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统计局关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8年5月25日)

索引号: xzfgzbmtjj-GK-2022-0064 发布日期: 2008-05-26 09:13
来源: 县统计局
内容概述: 汉阴县统计局关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分享:

  2007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实施率先突破发展战略,紧紧依靠和带领全县人民,团结拼搏、扎实苦干,圆满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

  据统计,2007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5.613亿元,同比增长11.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421亿元,同比增长10.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833亿元,同比增长11.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359亿元,同比增长13.6%。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县就业人员达185471人,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单位从业人员数为8119人,比上年减少500人(按统计口径);乡镇企业及私营个体从业人员年末达26610人,比上年减少6.7%;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为640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主导产业产业化程度低,特色产业规模不大;工业经济总量偏小,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固定资产投资缺乏大项目支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城乡居民收入较低,部分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


二、农业

  2007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06144万元,同比增长10.4%。
  农业产值(种植业)达到64514万元,同比增长11.3%。
  播种面积: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5562公顷,同比增长3.9%。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769公顷,同比增长2.7%;其中:稻谷7095公顷,同比增长0.6%;小麦3777公顷,同比下降3.6%;玉米7391公顷,同比增长5.9%;大豆1119公顷,同比增长7.8%;油料播种面积8112公顷,同比增长8.3%;棉花播种面积8公顷,较上年下降11.1%;糖料播种面积9公顷,较上年下降11.1%;蔬菜播种面积5429公顷,同比增长2.1%;
  农作物产量:粮食总产量117951吨,同比增长15.9%;其中:稻谷51054吨,同比增长17.7%;小麦11516吨,同比下降1.0%;玉米24451吨,同比增长15.5%;大豆2183吨,同比增长43.3%;油料产量19681吨,同比增长13.7%;棉花产量8吨,同比下降20.0%;糖料产量544吨,同比下降1.4%;蔬菜产量119097吨,同比增长6.7%。
  林业产值达到5912万元,同比增长25.7%。造林面积为4820公顷(72300亩),同比增长5.03%,其中:人工造林3478公顷(52170亩),同比增长37.96%,飞播造林为1341公顷(20115亩),同比下降35.15%。全县退耕造林面积为18公顷(270亩),同比下降98.29%。零星植树达206.37万株,同比增长5.83%。2007年主要林产品产量如生漆、油桐籽、五倍籽、棕片、竹笋片、核桃、板栗、花椒的产量分别达到195吨、708吨、92吨、93吨、103吨、226吨、931吨、80吨,分别比去年增长14.04%、20.2%、12.2%、14.81%、10.75%、25.56%、15.37%、35.59%。全县木材采伐为3.19万立方米(省下达我县木材采伐任务数为4.4万立方米),同比增长55.61%,竹材198.2万根,同比增长5.43%。
  牧业产值为31335万元,同比增长8.6%。全年累计猪、牛、羊、家禽出栏分别为216793头、7301头、18402只、76.46万只,分别同比增长7.84%、6.83%、6.51%、12.08%;肉类产量20391吨,同比增长8.07%;禽蛋产量3088吨,同比增长16.62%;猪、牛、羊、家禽存栏分别为179485头、23098头、21561只、80.1万只,分别同比增长0.24%、0.24%、-4.16%、15.6%。全年养蚕张数达到63800张,蚕茧产量达到2707吨,分别同比增长9.45%和11.95%。
  渔业产值为1783万元,同比增长9.1%。全县水产品产量为1611吨,同比增长14%。全县养殖面积为343公顷(5145亩),同比增长5.21%。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为2600万元,同比增长7.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年底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家。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7113万元,同比增长22.9%,占全年目标任务8.8亿的110.4%。其中规模工业实现产值57113万元,同比增长29.9%,占全年目标任务4.8亿的119.0%;规模以下工业实现产值40000万元,同比增长12.9%,占全年目标任务4亿的100.0%。
  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9770万元,同比增长12.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8490万元,同比增长17.6%;规模以下工业完成增加值11280万元,同比增长6.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利润总额8296.8万元。
  建筑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年3家资质等级以上(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370万元。全县资质等级以上(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5923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6390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9460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1302万元,同比增长53.8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622万元,同比增长60.92%;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550万元,同比增长46.97%;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615万元,同比增长126.64%;农村农户投资完成13515万元,同比增长13.26%。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18310万元,比上年增长6.2%。
  县境内公路里程1570.444公里,其中国道37公里,县道4条150.445公里,乡道26条281.397公里,村道465条1101.602公里。
  邮电通信业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620万元,比上年增长15.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37500户,其中:农村电话用户达18200户。移动电话用户达37000户(不包括小灵通用户),国际互联网用户3300户。


六、批发零售贸易业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44032万元,同比增长17.0%,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6033.0万元、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999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5.9%、21.90%。


七、财政金融

  全年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3002万元,占预算的100.0%,较上年同期同口径增长47.2%,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合计达到32800万元,占预算的82.6%,较上年增长45.5%。
  12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5.8亿元,同比增长22.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2.1亿元,同比增长13.9%。各项贷款余额达6.5亿元,同比增长15.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达4.6亿元,同比增长28.5%。


八、教育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县共有各类中小学校152所,其中:普通中学22所,中等职业学校3所,小学127所。在校学生总数47045人,比上年减少1626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9235人,比上年减少968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3254人,比上年增加490人;小学在校学生24556人,比上年减少1148人。专任教师总数2871人,比上年减少90人,其中: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009人,与上年减少23人;职业中学专任教师56人,比上年减少8人;小学专任教师1716人,比上年减少5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5%,其中:女童入学率99.4%。


九、卫生

  全县共有卫生机构247个,医疗机构243个,预防保健机构20个,医疗机构床位数407张,平均每千人口床位数14.0张。
  全县卫生人员总数57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16人,在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19人,中级职称134人,初级职称363人。全县有村卫生室179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90人。
  全县医院、卫生院总诊疗人次数为313958人次,其中:门诊人次数283185次,急诊人次数8990人次。
  全县儿童计划免疫建卡率100.0%,“四苗”全程接种率98.8%。
  全县孕产妇系统管理率82.21%,0-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68.92%,婴儿死亡率16.18‰,住院分娩率90.05%。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得到控制。年末全县总户数为95506户,总人口29881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207人。总人口中女性人口为137209人,性别比例为117.8。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17121元,同比增长47.6%。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85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7961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4.4%。价格小幅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6%,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2.7%。
  社会保障事业蓬勃发展。全县城镇养老保险参加人数达4700人;城镇医疗保险参加人数达9108人;城镇失业保险参加人数达4308人;农村养老保险参加人数达2288人,其中:农村计划生育保险1886人。
  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改善。全县各类社会福利院和各类五保户安置点85个,拥有1265张床位。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已有8003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其中:农村居民17429人,城镇居民5250人。农村传统救济人数3124人。


  注:1、生产总值按地域计算。
  2、生产总值及各行业总产值、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减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相关数据是市统计局评估后法定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