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汉阴县人民政府>政务要闻>理论调研

理论调研

齐心协力绘蓝图 砥砺奋进谱新篇 ——汉阴县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佚名 来源:安康发展 发布时间:2022-11-28 11:02

汉阴是革命老区县和国家主体功能区,素有安康白菜心之美誉,境内160平方公里的月河川道平坦开阔,十天高速、阳安铁路穿境而过,半小时左右上高速、登动车、到机场通达全国各地,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承载能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立足资源禀赋,把握历史机遇,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构建高质量产业体系,打造高质量文化品牌,提升高质量吸附力,加快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汉阴高质量发展,支撑和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一、做强五大产业集群

推动高质量发展,产业是根本支撑。坚持把产业培育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围绕新材料、富硒食品、智能制造、文旅康养、新能源、毛绒玩具文创、包装饮用水、数字经济8条产业链,重点做强五大产业集群,着力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做强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打造3条子链,着力形成百亿新材料产业集群。以顺祥炭素为龙头,加快布局10万吨电极糊、2万吨静压特种石墨项目,打造石墨新材料产业链;以天元科技微粉、佳佳乐陶瓷、森之美木业、中昌管业、汉隆矿业(花岗岩)为骨干,支持企业拓展市场,延伸建筑新材料产业链;以世茂生物、华晔植化为龙头,大力开发IP6(肌醇六磷酸)及生物抗氧化剂、黑豆多肽、生物食品添加剂等衍生产品,拉长生物基材料产业链。

二是做强富硒食品产业集群。以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为方向,重点聚焦4条子链,即做实做优10万亩富硒粮油基地、10万亩以猕猴桃为主的果蔬种植基地、10万亩茶叶、核桃、蚕桑、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和10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建设10万吨肉制品加工生产线,推进加工副产物全值利用,开发休闲食品、健康饮品、功能食品,打造百亿富硒食品产业集群。

三是做强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做优3条子链,以鹏启、新融瑞、亿华米、华煜鑫等企业为龙头,生产锂电池、智能穿戴、智能医疗、电路板等高科技产品,完善产业链配套,形成电子设备产业链;以陕西银牛、恒丰宇泰等企业为龙头,拓展智能烘干设备应用和市场开发,建成年产5万吨生物质颗粒生产线,延伸智能烘干产业链;以丰水源公司为龙头,丰富智慧水务应用场景,拉长智能物流产业链。通过延链补链,聚集形成百亿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四是做强文旅康养产业集群。依托凤堰古梯田4A级景区,建设稻田帐篷基地,投用花栖玥民宿;依托双河口古镇红色基因,建好军事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托盘龙桃花谷、三柳田园综合体、双乳千亩荷塘等乡村美景,发展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制定儿童游乐产业布局规划,加快建设五一花遇湾儿童游乐园,打造亲子旅游休闲业态;成立旅馆行业协会,开展过路费抵扣房费、折物返现等联动促销活动,聚集人气、促进消费。

五是做强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20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实施屋顶光伏整县推进,力争十四五开工星月寨80KW抽水蓄能电站,积极推进其他四个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支持60万吨天然气液化项目上马,形成水电、光伏、天然气液化三大领域齐头并进的新能源产业格局。与此同时,统筹抓好毛绒玩具文创、包装饮用水、数字经济3条新产业链,形成五大集群支撑,3条辅链补充的产业体系。

二、唱响五张文化品牌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金字招牌。依托汉阴深厚的文化内涵,着力唱响三沈文化、特色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家训文化五张文化名片,为高质量产业发展引流赋能。

一是国学文化举三沈。讲好三沈文化故事,板块推进三沈文化产业园建设,做大书画产业,打造以非遗文化展示展演展销研习体验于一体的秦巴非遗体验中心,争创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二是特色文化立三乡。做大做强烩面片、蘑菇宴、汉阳蒸盆子等汉阴美食,推进标准化、品牌化、连锁化、产业化经营,让汉阴美食走出汉阴、走向全国,擦亮陕菜之乡品牌;立足汉阴书法底蕴,大力发展书法产业,创建全国书法之乡;依托10万亩油菜花海,以花为媒,经济唱戏,持续办好中国汉阴油菜花旅游季活动,提升油菜花乡影响力和美誉度。

三是红色文化三将军。汉阴是陕南抗日第一军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何振亚、沈启贤、杨弃三位开国将军。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讲好三将军故事,加快推进陕南抗日第一军战斗遗址陈列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四是农耕文化古梯田。依托凤堰明清万亩古梯田,发展农耕文化体验观光游,抓住国家高考试卷引用凤堰古梯田素材机遇,在全球开展征文活动,持续提升凤堰古梯田影响力。

五是家训文化代代传。沈氏家训上榜中国优秀传统家规,以沈氏家训展览馆为核心,传承孝义文化,丰富家国文化内涵,扎实开展树立好家规、传承好家训、弘扬好家风活动,打造中小学生励志研学基地和家训家风体验基地,持续打造礼仪汉阴、好客汉阴、文明汉阴的人文品牌。

三、提升五大吸附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才(人口)是核心要素。吸附本地人才(人口)的定海神针一招靠教育,一招靠医疗;吸引外来人才(人口)一招靠旅游,一招靠营商环境;长久吸附人才(人流)靠稳定就业。

一是提升优质教育吸附力。面对多数县份优秀生源外流、家长外出陪读、消费能力外溢的现状,积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施职教中心整校搬迁,扩大城区中学学位供给;探索建立三区三业联动机制,吸引外出务工家长返乡在园区弹性就业,在城镇社区购房或租房安置家业,陪伴孩子在自选学区完成学业,统筹解决好企业招工、城镇安居、教育提升问题;实施三名工程(名师名校名校长),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全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通过提升教育吸附力,留住本地人才(人口)的创造和消费,吸引外地学生到汉阴就学。

二是提升医疗服务吸附力。开展国家级县域医共体试点,争取建成国家级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和脊柱微创暨疼痛康复中心,加快县级医院省、市级重点专科建设,建设区域性医疗中心,着力提高医疗救治能力,让群众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做到小病大病不出县,轻松就医轻负担,吸引县外群众慕名到汉阴就医康养。

三是提升特色旅游吸附力。加快构建一心三线五花湾旅游布局,一心即以县城为中心,实施净朗天空、路网畅通、宜居家园、城市绿化、便民服务、产城融合六大提升行动,建设文明、宜居、智慧、森林、健康五个城市,持续打造龙岗公园、文峰塔、三沈纪念馆、三沈文化园、月江夜韵五大景点,提升县城宜居、宜业、宜游功能;三线即依托月河田园集镇景观带、南部古梯田及汉水风情旅游带、北部双河口文化旅游带,构建一体两翼三条精品旅游线路;五花湾即以迎宾公园花月湾、五一牡丹花遇湾、双河口三柳花果湾、月河川道百里花路湾、漩涡古梯田万亩花海湾为重点,打造高质量旅游景点,以农旅融合为方向,发展庭院经济、路边经济、地边经济,建设双乳千亩荷塘、盘龙千亩桃园、五星千亩玫瑰、五一千亩牡丹、月河千亩樱桃、界牌千亩李园、三柳千亩金银花、清河万株柿子树等九个农旅融合特色示范村,推动旅游产业串点成线、突破发展。通过旅游产业发展,打造宜居县城、建设宜游村镇、保护宜人生态,既让汉阴群众引以为豪、和美安居,又能吸引更多的外地群众到汉阴旅游休闲,扩大人口流量,吸引人才入驻,提升人气和消费。

四是提升营商环境吸附力。以创建国家级政务服务标准化示范县为契机,深化放管服改革,拓展一件事一次办”“全程网上办事项,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全面宣传践行亲商安商富商九条承诺”(亲商三条:热情接待客商,清白亲近客商,尊崇礼遇客商;安商三条:无事不扰客商,依法保护客商,生活优待客商;富商三条:精准扶持客商,高效服务客商,宣传助力客商),不折不扣落实三真四到服务(真心实意优服务、真金白银给支持、真抓实干促发展,做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营商环境最安康,投资洼地在汉阴品牌,吸引各类市场主体和优秀人才来汉阴发展。做大做强省级经开区,争取建设铁路物流园连通经开区,千方百计提升货运通达能力,降低物流成本。

五是提升稳定就业吸附力。立足县内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走出县门加大力度招商引资,力争每年新增注册市场主体增速保持10%以上,新增就业岗位2000个以上。着力提升就业质量,加强五上企业培育,争取更多成长性优质企业落户汉阴,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着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全面兑现各项惠企纾困政策,加大对各类市场主体的帮扶力度,助推企业健康成长、就业岗位持续稳定。着力拓宽就业渠道,有序引导与支持新就业形态,在县城和集镇开发多种消费场景和消费业态,创造更加多元多向的就业岗位,满足广大群众的消费和就业需求。

四、扭住一个牛鼻子

推动高质量发展,项目是主引擎。扭住项目这个牛鼻子,念好谋、争、招、干四字诀,以高质量项目助推高质量发展。

一是专班常态抓谋划。成立项目谋划专班,常态化无中生有、有中生优谋划包装项目,不断充实优化重点项目库。围绕县上迟早要干、早干比迟干好的事和能形成产能、解决就业、壮大经济总量的项目,从争取中央预算内计划投资、中央专项债券、政策性银行支持和招商引资四个路径谋划包装项目,积极与上级、与银行、与投资企业对接。加快月河补水和抽水蓄能等重大项目前期,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是闻风而动抓争取。县政府出台《县政府领导及工作部门赴国家部委和省市厅局汇报对接工作导引》,积极到省厅市局汇报对接工作,第一时间捕捉项目信息,快人一步、抢先一拍抱着本子跑厅局,争取更多资金投向汉阴。

三是锲而不舍抓招商。推进全县大开放大招商,领导带头招商、干部人人招商、全县亲商安商,落实各级领导四个亲自(亲自招商、亲自接洽、亲自协调、亲自督办),用好招商引资奖励和成果分享办法,建立招商引资责任机制、激励机制和台账管理机制,紧盯项目签约率、资金到位率、投产开工率三大关键,从项目报批、土地征用、手续办理等环节入手,提供个性化、全流程、保姆式、妈妈式服务,确保项目招得来、留得住、建得快、有效益。

四是全力以赴抓落地。建立工作台账,实行清单管理,强化要素保障,加快推进北环线和凤凰山隧道、观音河隧道、铁佛寺隧道一线三隧四大交通突破工程,建成城东一级客货运综合体,力争实现镇镇通二级路,全县所有镇融入半小时经济圈。积极招商建设通用机场,配套建设航空产业园区。推动月河全流域综合治理等重大项目落地,协调推动陕澳中医药产业园、三沈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实施。坚持守底线、出亮点、提效益、增活力,落实三个转向,强化四个不摘,推行师徒帮带制,劝募新村民(新乡贤)引领发展乡村产业,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补短板项目和示范工程,推动产业、生态、组织、人才、文化五大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争创乡村振兴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