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帮带“六个一”活动 | 涧池镇王家河村“花鼓戏”调研报告
一、王家河村花鼓戏发展历史
花鼓戏,中国地方戏曲剧种,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南花鼓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发生了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移民一方面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湘楚文化传入长江上游,其中“湖南花鼓戏”沿汉江传入陕西南部,与地方文化融合后,逐渐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陕西花鼓戏”,其中以汉阴花鼓戏最为出彩,早在同治年间,汉阴县涧池镇王家河村民间艺人赵德恩、赵德占两兄弟创建公义社,开始表演具有陕南特色文化的“花鼓戏”,王家河村因此被誉称“花鼓之乡”。
二、王家河村花鼓戏情况
涧池镇王家河村“花鼓戏”继承一旦一丑(一男一女)的演唱形式,配合二胡、唢呐、京胡、锣鼓、丝弦、电子琴等乐器,花鼓词内容除日常生活、男女爱情为题材外,还广泛歌唱党的好政策、干部的好作风,歌唱汉阴城乡新风貌等。歌词通俗易懂,节奏规整,旋律流畅,富于抒情优美动听。舞姿轻捷俗雅柔和,不少男角运用生活中诙谐手势诱人发笑,加之锣鼓紧凑,气氛热烈,在多趣的唱词中把人们带入喜悦忘情之境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花鼓演唱习俗在不断地演变,当今,不但春节闹灯、“跑旱船”、“跳地蹦子”等演唱歌曲以花鼓词为主,而且婚、嫁、丧、寿也有以花鼓、小戏演唱,代替了民间做“道场”、“闹房”、“闹寿”等旧习俗。花鼓曲调流畅、节奏鲜明,情绪欢快,且歌词通俗,饱含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劳动群众的欢迎。
目前,王家河村能够参加表演的人员尚有20余人,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为更好组织参加表演,王家河村成立了业余剧团,在汉阴、镇安、旬阳、岚皋等地庙会、红白喜事、开业庆典、生日宴会中进行表演。在不受疫情的影响下,平均每年可表演100余场次,每场表演能收入2000-5000余元,全年可实现40余万元收入,给群众带来欢笑声的同时实现了村民收入的增加。
三、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文化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花鼓戏自传入王家河村后,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达到巅峰,当时全村几乎所有人都能唱上几句,能够上台表演的人数可达到200余人。随着广播、电视、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现在全村能够上台表演的人数不超过30人。同时,由于想学习花鼓戏的年轻人,没有稳定的收入,大多学习一段时间后就外出打工,造成无人可教、后继无人的局面。
(二)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自我革新能力不足。虽然在2019年、2020年平均每年可表演100余场次,但是随着自媒体、短视频的兴起和发展,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自我革新能力不足,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兴趣不高,受众群体主要还是分布在上年纪的人,随着这一部分人的逐渐减少,王家河村花鼓戏发展呈现萎缩态势,发展潜力不足。
(三)推广宣传力度不够,不利于文化传承和保护。王家河村花鼓戏虽然在涧池镇小有名气,但是出了涧池镇,鲜少有人知道王家河村花鼓戏,宣传推广的力度亟待加大。同时,随着新型媒体的发展,很多年轻人都逐渐遗忘甚至根本不知道还有花鼓戏这一传统文化,极不利于这一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四、建议和下一步打算
(一)建议上级部门进一步加大推广宣传力度。在旅游推广中,增设王家河村花鼓戏这一旅游观光点,吸引外来游客欣赏传播这一传统文化。同时,在一些文艺汇演中能够吸收花鼓戏表演,使这一文化重回舞台。
(二)建议上级部门能够在软硬件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王家河村花鼓戏目前硬件设备大部分都是由业余剧团演职人员私人提供,在义演时使用极不方便,希望上级部门能够给予硬件设备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同时,希望上级部门能够在唱词、曲调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让这一传统文化更好发展。
(三)建议上级单位能够组织相关业务的培训,提高花鼓戏在表演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的自我革新和创新,扩大受众群体,激发发展潜力。
下一步王家河村将增加花鼓戏表演场次,利用微信、抖音等传播媒介和短视频、自媒体积极推广这一传统文化,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喜爱、学习花鼓戏,力争将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