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汉阴县人民政府>政务要闻>理论调研

理论调研

师徒帮带“六个一”活动 | 义兴村猕猴桃产业调研报告

作者:李 歆 来源:汉阴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2-11-04 08:52

 一、义兴村猕猴桃产业发展过程

  义兴村位于观音河镇北部,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土层深厚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得天独厚,是猕猴桃的优生区。2017年以前全村无集体产业,大多都依靠农户零散发展短期产业,全村没有长效产业,抵御风险能力几乎没有。2017年响应镇党委政府号召,村委会组织部分党员、大户到周至、眉县进行学习,最终敲定发展猕猴桃。回村之后能人大户便开始发展,2017年全年发展40亩,2018年又动员发展40亩,2019年依托“三个一”产业资金成立义兴村猕猴桃合作社共发展100余亩,目前,全村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440亩,其中合作社占比80%;,农民户均猕猴桃1亩,2021年实现猕猴桃初挂果,产量达4万余斤,市值25万元。

  二、猕猴桃产业经验

  一是以合作社为载体,充分发挥支部引领作用。全村80%猕猴桃在合作社的管理之下,均采用统一用工,统一除草、打药、统一管理,充分保证猕猴桃的品质。另外观音河镇7个村中6个村均发展猕猴桃并成立联合社,更加保障了猕猴桃的包装及销售。

  二是土地集中流转。村委会牵头对合作社所需土地进行集中流转,采用一次性流转5年并支付到位的方式完成合作社对土地的需求,统一流转的方式使扯皮之事大为减少。

  三是规范园区建设。严格按照“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市场化”的“四化五统一”要求,落实专人对园区建设进行管理,从租地期开始就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推进,建园期间充分做好技术管控,强化技术支撑,确保成园,建园后安排村监委会主任主要负责猕猴桃产业园的管理及管护工作,另外组织多次培训会大力推进猕猴桃科普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特别是加强对自行种植农户的技术培训,提升全村猕猴桃种植技术水平,增强了园区应对风险能力。

  四是政府资金扶持。2019年以来,每年全镇各级奖补资金达到160万元,有效推进了全村猕猴桃的发展。

  三、存在问题

  虽然全村猕猴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规模化种植仍属起步阶段,也同样面临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是产业投资大,从产业园建设到挂果产生效益,一般需5年左右时间,每亩需投资1.5万多元。因此,目前全村产业园存在资金短缺,特别是近年来支出逐年增加,对产业园维护管理存在较大问题。

  二是人才缺乏,技术薄弱。全村无论是合作社还是散户之前都无种植猕猴桃经验,原来多年均是以传统种植养殖为主,种植技术方面非常欠缺,虽然县镇多次安排了技术员到村指导,但本地果农依然存在技术缺陷。

  三是劳力不足,影响农事。农村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务工,剩下的都是“留守妇女”或“留守儿童”或“ 留守老人”,致使季节性很强的锄草、施肥、剪枝、上架、授粉等工作都难以顺利完成。

  四、对义兴村猕猴桃产业发展建议

  (一)多渠道多层次培养各种人才。加强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县镇技术员到村机会召开相关培训会议,并组织部分技术人员到外地学习,增长本地果农基础技术,并实施传帮带制度,由技术好的果农帮带技术差的果农,从而形成共同学习的局面。

  (二)利用三联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支部联建的作用,将劳力进行重新整合,联建村分批次进行锄草、施肥、剪枝等日常工作,将劳力使用最大化。

  (三)棚下养鸡。猕猴桃架下,杂草繁茂。人工锄草施肥,碍手费力。建议在架下发展养鸡,鸡食草、刨根、吃虫、下蛋,鸡屎又是上好的有机肥料。一是延长产业链,增加效益;二是鸡群施肥,提高产量;三是减少劳动耗费和肥料费用,降低生产成本。

  (四)探索推进“返租倒包”模式,激发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对有土地有劳力的农户,采取村“两委”统一规划、合作社统一有偿供给生产物资和提供技术指导、农户自建自营模式与合作社合作,最终按照拟定的分成比例进行分成。针对缺土地有劳力农户,可承包合作社已建成的产业基地进行后期管护。通过分类管理,确保每一户村民都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最大程度激发群众发展产业积极性,将所有农户都镶嵌到全村的产业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