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汉阴县人民政府>政务要闻>理论调研

理论调研

师徒帮带“六个一”活动 |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可行性探索

作者:黄纯田 来源:县乡村振兴局 发布时间:2022-09-16 09:0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前提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曾经极大地释放了农民的潜能,深刻地改变了我国农村面貌。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老化、减少和外流,农村土地零散化、碎片化,土地产出低效化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并逐步滞后于现代农业的要求,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道坎。近年来围绕落实农业农村改革部署,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关系这一改革主线,通过土地三权分置、承包权入股、适度规模经营、创新经营体制的方式,盘活土地资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乡村振兴。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现状
  清河村地处平梁镇西南部,距离平梁镇3公里,距县城11公里,下辖9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80户,农业人口1800人,现有耕地面积2334亩,人均耕地约1.3亩。在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为了体现公平原则,将耕地分级搭配,整田整土划割为若干小块分到农户,导致每家每户承包经营的耕地零散分布。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在家的“留守农户”接手耕种承包地,使地块分布更加零散。分散的土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难以进行机械作业,耕作效率低;二是项目争取难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较大;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又因土地资源总量不大而相互掣肘;四是种养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难以有效运行;五是对外土地流转涉及农户多,矛盾大,难以协商一致;六是地块分割产生了较多不能耕作的边界,浪费了耕地资源。围绕破解这一难题,借鉴福建沙县夏茂镇俞邦村实践,探索清河村三权分置可行性,通过村集体合作社以土地承包权+土地流转+劳务用工+资金入股的模式,有效实现了耕地的“团聚”和适度规模经营,劳动效率和经营效益也相应提升。
  二、土地股份制的探索及构想
  在村调研发现,虽然群众意识到了承包地散碎化的各种弊端,也有将土地“集零为整”的愿望,但缺乏系统性解决方案和具体路径,缺乏组织者。如农户间相互可以进行土地调换,但各怀心思,效果有限;产业大户或外来企业主想要整体流转集约经营也因农户意见不一难以达成。鉴于此,我在广泛调研,听取村委会及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三权分置、承包权入股、适度规模经营试点的构想:以村集体股份合作社为单位,以农民自愿为前提,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全部入股,土地股份化,对农田(梯田)进行集中整理,引进外部合作社(金叶香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汉阴县烟草公司)进行成片经营。在具体探索过程中,以千亩烤烟园(金业香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具体试点,由村委分别制定下发了《村耕地成片经营试点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预流转协议》等,组织村干部成立了工作小组,通过宣传动员并与村民们达成一致意见,在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情况下,以书面协议形式,每户农民将所有土地经营权委托给清河村集体合作社,由村集体股份合作社完善入股相关手续,实现土地标准化整理和规模化经营。
  三、土地股份制的实践和成效
  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清河村通过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吸引民间投资(汉阴县烟草公司、金叶香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村集体合作社为主要载体,建立“村集体股份合作社+外部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的互利共赢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烤烟种植基地,切实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一)落实三权分置。
  农村第二次承包土地确权颁证后,推进土地股份制改革,要坚持推进“三权”分置并行,落实好集体所有权,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动摇,这是开展土地股份制改革的前提。在实践中,稳定农户承包权,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等用益物权权能;放活土地经营权,创新土地经营权流转模式,推行由农民一次性出租让渡土地经营权向入股经营、合作经营等共享土地经营权方式转变,形成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机制。
  (二)规范资源管理。
  清河村2022年对注册成立的汉阴县平梁镇清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现有的扶贫资产及村级公益性房屋等集体资源资产进行清产核资,通过回收分散的集体资产,对村级“三资”开展集约化、规范化管理。对村集体经济共有人进行确认,为下一步村集体收益分配提供依据。按照“村集体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思路,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村集体股份合作社,集体合作社联合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经纪人负责生产经营,并整合上级财政扶持资金和吸收民间资金,实现村集体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的三方合作和互利共赢。
  (三)培育主导产业。
  通过“村集体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主要盘活土地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一是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以清河村庭院经济示范村为支撑,通过新栽苗、嫁接等方式,种植果树苗6800棵、栽种柿树10000棵。通过电视台广泛宣传,开展前期的市场拓展和预销售。
  二是大力发展配套产业。林下种植蔬菜、芽菜等,并与公司签订蔬菜订单收购合同,培育近郊辖域保障性蔬菜基地。
  三是打造多种形式经营主体。发展特色水产和肉畜生态养殖,肉畜的粪便作为种植果树的有机肥,实现种养结合、种养循环。
  四是培育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结合柿树、林果采摘园、庭院经济等产业,融合发展休闲体验,打造农旅田园综合体品牌,预建立10家星级农家乐,2-3个生态采摘园,形成农业旅游示范点。
  五是改造现有产业园。清河村现有800多亩麻椒,但受地理条件和气候等原因的影响,产量低、效益差。800亩花椒园有400余亩为集体土地,计划用2-3年完成花椒园树种轮换,建成400亩以蜂糖李、脆李、樱桃为主的集体经济林果园;对非集体的400亩花椒园,采取村集体提供种苗、农户种植管理、聘请专业人员技术指导、合作社统一销售的方式扩大经营规模。
  六是走农旅融合路子。结合清河村实际,以柿树产业为重点(打造万棵柿树“金果果”观光打卡采摘基地),以旅游产业为导向,整合一村一品、农旅结合、庭院经济、集体经济等重点工作,精心打造“一心两环”(以清河花谷为中心,集中建设并辐射带动清河村-蔡家河村-义和村沿线、成家湾-马家梁沿线),用3-5年时间,将清河村打造成集生态观光、农耕体验于一体的“清河花谷、百年柿乡”文旅融合综合示范村。
  (四)优化利益机制。
  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对村集体经济的带动作用,村集体股份合作社争取庭院经济示范试点项目资金30万元投入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吸收农户(民间)资金和技术,通过采取“村集体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股份合作模式,引导农户、村集体和参与“三变”改革的新型经营主体依法订立合同或协议,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联结和合作机制,确定村集体与合作社、入股农户初次收益分配方案,探索建立灵活多样的股权收益分配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拟实施经营收益二次分红返利,切实保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股东权益。同时,聘请本村种植大户、部分农户进行长期或临时性工作,以工资收入的形式回馈种植大户和农户。
  (五)开展新村建设。
  加快乡村振兴示范乡村建设,着力实施农村房屋改造、风貌改造、人居环境整治、洁净亮化工程;开展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和厕所改造,示范区内农房、道路及沿线人居环境改善逐步提升,适度统一,彰显特色;推进乡风文明示范工程建设,建立完善“一约四会”(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开展五美家庭、自强标兵、好媳妇好婆婆等评比,开展法律进乡村普法宣传等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生活;开展感恩奋进教育,大力弘扬自强不息、苦干实干的传统美德,提振群众精气神。
  四、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一)群众参与集体事务的教育引导不够。农民群众对集体事务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尤其在入股发展产业方面,目前大部分产业项目主要以政府资本下乡的方式建设,通过引导群众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难度较大。
  (二)缺乏政策、资金扶持。在基础设施提升方面,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镇级财政不足,单凭县、镇、村三级财力,很难对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土地的规划连片建设,土地整理之后,相关配套的灌溉、渠道等建设难以完善。
  五、意见建议
  (一)建议加大对群众参与集体事务的教育培训力度。调动群众参与集体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土地的积极效应。
  (二)建议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完善道路、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医疗、教育、文体等设施,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产权交易形成规模之后的发展做准备。
  (三)建议加大政策、项目、资金扶持力度。发展建设田园综合体、郊野公园和休闲农庄,打造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