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汉阴县人民政府>政务要闻>理论调研

理论调研

“三线两化一平台” 助推乡村振兴开新局

作者:佚名 来源:乡裕 发布时间:2022-10-26 08:27
  摘要:近年来,汉阴县针对农村发展基础薄弱、农民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参与治理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创新推行“三线两化一平台”(简称“321”)乡村治理模式,构建了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探索出一条欠发达地区以善治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径。
  一、基本情况
  汉阴县地处秦巴山区腹地,人口31.3万,其中,农业人口26万。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村常年外出务工人口达到6.3万人,加之受撤乡并镇、村庄合并等影响,出现了不少“空心化”村庄,乡村治理遇到了从未出现过的新问题、新困难、新矛盾。汉阴县从2015年起,逐步探索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密切“党员联系群众、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中心户长联系村民”为纽带,管理网格化、服务精细化为路径,建立高效村级治理平台为保障的“三线两化一平台”乡村治理模式,构建了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探索出一条欠发达地区以善治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径。
  二、主要做法
  (一)“三线”联系搭建服务桥梁。
  一是党员联系群众。按照“镇党委抓支部、支部抓党员、党员联系群众”一条线,依托农村党员积分制管理,建立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全县2123名具有帮扶能力的农村党员联系服务6000余名群众,宣传政策法规,听取群众诉求,帮助解决困难,示范引导群众做到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
  二是人大代表联系选民。按照“镇人大主席团抓代表小组、小组抓人大代表、代表联系选民”一条线,市县镇驻村人大代表联系服务选民,各镇建立代表工作中心联络站、各村建立代表工作站、工作室,将每周三定为“选民接待日”,每季度召开选民座谈会,年终由选民对代表履职情况进行评议,促进人大代表依法监督,增强人大代表公信力,推动人大代表争做乡村法治“引导员”。全县629名各级人大代表累计收到意见建议4100余条,并逐一回应解决。
  三是中心户长联系村民。按照“镇政府抓村委会、村委会抓中心户长、中心户长联系村民”一条线,由群众推选2354名中心户长,协助镇村做好信息收集、纠纷调解、治安联防等工作,增强社会亲和力,推动中心户长争做自治“排头兵”,筑牢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
  (二)“两化”管理织密振兴网络。
  一是网格化管理。以村(社区)为单位,综合考虑行政区划、辖区人口等因素,分片区设立一、二、三级网格,一级网格长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二级网格长由村民小组长担任,在人口较多的二级网格按照就便就近就亲的原则,按20至30户、70至120人的规模,划分若干三级网格,中心户长担任三级网格长,若中心户长不足的选聘农村党员、人大代表进行充实。同时,将矛盾纠纷、环境卫生、应急管理、代办事项等全部纳入网格,实现“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服务全覆盖”。
  二是精细化服务。将农户划分为放心户、关心户和连心户,实施“绿黄红”三色管理,即:家庭经济收入持平和超过全村平均水平且连续三年被评为平安家庭的户为“放心户”,实行“绿色管理”,村(社区)对其等候“在线”服务;将家庭经济收入低于全村平均水平且近两年未被评为平安家庭的户列为“关心户”,实行“黄色管理”,居住在附近的“三线”人员开展针对性服务;将“三类户”和“三留守”人员、残疾人、有服刑或刑满释放人员的家庭列为“连心户”,实行“红色管理”,开展“一连一或一连多”帮扶,时刻保持“热线联系,做到“绿色门前放心行、黄色门前停一停、红色门前要上心”
  (三)“一平台”拓宽振兴前景。
  构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代表大会为决策主体、村委会为执行主体、村监委会为监督主体、村级经济组织为支撑、社会组织为补充的“六位一体”村民自治平台,破解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共性难题。
  一是健全组织体系。培育发展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等群众性社会组织,全县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14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18家,互助资金协会116个,志愿者服务队180余支,红白理事会141个,其他类社会组织100余个。
  二是健全“一约四会”。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创新推行干部说法说政策、群众说事说心声、大事要事民主协商的“两说一商”机制,健全“诚孝俭勤和”和新民风建设、“三官一律”进村、“一村一名法律顾问”等制度,推广优良家风家训,构建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原则、德治为特色的“三治结合”乡村治理局面。
  三是创新治理手段。高标准建设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开发集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综治维稳、民生保障、环境保护、精神文明、便民服务等于一体的“321”乡村治理信息系统、“321”民情在线公众号和手机APP,用“小程序”“小服务”解决“大事情”。
  三、经验成效
  第一,推进了服务理念大变化,实现了由管理到治理根本转变。
  “321”乡村治理模式,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发展思想,挖掘农民群众身边的“能人”力量,创新社会治理理念,发挥了农民群众的创造性、主动性,实现了基层从管理型向治理型、行政型向社会型、单向型向互动型的根本转变,使农村社会治理不再是党委、政府的“独角戏”,日趋成为整个社会参与治理的“大合唱”。
  第二,实现了乡村治理全覆盖,推动了组织和人才振兴。
  “321”乡村治理模式共划分成4876个三级网格,做到了全县10个镇、149个村(社区)、1441个村民小组、7.8万农户全覆盖。同时,该模式通过“三线”联系、健全村经济和社会组织,为农村优质资源提供了有效平台,将乡村治理力量扩大了5至10倍,为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和推动组织振兴、人才振兴探索了新路径。
  第三,畅通了群众诉求多渠道,维护了乡村和谐稳定。
  “321”乡村治理模式的推行,彻底改变了过去群众“有事只找村干部,无事不登三宝殿”的现象,群众的诉求渠道宽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的人多了,协调解决群众矛盾纠纷的力量强了,做到矛盾不激化、不上交,有效预防“五失”(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家庭失和、情感失迷)人员恶性案件的发生。刑事案件、治安案件连年下降(2021年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4.9%,治安案件同比下降10.27%),连续荣获省级“平安县”称号,被授予全省首批“平安铜鼎”,获评2020年全国信访“三无”县。
  第四,加强了新民风建设,推进了乡风文明。
  “321”乡村治理模式通过与德治紧密结合,制定村规民约,开展道德评议活动,设置道德讲堂、红黑榜等载体,提炼推广优良家风家训家规,培育文明新风,引领社会风尚。2015年以来,共评选表彰“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1825名,“最美家庭”1967户。全县80%的行政村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征集优选家规家训200余条,其中沈氏家训被中央纪委在全国推广。
  第五,凝聚了民心民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321”乡村治理模式使群众的怨气想法有了倾诉之处,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问题有了解决之途,想提意见建议有人倾听,群众的气顺了、心齐了、劲足了,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增强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更好了,凝聚起了追赶超越的强大动力,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加。2021年度,该县生产总值达110.9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农业总产值达33.25亿元,同比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0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