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统计局关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10年4月15日)

索引号: xzfgzbmtjj-GK-2022-0066 发布日期: 2010年04月16日 09时17分
来源: 县统计局
内容概述: 汉阴县统计局关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分享:
  2009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实施率先突破发展战略,全力以赴保增长、千方百计保民生、齐心协力保稳定,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提前一年全面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一、综合

  据统计,2009年汉阴县生产总值实现23.832亿元,同比增长16.3%,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088亿元,同比增长7.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461亿元,同比增长22.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283亿元,同比增长20.5%。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为34:31:35。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改善。年末单位从业人员数8762人,同比增长1.4%。其中:女2899人,同比增长3.7%。在年末单位从业人员中: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1323人,同比增长3.0%;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7200人,同比增长1.3%。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为652人。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52.1%。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5.36%。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336人。公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3.3%。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2.4%。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69.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县域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农业主导产业规模不大、特色不够鲜明,三产水平不高,新型工业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支撑,招商难、融资难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破解;发展上缺乏大项目支撑、大企业引领、大品牌带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36150万元,同比增长7.3%。一是农业产值(种植业)达到80820万元,同比增长5.7%。
  播种面积: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3260公顷,同比增长6.7%。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975公顷,同比增长3.1%;其中:稻谷7269公顷,同比增长3.8%;小麦3734公顷,同比增长1.7%;玉米5760公顷,同比增长23.7%;大豆988公顷,同比增长1.3%;油菜籽播种面积9388公顷,同比增长11.1%;蔬菜播种面积6105公顷,同比增长7.0%。
  农作物产量:粮食产量达到102374吨,同比增长9.2%。油菜籽产量达22287吨,同比增长18.9%。蔬菜产量达到193962吨,同比增长14.9%。园林水果产量达到吨26066,同比增长44.2%;茶叶产量达到465吨,同比增长15.1%。中药材产量达到1273吨,同比增长8.23%。
  二是林业产值达到8002万元,同比增长13.2%。全年荒山荒沙造林面积为98907亩,同比增长29.22%,其中:人工造林45882亩,同比下降15.55%,飞播造林为40000亩,同比增长98.86%。全县有林地造林面积为2547亩。全县零星植树达320.55万株,比去年同期增长51.05%。
  主要林产品产量:生漆产量315吨,同比增长34.04%;油桐籽产量1021吨,同比增长19.28%;五倍籽产量129吨,同比增长26.47%;棕片产量168吨,同比增长31.25%;竹笋片产量160吨,同比增长19.4%;核桃产量315吨,同比增长27.53%;板栗产量1569吨,同比增长21.35%;花椒产量144吨,同比增长51.58%。
  木材采伐为44180立方米,同比增长25.51%,竹材265.93万根,同比增长17.15%。
  三是牧业产值为39097万元,同比增长11%。全年生猪出栏为263941头,同比增长19.52%;牛出栏为9341头,同比增长12.6%;羊出栏为32541只,同比增长44.97%;家禽出栏为88.8万只,同比增长11.06%。肉类产量22343吨,同比增长16.2%。禽蛋产量4461吨,同比增长17.52%;生猪存栏为213921头,同比增长17.16%;牛存栏为22999头,同比增长14.56%;羊存栏为38071只,同比增长64.69%;家禽存栏为74.03万只,同比增长7.57%。全县养蚕张数达到68253张,蚕茧产量达到2972吨,分别同比增长2.78%和2.41%。
  四是渔业产值为1618万元,同比增长9.9%。全县水产品产量为1917吨,同比增长17.77%。
  五是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613万元,同比增长0.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年底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家。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79亿元,同比增长40.7%。其中规模工业实现产值13.31亿元,同比增长55.8%;规模以下工业实现产值5.48亿元,同比增长3.7%。
  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5.868亿元,同比增长2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543亿元,同比增长31.6%;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1.325亿元,同比增长3.8%。
  建筑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年3家资质等级以上(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386万元。同比增长40.1%。房屋建筑完成面积33758平方米,竣工房屋价值达到了3014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合计完成172150万元,同比增长40.40%。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4241万元,同比增长57.82%;农村非农户投资完成1834万元,同比下降81.42%;农村农户投资16075万元,同比增长7.10%。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18550万元,比上年增长10.9%。
  县境内公路里程为1689公里(国道37公里、县道150公里、乡道302公里、村道1199公里)。
  邮电通信业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181万元,比上年增长25.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46000户,其中:农村电话用户达1800户。移动电话用户达42800户(不包括小灵通用户),互联网用户5800户。


六、批发零售贸易业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65974.8万元,同比增长19.67%,其中批发业实现零售额16585.9万元、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6326.6万元、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2728.3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9.5%、18.8%、24.1%。


七、财政金融

  全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9746万元(省财政厅核定数),增长53.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433万元,同比增长60.22%。一般预算支出64728万元,增长26.2%。财政支出中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财政支出中农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支出比重达56.1%。
  12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30.3亿元,同比增长39.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0.1亿元,同比增长24.3%。各项贷款余额达9.1亿元,同比增长45.7%,其中:短期贷款余额达6.4亿元,同比增长42.4%。


八、教育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县共有各类中小学校145所,其中:普通中学22所,小学123所。在校学生总数40897人,比上年减少1145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7823人,比上年减少523人;小学在校学生23074人,比上年减少622人。专任教师总数2644人,比上年减少28人,其中: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057人,与上年增加17人;小学专任教师1587人,比上年减少4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0%,初中升学率达60.4%,高中升学率达90%。


九、卫生

  全县共有卫生机构243个,医疗机构240个,预防保健机构20个,医疗机构床位数438张,平均每万人口床位数14.6张。
  全县卫生人员总数67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97人。
  全县医院、卫生院总诊疗人次数为340261人次,其中:门诊人次数327358次,急诊人次数12903人次。
  全县0-6岁适龄儿童计划建卡率100%,建证率100%。全县完成基础和加强免疫接种56616人次,卡介苗接种率99.7%;脊灰糖丸接种率98.9%。
  全县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5.7%,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80.1%,婴儿死亡率15.06‰,住院分娩率98.9%。
  全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239348人。全县获得新农合统筹基金补偿的参合农民为45340人次,占参合农民的19.4%,补助金额1618.4万元。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得到控制。年末全县总户数为100336户,总人口30387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926人。总人口中女性人口为139533人,性别比例为117.8。年末常住人口为249518人,人口出生率10.25‰,死亡率8.13‰,人口自然增长率2.12‰。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28550元,同比增长34.11%。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22元,净增550元,同比增长19.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2323元,净增2335元,同比增长23.4%。价格小幅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9.4%,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98.3%。
  社会保障事业蓬勃发展。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加人数达9803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加人数达17235人,较上年11803人增长46%。全县城镇养老保险参加人数达7055人,城镇失业保险参加人数达4890人,城镇参加生育保险人数达2415人,城镇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5102人。农村已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2978人(农民在民政部门参加农村养老保险453人,农民合同工以及农民以个体形式在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参加养老保险639人,农村参加计划生育养老保险人数为1886人)。
  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改善。全县各类社会福利院和各类五保户安置点85个,拥有1762张床位。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6200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067人。农村五保户供养人数3532人。


  注:1、生产总值按地域计算。

  2、生产总值及各行业总产值、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减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相关数据是市统计局评估后法定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