安全服务中心、智慧化信息化管理监控平台和建设智慧缴费平台。通过智慧化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从源头到水龙头”、“从运行到服务”全过程信息化管控,努力打造老百姓的“好水生活”。智慧水务保障城乡供水项目获“2021年度中国民生决策创新典型奖”。
在工业和商贸领域,该县通过建设数字车间、生产数字设备、上云数字系统等,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推动传统制造业换代升级,月河工业集中区晋升为省级经开区。
汉阴设立电商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出台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大力支持鼓励电商产业发展,在全县10个镇141个行政村中建成镇村级电商服务站78个,建成县、镇、村三级物流分拣配送中心,搭建网货供应中心,助力县域农特产品线上销售。
依托“人文汉阴”资源禀赋,擦亮“中国书法之乡”品牌,积极发展线上书法文创产业。全县以淇淇文化、秦邦书画等为代表的电商书画文创企业有8家,文创产业产值达5亿元。汉阴县书画电商成为全省书法文创产业打破传统营销模式、借助互联网走出去的先例。
截至目前,全县从事电商企业和个体共450余家。年线上销售额过千万的电商企业9家。2021年,全县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7亿元,同比增长16.6%,网络零售额2.9亿元,同比增长3.5%。
良好的电商创业氛围,吸引了一大批返乡青年,跨境电商产业得以发展。目前,该县已有以西云跨境电子商务公司为龙头的12家跨境电商市场主体,是安康唯一一个有跨境电商市场主体的县域,被评为“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
数字治理赋能乡村振兴
数字化治理,让乡村振兴既有智力支撑,也有科学依据。
近年来,汉阴县创新“321”基层治理模式并推进信息化建设,建成“321”基层治理大数据平台。平台对县情基础数据进行全域采集、整理,建立了“人、地、物、情、事、组织”六大类社会治理要素相互关联的动态数据库,录入各行各类数据385项、3000余万条,为基层治理工作提供有力数据信息支持。
全县10个镇、141个村和9个社区建立了“321”信息中心,与县“321”大数据平台进行全面对接,同时打通行业壁垒,与医保、民政、住建、应急、卫健等部门系统数据实行共享,实现县、镇、部门、村互联互通,做到“信息共享、数据共用”。大数据平台通过对社情民意、防返贫监测与帮扶等方面数据进行自动分析、研判、预警,提供可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切实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提供科学依据。
“正在调解一起邻里纠纷,两家因为一棵树发生了矛盾,通过‘321’平台找到了我们,现在和民警、村干部正在现场调解。”观音河镇水田村网格员刘衍斌通过手机在线视频,介绍了其工作情况。
平台还接入全县二类视频监控406路、公共区域三类视频监控4860余路,对全县社会治安状况实现了时时监控,实现可视化调度指挥,提高平安汉阴建设信息化水平,助力乡村振兴。
“我昨天在‘321’民情在线反映路灯一事,今天相关部门就更换灯泡,在此,感谢‘321’平台,感谢县委、县政府务实的工作作风!”城关镇热心群众张志勇在朋友圈点赞。
用小程序联系千万家。“321”民情在线公众号上线以来,做到了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线上共收集群众各类诉求意见1万余条,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均达98%以上。
“321”模式先后入选全国第四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典范案例、全国首批20个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汉阴县被确定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示范县,“321”大数据平台荣获数字陕西建设优秀成果奖。
“事实证明,数字经济已成为汉阴发展的新动能,引领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当下,我们要做好‘融合’的文章。面向未来,我们要做好‘持续’的文章,全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迈上快车道,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县委书记、数字汉阴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飞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