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民营经济发展初探

第十二期

索引号: xzfgzbmtjj-GK-2023-0026 发布日期: 2023-05-31 16:46
来源: 县统计局
内容概述: 汉阴民营经济发展初探
分享:

  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近年来,全县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委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决策部署,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氛围日渐浓厚,全县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一、我县民营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一)经济增长贡献提高。2022年,全县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76.4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3.9%,高于全市3.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2.3个百分点,全市位列第二(仅次于石泉),已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动力。2022年,全县非公经济占比较2017年的61%提高了2.9个百分点。

  (二)行业结构持续优化。非公经济增加值三次产业结构由2017年的7.1:69.5:23.4调整为2022年的7.7:62.3:30.一产、三产比重分别上升0.6、6.6个百分点,二产比重降低7.2百分点。全县民营经济形成向各行各业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以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为主,遍及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等国民经济行业,呈现出多领域涉足、多行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税收贡献不断提升。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县超7成税收收入。2022年,在全县纳税前30企业中,民营企业占20户,占66.7%。全县前30企业纳税1.49亿元,其中:民营企业20户纳税1.05亿元,占70.5%。

  (四)经营主体快速增加。民营企业占比重不断提高。据初步统计,民营市场主体占全县比重达98%以上。2022年末,全县市场主体总量达到23910户,较2017年增长200.3%。其中:企业总量达到4722户,较2017年增长488%;个体工商户总量达到18626户,较2017年增长167.7%。民营企业支撑作用增强。全县共有“五上”民营企业218户,占全县“五上”企业的96%。

  (五)民间投资活力增强。2022年,全县民间投资总额56.3亿元,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42.9%。民间投资中制造业、房地产业所占份额较大,分别完成投资为22.9亿、14.2亿,分别占民间投资的40.7%,25.2%。民间投资潜能释放,吸纳了大量社会资本,拓宽了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渠道,促使投资结构得到优化,经济发展后劲得到增强。

  (六)研发创新投入加大。2022年末,全县共有高新技术企业8户,“专精特新”企业2户,科技型中小企业数30户,全部为民营经济企业。202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达到29户,上报研发经费投入7337.5万元,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0.61%。

  (七)城镇就业扩容提质。全县民营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城镇从业人员扩容提质。2022年全县“五上”民营经济从业人员14381人,较上年同期增长2.7%,从业人员工资总额62322.3万元,同比增长4.6%,从业人员月平均工资3689元,同比增长1.8%。

 二、存在问题

  (一)民营企业规模较小。从企业规模看,全县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居多,总体规模偏小,缺乏有影响、大规模、高科技的骨干民营企业引领。

 (二)产业发展层次不高。我县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农产品初加工、砖瓦沙石商混、批发零售、建筑等一般性竞争行业;而科技含量高的新材料、科学研究等新兴服务业及科研程度较高的民营企业则涉足不多,产业结构层次低。

 (三)企业创新能力较弱。我县民营企业研发意识不强,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不足。2022年全县研发和试验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0.61%(上报数,省市尚未评估反馈),距全省2.35%(2021年公布数)还有很大差距。

  (四)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全县民营企业负责人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不足30%,且很多都是“农民企业家”起步,未系统地学习过企业管理知识,相对缺乏法律、专业知识,部分企业经营者应具备的组织经营能力、指挥协调能力、控制计划执行能力均有一定的欠缺。部分民营企业多数以家庭式、作坊式管理模式为主,经营理念陈旧,管理方式粗放,组织制度模式落后、创新意识不强,制约了我县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五)人才技术力量匮乏。民营企业人才引进困难,尤其是技术型、营销型、管理型人才非常匮乏。大部分技术工人专业水平不高,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抱着干一时算一时的态度,难以适应企业用工需求。

  (六)企业融资渠道不畅。我县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多为抵押贷款或担保贷款,但企业规模小,固定资产少,财务管理不够规范,银行出于风险把控及盈利能力的考虑,贷款多面向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对小微企业存在惜贷的情形。部分企业反映银行贷款授信额度偏低、贷款产品少,抵押担保条件苛刻、抵押物评估值过低等问题,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

  三、建议对策

  (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以创建国家级政务服务标准化示范县为契机,深化“放管服”改革,拓展“一件事一次办”“全程网上办”事项,力争企业群众办事“零跑腿”是常态,“跑一次”是上限。二是全力以赴优环境。全面宣传践行亲商安商富商“九条承诺”,不折不扣落实“三真四到”服务,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营商环境最安康,投资洼地在汉阴”品牌,吸引各类市场主体和优秀人才来汉阴投资兴业。三是真帮实扶解难题。落实好科级领导包抓“五上”企业制度和县级领导助企纾困“早餐会”制度,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企业困难,促进企业达产达效,经营正常。

  (二)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一是加大优质企业培育。优先培育行业优势明显,成长性较好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提升综合竞争力。二是推进产业链式发展。积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机融合,推动部分企业“腾笼换鸟”,形成龙头示范效应,带动产业链相关企业共同发展。三是提升园区发展质效。积极引进适合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和先进技术企业,逐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高附加值的民营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增强我县经济发展后劲。

  (三)激发创新驱动活力。一是加大企业科技投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扶持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投入新格局,引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加大研发投入、健全研发机构,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等。二是加强专业人才引进。重点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优势,围绕汉阴优势主导产业,重点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选拔和引进。三是强化产学研一体。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引导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引进高等学校、科研院科技成果。

  (四)拓宽民企融资渠道。加强“政银企”合作,搭建银企对接平台,逐步提高民企贷款抵押物范围,量身打造民企融资信贷服务产品,拓宽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继续发挥好财信担保和“还贷周转金”的作用,为民企融资提供便利。

  (五)锻造优秀企业家队伍。一是定期组织培训。围绕宏观形势、战略决策、市场营销、投融资等重点需求,分层分类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帮助企业家及时了解政策形势,把握产业方向,更新知识结构,提升素质能力。二是选好聘好职业经理人。坚持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并举,全力培养职业经理人,推进县内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