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河口镇:“小庭院”算出“富民账”
惊蛰已至,春风向暖,在汉阴县双河口镇凤柳村吴善云家的庭院后,主人家早已忙碌开来,在屋后闲置的“方寸地”上栽种植起了蔬菜、搭起了葡萄藤、围起了竹篱笆……做起了庭院美化的“文章”。而吴善云正是该镇发展庭院经济助推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典型示范户的缩影。
双河口镇地处秦巴腹地,土地资源稀缺。为充分发挥闲置土地资源效能,积极组织动员群众以高效开发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庭院资源为主线,对接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上位规划,通过上下联动、多规合一的方式统筹农村耕地、林地、农村居民点、其他农用地等各类土地空间和产业布局,对农村发展庭院经济进行科学规划设置,优化庭院结构,制定合理的庭院经济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建成村集体乡村菜园、古镇驿站、精品民宿、休闲旅游庭院,蔬菜种植庭院、果树苗圃庭院、农事体验旅游线路和红色研学基地,将庭院建设成微观与美观相结合,红色与特色相融合,发展与增收双获利的新路径,让百花齐放的“庭院经济”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在人居环境上做“减法”,“里子实”且“面子靓”
该镇把发展庭院经济与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在发展庭院经济过程中,着重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减少“三堆六乱”等环境卫生顽疾,不断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乡村环境。同时分派庭院经济指导员到户指导培训,将每户的庭院花果搭架设计、定苗走向、外观形态纳入村庄规划范畴,让庭院美观度和经济规划措施更精细化,让杂草丛生、坑洼不平的农家小院变成瓜果飘香、绿色满园的生态家园。
在增收致富上做“乘法”,有“看头”还有“赚头”
依托金银花、猕猴桃、蚕桑、果蔬等特色农旅融合产业示范园建设和双河口古镇文化资源优势,构建“互联网+庭院经济+乡村旅游”模式,积极开展入户消费帮扶活动,挖掘发展庭院经济增收潜力,利用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拍摄庭院美景、特色美食、生态产品等“打卡”“带货”的方式,打造集体验农业、果品采摘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助销帮扶平台,既丰富庭院经济发展的内涵,同时又打造了乡村旅游新“名片”;构建“庭院经济+对外出租”模式,对于丧失劳动力的老人、残疾人家中的庭院无法种植养殖的,帮助将其自家的庭院出租给有能力种植养殖的农户,盘活闲置庭院资源;同时通过“免费发放籽种”“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在农户增收致富上产生“倍增发展效应”。
在乡风文明上做“除法”,“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为充分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变“输血”为“造血”,通过组织动员种植能手、养殖专业户根据自身经验,为农户讲解种植养殖实用技术,让农户自身主动发展庭院种养殖业来获得“真金白银”,激活农户内在致富动力,增强“造血”功能。同时将庭院环境美化纳入村规民约,强化群众文化教育,树立文明新风,设立红黑榜,通过开展“星级示范户”评选、“美丽庭院”评选、“志愿红”服务等活动引领广大农户自觉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引领文明新风,形成健康、文明、生态的生活方式。
据该镇庭院经济工作负责人陈礼朋介绍,目前,在“庭院经济”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下,群众房前屋后的“泥洼地”变成了蔬菜瓜果飘香的“金土地”,集中养殖的家禽牲畜为菜地提供源源不断的肥料,菜叶废料成了家禽牲畜的“美餐”,广大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了镇域特色产业集群链中来,群众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这既是村民个人庭院里的一本“小账”,更是强村富民、乡村振兴的一笔“大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