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解读】县发改局关于《汉阴县城乡融合发展专项行动方案》政策解读

索引号: xzfgzbmzfb-GK-2022-5848 发布日期: 2022-11-03 09:59
来源: 本站原创
内容概述: 【文字解读】县发改局关于《汉阴县城乡融合发展专项行动方案》政策解读
相关文件:
  • 关于印发汉阴县新型城镇化五大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
  • 分享:
      一、制定背景
      新型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2014年12月29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名单正式公布;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总要求;2019年4月8日,国家发改委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提出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等具体任务。近年来,国家和陕西省相继制定印发了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有关政策文件,明确提出了发展目标以及政策和保障措施;2021年11月16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新型城镇化五大行动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精细化管理提升、存量问题化解、城乡融合发展“五大行动”,要求制定单项行动方案,细化分解重点任务。
      根据市政府办《关于印发新型城镇化五大行动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安政办发〔2021〕27号)有关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合理统筹城乡公共资源,近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实现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全县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探索经验、提供实践支撑。特制定本专项行动方案。
     二、主要内容
      《汉阴县城乡融合发展专项行动方案》分为工作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三个部分。
      总体要求部分,概述了城乡融合发展方面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愿景展望。
      重点任务部分,提出实施乡村建设工程、实施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工程、实施县域医共体建设工程、实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启动实施新一轮避灾搬迁五大行动。
      一是实施乡村建设工程。科学规划引领建设。推进“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科学引导镇村规划建设。大力提升基础设施。实施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和畅通工程,有序实施较大人口规模村组通硬化路,加大通组公路及产业路、旅游路建设力度,加强农村道路管护和生命安全防护。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强生活垃圾和污水源头减量,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合理调配帮扶力量,落实“四个不摘”,持续提升脱贫户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二是实施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工程。办好学前教育。积极改善乡村幼儿园设施条件,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幼托机构,扩大学前教育普惠资源。办优义务教育。统筹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办强高中教育。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积极探索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三是实施县域医共体建设工程。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重点提升住院服务能力、远程医疗服务能力和重大疾病诊疗能力。补齐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短板。实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行动,完善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国家健康促进县(区)创建工作。
      四是实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县图书馆新馆提档升级项目建设,新建一个24小时书吧,打造涧池镇文化展厅、沈兰华书法展厅、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等一批新型文化服务空间。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文化下乡”流动服务,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加强文物保护和非遗文化传承开发。挖掘、整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加强凤堰古梯田、三沈纪念馆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遗址、古建筑群落、老街、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康养旅游产业。
      五是启动实施新一轮避灾搬迁。针对我县灾害多发实际,认真调查摸底,科学长远谋划,精准制定新一轮避灾搬迁政策措施。持续加大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后续扶持力度。
      保障措施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强化督查督办。
     三、工作目标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
      (二)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巩固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
      (三)县医院创建为三级医院,建成2个县域医疗综合住院楼,1个县域医疗传染病区改扩建项目。
      (四)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打造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县,构建文旅康养百亿产业。
      (五)实施完成新一轮避灾搬迁工作。
      四、涉及范围
      全县十个镇、县直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