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汉阴县人民政府>政务要闻>理论调研

理论调研

师徒帮带“六个一”活动 | 关于汉阴县观音河镇合心村蚕桑产业发展规划的调研报告

作者:黎文平 陈汉元 来源:县乡村振兴局 发布时间:2022-09-22 08:45
  蚕桑产业是安康传统优势产业蚕桑产业,也是合心村传统优势产业,在农户增收增效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谋划研究中、省、市、县“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准确把握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安康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的实施意见》文件政策,根据合心村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蚕桑产业,加快蚕桑产业发展,促进蚕桑产业高质高效,实现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发展规划。
  一、基本情况
  (一)基本村情。合心村位于县城西北12.5公里处,村域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07.9亩(其中:水田375亩,旱地2232.9亩),林地面积1623.6亩。全村共9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420户1415人,有劳动力人口425人(男220人、女205人)。2021年人均纯收入12000元。
  (二)产业现状。按照产业扶贫“三个一”模式,成立了汉阴县观音河镇合心村蚕桑产业专业合作社,在二、三、六、七、八、九组流转并整理土地600余亩,完成栽植密植桑园600余亩,目前桑园投产面积300亩,2021年新栽植300亩,2021年养蚕130张,实现产值8万元,目前现有蚕室6栋1200余平方米。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为蚕室、桑园建设原则,突出桑园建设标准化、机械化、良种化、高产化,突出蚕室建设现代化、省力化、标准化、自控化,其他桑园、蚕室配套设施完整齐全。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按照“生态、安全、高产、优质、高效”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推进蚕桑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效益。推进标准化建园、现代化农产品加工、品牌化销售的产业化经营,全力建设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辐射效应明显的蚕桑产业示范园区,带动当地蚕桑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二)规划原则。
  1、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坚持整体规划,采取“集中力量,重点投入,连片开发”的建园方式,加大规模开发力度,确保蚕桑产业化发展。
  2、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坚持市场导向原则,以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营和管理,实现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市场化经营,企业化运作,产业化发展模式,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3、循环融合,绿色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开展桑园养殖、桑园套种、副产品开发、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4、科技带动,创新发展。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应用,强化关键技术、加工技术的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促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转变发展方式。
  (三)发展目标
  到2024年建成的600亩标准化桑园达产达效,实现年养种蚕250张(折合丝蚕500张),生产种茧12.5吨,产值100万元;生产桑叶茶1.5吨,产值30万元;生产桑叶菜10吨,产值20万元;收获干桑枝100吨,生产桑枝菌(木耳或松茸菌)15吨,产值30万元。桑园套种马铃薯等粮经作物,亩桑增收1000元,产值60万元。蚕桑综合产值达到240万元。
  三、主要规划建设内容
  总规划面积600亩。新建标准化桑园600亩,其中叶用桑500亩,茶菜桑园100亩,桑园林下间作马铃薯等粮经作物600亩,购置微耕机20台、电动伐条机、桑剪、电动喷雾器40台。建设2400平方米现代化蚕室(包括小蚕共育室300平方米、贮桑室、辅助室、大蚕室1700平方米),添置蚕室自控设备、省力化养蚕用具。建设蚕桑产品加工生产车间1000平方米,引进1条茶桑加工生产线,建设1座40立方菜桑保鲜冷库。
  四、实施时间及步骤
  蚕桑产业总体规划建设期为2022—2024年,三年完成建设任务。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一)2022年度。抓好桑园管理。对现有桑园全部进行标准化修剪、定型、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对七、八、九组132.7亩桑园进行套种,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减少桑园除草成本等;积极与安康蚕种场对接,搞好合作制种。力争全年养蚕四批次120张,蚕茧产值达到50万元。同时,培育好3-5户养蚕大户;不断延长产业链。统筹谋划好桑叶茶、桑枝菌的开发。
  (二)2023年度。抓好桑园管理。对所有桑园全部进行标准化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创造条件对二、三、六组桑园夏秋季进行套养;对七、八、九组桑园进行定型修剪,并进行套种,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减少桑园除草成本等;力争全年养种蚕四批次200张,产值80万元。同时,再培育5-8户养蚕大户;延长产业链,建设茶叶桑加工厂1000平方米,引进安装1条桑茶加工生产线和1条菜桑生产加工线,开展桑叶茶、桑叶菜、桑枝菌的生产,产值达到50万元。蚕桑综合产值达到150万元。
  (三)2024年度。建成的600亩标准化桑园达产达效,实现年养种蚕250张(折合丝蚕500张),生产种茧12.5吨,产值100万元;生产桑叶茶1.5吨,产值30万元;生产桑叶菜10吨,产值20万元;收获干桑枝100吨,生产桑枝菌(木耳或松茸菌)15吨,产值30万元。桑园套种马铃薯等粮经作物,亩桑增收1000元,产值60万元。蚕桑综合产值达到240万元。
  五、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1、产值估算
  ①蚕茧产值:年养种蚕250张,生产种茧12.5吨,按每公斤种蚕价格80元计,每张产茧50公斤,蚕茧产值100万元。
  ②桑叶茶菜产值:100亩茶菜桑园生产新鲜桑叶菜10吨,每公斤桑叶菜单价20元,销售桑叶菜20万元。生产桑叶茶1.5吨,按每公斤桑叶茶单价200元计,桑叶茶产值30万元。合计50万元。
  ③桑枝食用菌产值:收获干桑枝100吨,生产桑枝菌(木耳或松茸菌)15吨,按每公斤木耳单价20元计,产值30万元。
  ④桑园套种马铃薯产值:一亩桑园套种马铃薯产量500公斤,600亩桑园套种马铃薯总产量300吨,按每公斤马铃薯单价2元计,产值60万元,每年可实现总产值240万元。
  2、经济效益估算
  ①蚕茧产值:年养种蚕250张,生产种茧12.5吨,蚕茧产值100万元,生产成本=桑园投入600亩×1000元/亩+养蚕成本250张×500元/张=72.5万元,年利润27.5万元。
  ②桑叶茶菜产值:100亩茶菜桑园生产新鲜桑叶菜10吨,桑叶菜产值20万元,生产成本=桑园投入100亩×1000元/亩元=10万元,桑叶菜年利润10万元。生产桑叶茶1.5吨,桑叶茶产值30万元,生产成本15万元,桑叶茶年利润15万元。茶叶桑种植加工年利润合计25万元。
  ③桑枝食用菌产值:生产桑枝菌(木耳或松茸菌)15吨,产值30万元,生产成本15万元,桑枝菌年利润15万元。
  ④桑园套种马铃薯产值:桑园套种马铃薯总产量300吨,产值60万元,生产成本=桑园投入600亩×600元/亩=36万元,年利润24万元。建成投产后,年实现生产总值240万元,年总成本151.5万元,年总利润91.5万元。
  (二)社会效益
  示范园区建成后,带动农户25户从事蚕桑生产,带动农户增收100万元,可解决农村50名农民的就业问题。通过科教培训全方位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引进实用技术,培养致富能人,普遍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使科技致富意识不断增强,建成后骨干农民技能培训率达100%,蚕桑新技术普及率100%;示范园区的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
  (三)生态效益
  增加森林覆盖率,有很好地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对改善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产生积极的作用。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采取先进生产技术集成,形成低碳循环生产体系,保护提升自然生态环境效果良好;园区建成后,园区的植被覆盖率大幅提高,生产生活废水、污水得到最大化的循环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因此,生活、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效益显著。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管理。建立由合作社成员组成的领导小组,由法人代表任组长,负责运行管理和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并按季度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建设及生产经营情况。由镇政府成立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在规划建设、土地流转、技术服务、产业项目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扶持。
  (二)建立运行机制
  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走合作社组织引领,农民广泛参与的路子,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的园区建设运行机制。由合作社负责统一土地流转、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筹措资金、统一施工建设、统一种养管理、统一加工销售、统一技术指导,脱贫户和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承包经营、产品订单回收形式参与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优势,确保农民增收,贫困户脱贫。
  (三)培育典型示范。以蚕桑专业合作社为中心,采取“政府扶持、多方支持、科技引领、典型示范”的方法,培育一批辐射效应明显带动力强敢为人先的产业发展大户,鼓励其承包或反租倒包,壮大集体经济。
  (四)强化科技服务。与市县蚕桑部门建立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聘请有关专家定期到村进行技术指导,开展技能培训,培育好本土人才;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组织作用,为农户生产经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将经营农户的农业经营纳入规模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轨道。
  (五)多渠道筹集资金
  通过多方、多渠道的筹集资金,对各种资金进行有效地整合投入,争取财政项目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大项目包装申报力度,加强与涉农部门协作配合,尽力争取有关项目资金扶持。二是争取各种农业项目资金优先用于产业发展。三是加大本级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预算,尽力提高投入。四是鼓励农户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建设,确保建设项目资金投入有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