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汉阴县人民政府>政民互动>人大代表建议

人大代表建议

汉阴县乡村振兴局关于办理县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216号建议的函

名称 汉阴县乡村振兴局关于办理县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216号建议的函
办理部门 县乡村振兴局 处理状态 已办结
签发人 李超 签发日期 2022-08-08 发布日期 2022-08-09 类别 A
正文
  温汝康等代表提出的《整合优势资源,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建议》。
回复

  去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坚持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在持续巩固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建设,取得明显实效。

  一、坚持示范带动,加快示范镇村建设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按照《汉阴县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统筹考虑自然生态、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脉传承等因素,加快完成全县1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重点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二是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我县在重点打造城关镇五一村、蒲溪镇盘龙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整合资源,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有序推进双河口镇乡村振兴示范镇和平梁镇太行村、涧池镇军坝村为重点的10个示范村建设。双河口镇已投入资金2964.97万元,10个村已投入资金4332.3万元。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联镇联村县级领导多次到示范镇、示范村调研指导,解决存在问题,督促工作进度。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镇1个、示范村10个,下达资金500万元,全市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现场推进会在汉阴召开。争取农村厕所革命后期管护示范县项目,已下达项目资金280万元。三是组织外出学习考察。由县政府领导带队,多次组织县委组织部、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乡村振兴局负责人和部分镇、部分村(社区)负责人到浙江省杭州市、云南省昆明市考察学习乡村振兴建设推进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工作;组织中国农大、浙江农林大学、省乡村振兴专业研究会相关专家教授来汉开展乡村振兴内容培训讲座。四是坚持创新驱动。创新实施引才引智促振兴,成立中国农大教授汉阴工作站,与中国农大开展深入交流协作;建立省乡村振兴专业研究会汉阴研究基地等5个基地,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五是打造“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各村之间错位发展。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大力推进20个庭院经济示范村建设,引导农村群众结合本村“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利用家庭院落、房前屋后等土地空间种植特色瓜果蔬菜,增加群众收入、美化乡村环境。

  二、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一是发展乡村振兴产业。设立1300万元的产业奖补资金,新建茶园1000亩、桑园1000亩、猕猴桃1100亩,三大产业基地总面积达13.12万亩。启动实施村集体经济削薄村29个,选定21个村开展庭院经济示范创建,建立2个省外农副产品销售专营店和5个消费帮扶专馆,建成气调库31座。二是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大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进一步做实“三联”工作机制,加强合作组织运行和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构建村集体与企业、农户之间更加牢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村集体经济壮大。在城关镇五一村成立了五丰有限责任公司,充分整合各方资源,明确权、责、利,推动村集体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三是实现行政村产业指导全覆盖。成立茶叶、蚕桑、猕猴桃3个专家工作站,聘请乡村振兴指导员291人;新培育省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家庭农场1家、省市级合作社7家,全县共注册合作社561家。四是开展乡村示范村调研工作。中国农业大学汉阴教授工作站驻点博士、硕士生目前已经考察调研包括五一村、龙垭村、梨树河村、三柳村、栋梁村等乡村振兴示范村和重点村,其中,团队老师成员已重点参观考察五一村6次,龙垭村6次。五是加强招商引资力度。落实“四个亲自、四个一视同仁、五资同引”招商引资基本方略,紧盯重点区域和目标企业,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精准招商活动,结合村情实际,充分发掘资源,探索企业联建,促进乡村振兴。

  三、用好人才队伍,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坚持制度统领。制定出台《汉阴县乡村人才实施方案》,成立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组,全面推进乡村人才工作;二是优化人才资源。与江苏省农科院签订人才合作框架协议,与建行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7所高校建立人才战略合作关系,引进17名高端人才,回引32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确定23个返乡创业项目,以“人才+项目+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三是持续开展技能培训。组织开展农业特色产业等类别的培训100人次以上。组织开展青年农场主、农业经理人、技能型高素质农民培训,下半年培育高素质农民100人,实施乡村产业带头培育“头雁”项目,全年培育50人以上。四是扶持返乡创业带就业。吸纳返乡农民工回家创业,开展创业指导培训2100人次,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5亿元,扶持返乡农民工回家创业3409人,其中脱贫劳动力自主创业799人,带动就业8000余人。

  四、挖掘本土文化,发挥文化软实力

  一是打造“三沈文化、美食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家训文化”五张名片,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二是唱响“陕菜之乡”品牌,突出以烩面片为主打的汉阴美食,推进标准化、品牌化、连锁化、产业化经营,五年在大中城市发展汉阴美食标准店10家以上。三是依托凤堰古梯田,发展农耕文化体验观光游,做大做强乡村康养旅居产业。四是立足“沈氏家训馆”,开展“树立好家规、传承好家训、弘扬好家风”活动,打造中小学生励志研学基地和家训家风教育基地,持续提升“礼仪汉阴、好客汉阴、文明汉阴”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