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汉阴县人民政府>政务要闻>理论调研

理论调研

师徒帮带“六个一”活动 | 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增收

作者:黄朝鹏 来源:汉阴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2-11-25 22:21

  摘要: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民稳步增收”。近几年农村居民收入普遍增长,但是在经营净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净收入、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些许因素制约农民增收。本文在调研收集的数据和观点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加以分析,提出持续加强农业投入、大力推动人才振兴、提高村党组织效能、努力增长财产收益和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等政策措施建议。

  关键词:持续增收;乡村振兴;产业融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这些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以及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汉阴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21年底达到人均12374元,城乡收入比不断缩小,由2018年的2.6:1持续下降到2021年的2.4:1.本文通过整理乡村振兴政策文件,结合在观音河镇水田村驻村过程中了解到的相关信息,以及入户访谈、查阅资料,对农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持续增收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农民增收现状

  (一)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0年底观音河镇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后,农村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收入普遍提高,收入来源形式多样,如外出打工获得务工收入、流转土地获得流转收益、农业合作社入股获得分红,以及各项惠农补贴。各级帮扶单位把握中央一号文件要领,以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为核心,接续推进产业就业帮扶,村“四支队伍”每周进行研判,每季度开展收入测算,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确保了农户家庭收入稳定且可持续。

  (二)收入全面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统计数据显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项类别都不同程度增长,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占40.0%左右,转移净收入占39.0%左右,经营净收入占20.0%左右,财产净收入占比接近1.0%。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乡村走向城镇,从田间地头走向车间、生产线,从第一产业走向第二、三产业,劳务收入在农民家庭收入中所占份额逐渐增大,分红、土地流转等财产性收入逐渐增多。汉阴县推动发展庭院经济,利用农村闲置房屋、庭院及房前屋后土地空间栽花种树,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途径,农民不再像以前,仅靠在田地里耕种获取微薄的农产品收入。

  (三)增收保障政策逐步完善。

  农村的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三农”各项惠农补贴及时兑现。政府加强了对低保、五保户的甄别,确保有限的救济金能够切实有效地帮助困难户,低收入家庭能够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农民种植水稻、玉米、小麦,养殖生猪等,购买农业保险国家还配套有财政补贴,少量的出资就能获得农业收入保障。帮扶干部根据每一户实际情况落实“雨露计划”、慢性病签约、危房改造、稳岗就业等政策措施,并动员社会力量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开展消费帮扶增加农户收入。为增强防止返贫致贫风险能力,汉阴县探索创新防贫保险方式,按照全县农村人口的10%的比例,不记名购买因病、因学、因灾、因意外致贫返贫类保险,实现群众共享、群众受益,为农民稳定增收增添一份保障。

  (四)金融信贷机制进一步健全。

  据了解,观音河镇所有村都成立的有股份经济合作社和扶贫互助资金协会,镇上也有农村商业银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吸收一定的资金为村内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融资,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实行会员制,为农户个体生产经营提供借贷,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金短缺困难。加上农村商业银行可以提供贴息贷款,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和体系,使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存款广泛用于农业农村发展,政府还对资金的日常使用效益进行监管,多方位为农民增收提供金融支撑。

  二、农民增收制约因素

  (一)经营净收入增长难。

  农村生产经营普遍存在四种方式,一是个体农业生产,当前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不多,并不时出现波动,粮食产量短期增加不多,农产品出售的少,基本用于日常生活消费、畜禽养殖;二是村集体经济,大多处于起步阶段,效益低或还未见效;三是经营大户搞种植、养殖,近年面临生产资料费用、人工成本不断增加,劳动力趋于老龄化问题。比如水田村劳动力人口970人,其中50岁以上254人,占全部劳动力人口26.2%,并且逐年增长;四是个体商业经营,基本都是小本生意,只能维持微利。山区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还要承担自然灾害、疫情感染等风险,很大程度上存在“靠天吃饭”。

  (二)工资性收入不稳定。

  在农民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占到40.0%,是农民增收的“压舱石”。调研问卷显示,农民在本地务工的占三成,主要从事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外出务工的占七成,主要从事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从业者综合素质整体不高,从事的都是替代性强、劳动密集型的工作,且劳动时间长,比如洗车、开出租、食品加工、建筑等,多数月工资水平在3000元至5000元之间,甚至没有签固定务工合同。随着年龄增大、疫情管控、企业经营状况等因素影响,随时面临失业。

  (三)财产净收入体量少。

  农民收入中财产净收入占比极低,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的土地、房屋等财产权利不完整、不明晰,束缚了财产权益的发挥。目前,农村宅基地房地一体不动产确权、农村土地确权等工作正在完善。农民入股的集体经济大多处于投入阶段,集体收益分配尚有很大提升潜力。农民获得的收入要支付家庭教育、医疗费用两项重要开支,没有富余的资本用于投资股票、基金等金融产品。目前常见的土地流转、房屋出租等能够产生财产性收益,但为数不多。

  (四)集体经济带动增收能力不强。

  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项目大多还是以种、养、加工等为主,制造业少,几乎没有服务业、高新科技产业等。比如,水田村集体经济用了近三年才发展起来,主导产业是种植猕猴桃,今年刚刚挂果。地处偏远、资源匮乏的村,没有发展集体经济强有力的抓手,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效果欠佳,集体经济发展还面临一系列困难:一是运营不规范,大多实际由村委会主持经营,没有吸引其他主体专营,容易形成无序经营、“等靠要”思想;二是缺乏经济管理、农业技术实用人才;三是产出效益不明显,发展能力不足,依靠项目支撑;四是部分村民对集体经济发展前景尚在观望,参与度低。

  三、原因分析

  (一)传统农业发展存在局限。

  农业的比较效益不高,第二、第三产业带来的经济收益对农业形成碾压,造成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农业生产基本靠留守老弱劳动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调研问卷显示,农户种植业家庭年收入最高不超过3000元,比一人在外务工一个月收入还少。农户自己养殖的家禽、家畜甚至不够日常生活消费,农村劳力不足就会产生闲置耕地、林地、园地和堰塘等,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影响农民增收。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传统政策只是起兜底作用,还需不断完善促进农民增收政策,刺激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加快增长。

  (二)农民素质低增收动力不足。

  一是文化水平偏低。调研问卷显示,63.6%的样本户家中主要劳动力文化程度为初中,并且农业生产方式用机械的少。农村劳动力普遍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生产效率低。农村多年培养的大学生等高素质人才基本都在城镇落户,与农村渐行渐远;二是增收能力不强。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即便不会失业,其工资性收入也不高,制约了务工农民收入的增长,调研问卷显示,样本户在外务工人员月工资水平在3000元的占60%。三是农民创业增收面临诸多限制。受启动资金、个人认知与掌握技术禁锢,往往很难创业成功,甚至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农民创业激情而骗取利益。农村尚未形成完善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及服务体系,创业管理服务机制不健全,一定程度打消创业者积极性。

  (三)村党组织发展经验欠缺。

  村党组织是党在基层的坚强战斗堡垒,它是有效组织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最后一个机构。近几年不论是村委会还是村党委,都广泛吸纳了经济发展人才,但是随着乡村振兴工作任务的增加和工作要求的提高,一些村干部的工作能力不能满足精细化工作的需要,村干部对国家政策的把握还停留在听从指令,不会灵活运用。一些村干部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不能有效指导农民生产经营。一些村干部工作任务繁重,但薪资水平却很低,导致缺乏工作动力。一些村干部不愿学习,思想观念落后,喜欢用习惯性思维解决问题,造成农民增收乏力。

  (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低。

  现在农村第一产业仍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不能有效嵌入第一产业,导致产业融合度低,增收难度大。农业产业链延伸短,大多集中在较低级别的生产加工中,销售渠道、仓储物流以及品牌建立滞后,大大影响实际价值的创造,导致农民参与度偏低,参与形式相对简单。休闲旅游农业、文化农业、研学一体等新的商业形式为广大群众津津乐道,但发展规模和质量仍存在不足。休闲旅游农业的内容几乎都是对饮食、参观、体验的追求,农业教育和乡土文化挖掘尚浅,缺乏创新和特色。加上项目建设缺乏优质技术和售后服务,农民的收入无法保证。

  四、对策建议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是农民生活富裕的支撑。乡村振兴首先要激发农民增收的内生动力,让其有增收的意愿;其次要创造持续稳定的外部环境,树立农民建设美好乡村的主人翁意识;最后要拓宽增收渠道,让农民群众共享农业现代化发展成果。

  (一)持续加强农业投入。

  政府要形成支持保护农业的长效机制,保持农业补贴政策连续稳定,政策倾斜力度和工作对象要从脱贫户逐步转向所有农户,促进共同富裕。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如生产加工器械、节水灌溉设备、文化体育设施、教育培训机构等,缩小农村资源配置与城镇的差距。完善的农业配套基础设施能够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二)大力推动人才振兴。

  人才是根本,要以人才振兴带动产业、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政府应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向农民教授如何科学有效地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先进技术,智力方面的投入远比单纯增加化肥、籽种用量,多用人工锄草、施肥产出效益大,比如栽培种植技术、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等。要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形成一批热爱农业、技术娴熟、善于经营的群体。全面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大力弘扬“诚孝俭勤和”新民风,以乡村、村民为主体,从村民中发展一批各项事业带头人。要吸引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充实村委会及各类村级组织,改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三)提高村党组织效能。

  村干部要不断加强统筹协调、经济管理、服务群众能力。一是围绕村委会和村党委,抓好思想意识和作风建设,深入推动基层党组织学习创新,加强同其他示范村和先进地区的交流,拓宽认识边界,提升管理能力。二是增强服务意识。面向村民组织定向、定岗等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比如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托幼等。开展法律法规、农业政策等素质培训。开展病虫害防治、农药安全、农业机械使用等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分类组织农民培训,实现农村产业工人与就业市场有机衔接。三是做好村干部待遇保障。探索调动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在合法、公开、合理的基础上,允许村干部在农村经济组织中获得合理报酬,激发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致富热情,更好地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四)努力增长财产收益。

  农业资产变现能力弱,建议扩大资产收益,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土地出让收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农业农村力度。完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水源地、自然保护区转移支付力度。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对农民闲置的承包地、宅基地、池塘,以及废弃场地等开展摸底整理,引进或兴办经营项目,以转让出租、合作开发、作价入股、联合经营等方式进行流转,使闲置资源成为农民的经营性资产,助力农民增收。

  (五)推动农村产业融合。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构建乡村产业体系,积极推动农业与旅游业、深加工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文化、休闲、养生等产业融合,挖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推动农业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融合,培育智慧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加速农民增收步伐。在市场销售上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更新发布农产品信息,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