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汉阴县人民政府>政务要闻>理论调研

理论调研

师徒帮带“六个一”活动 | 汉阳镇长红村产业振兴路径探索

作者:韩青山 来源:汉阴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2-11-05 08:46

  一、长红村产业发展现状

  汉阴县汉阳镇长红村地处巴山北麓、汉江南岸,距离汉阴县城75公里,村域面积13.89平方公里,有耕地4278.5亩,其中农田568亩。全村辖16个村民小组,由原长青、红庙、大坪3个村合并而成。常住人口417户1387人,现有脱贫户和监测户315户1107人。

 (一)集体经济发展基础不断夯实。长红村紧紧把握脱贫攻坚政策机遇,建立了长红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和茶叶专业合作社,先后发展了肉牛、土鸡、羊肚菌等短期集体经济产业,产生了较好的带贫益贫效果。目前,长红村2019年新建的1000亩茶园正处于育苗期,尚未产生收益。但由于茶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务工等方式实现增收,一些农户在合作社务工每年可达上万元。而且长红村拥有一座现代化的茶叶加工厂,这为后续长红村及周边茶叶加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条件。

  (二)农户发展产业积极性不断增强。个体农户发展产业大多以传统种植、养殖业为主,主要种植有玉米、土豆、红薯、油菜、黄豆、水稻、蔬菜等,养殖有猪、鸡、牛等,一些有一定经济头脑的农户发展了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如张立保种植了200亩魔芋,黄玉志养殖了100箱中蜂,秦福海养了500尾鱼,董记华养殖了10余头牛等。

  二、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挑战

  (一)自然资源条件较差,推进产业发展“先天不足”。长红村山大沟深,地广人稀,可供耕种的土地资源较少,连片耕地更少且多为坡地,对于推进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制约较大。而且因林木茂盛,导致野猪猖獗、糟蹋庄稼。同时因地理位置偏远导致交通运输成本增加,“山货”销售难度大,必然影响产品变现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本土人才不足,人才流失的问题较为突出。从当地产业的从业人员看,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本土新型职业农民数量极少,缺少能够长期扎根农村、从事农村技术研究推广的“土专家”和致富带头人,“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现象比较突出,农村新生代力量、青壮劳力匮乏,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生产要素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当地的乡村产业发展。

 (三)农户观念落后守旧,参与产业发展的动力不够。长期以来,群众传统种植、养殖的观念根深蒂固,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认识还不到位,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和畏难情绪,“小农意识”作祟,存在短视行为。同时,农村种植业产量低、效益差、成本高、收入少,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个体农户发展产业规模小、数量少、带动能力弱。

  三、对长红村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努力,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成。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强战斗堡垒。长红村茶叶合作社和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是由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兼任。党支部特别是支部书记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带头引领作用,不断加强党支部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使党组织更有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牢牢抓住依靠产业脱贫致富这个核心,想方设法破解产业基础不牢、规模不大、效益不高等瓶颈问题,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逐步走上集约化、现代化、规模化的发展路子。同时,对合作社社员进行教育引导,组织社员进行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吸引优秀年轻人返乡创业,鼓励扶持党员、乡贤、网格长、致富带头人、产业大户等带头发展壮大产业。

 (二)加强项目谋划建设,夯实产业基础。紧紧抓住巩固衔接和乡村振兴的契机,积极争取项目支持,优化整合各项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力争使每个项目、每笔资金发挥出最大效益。同时,在合作社经营管理上,不断完善合作社组织体系和监督管理制度,要培养企业化管理理念,对合作社重大事项要按照“三重一大”要求严把重大决策关;对生产、加工、销售、运营等各环节的财务收支要专人管理、公示公开,严把财务运行关;将监督、管理和控制贯穿于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全过程,确保资金使用公开、透明,切实发挥资金的使用绩效。可探索推行村干部在合作社兼职取酬、利益联结机制,激励干部创业热情。

  (三)加强产业规划布局,提升发展后劲。

  一是深耕主导产业。继续集中资金和精力下大力气发展茶产业。建立茶产业工作专班,在茶园管护、茶叶加工、销售、人才培养、品牌打造等方面定期谋划和推进,每月开展茶园巡查和会议专题研判,扎实推进茶叶产业尽快有效益、能增收。

  二是培育特色产业。通过宣传落实好产业奖补、小额贴息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等产业扶持政策,扶持培育一批养殖大户发展养猪、牛、鸡、鱼、蜂等产业,不断推进规模化、标准化良性发展,带动自身及周边农户增收。

  三是注重人才培养。引导农户帮助消除“等、靠、要”的消极、依赖心理,增强自主发展产业的积极性。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组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和学习考察,增强农户产业发展能力。特别是需要加强制茶、电商,以及养蜂、养鱼技术的技能培训,为长红村产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