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汉阴县人民政府>政民互动>政协委员提案

政协委员提案

关于如何提高和改变农民收入的建议

名称 关于如何提高和改变农民收入的建议
办理部门 县农业农村局 处理状态 已办结
签发人 沈涛 签发日期 2024-06-18 发布日期 2024-06-20 类别
正文   陈洵平委员提出的《关于如何提高和改变农民收入的建议》。
回复

  一、基本情况

  “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是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所在,近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抢抓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政策和发展机遇,多渠道多举措为增加农民收入想办法、出实招。2023年全面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58元,比上年增加1000元,增长7.5%。其中:工资性收入6217元、经营性收入2844元、财产性收入98元、转移性收入5099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日益缩小趋势。

  二、工作举措

  (一)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坚持“稳粮扩经”的发展思路和“南茶北果川道菜”的产业发展布局,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县富硒特色产业主导优势日渐明显。全县发展富硒粮油50.75万亩、蔬菜13.8万亩、茶叶8.55万亩、蚕桑2.65万亩、魔芋3.62万亩、猕猴桃3.2万亩,标准化种植1.91万亩、其他林果4万余亩。年出栏生猪26.5万头、牛出栏2.8万头、羊出栏4.5万只、活家禽出栏110万只,肉类总产量2.5万吨,禽蛋产量0.26万吨。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5000余亩,水产养殖总面积达到1.2万余。

  (二)培强主体,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通过开展全国农民合作社规范化试点县和全省家庭农场示范县创建、制定县级农业园区、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评定奖补办法,全面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质量,充分发挥市场主体联农带农作用。全县共培育发展现代农业园区126个、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81个,家庭农场1100余家;创建国家级示范社2个、家庭农场69家,评定县级示范社67个、家庭农村488家。尤其是脱贫期间组建的136“三个一”合作社,发展茶叶、蚕桑、猕猴桃等主导产业,牢牢的将脱贫户嵌在产业链上,实现了资金、土地、人力等资源要素的有效利用。

  (三)加强培训,提升增收能力。针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和逐年减少问题,结合产业和集体经济发展实际需求,每年组织产业带头人、种养大户、职业农民等培训50余场3000人次,联合县科协、县人社、职教中心等部门,紧盯行市场紧缺的工种和岗位,开展农民工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培训人数常年保持在15000人次以上,涵盖农业产业发展、建筑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多个工种。积极对接县内县外务工企业,灵通就业信息渠道,确保每个想要外出的农民工都能找到合适的岗位工作,全县常年务工人数稳定在8万人以上(其中省外务工5万人),务工总收入达到16.5亿。

  (四)提升品牌,拓宽销售渠道。围绕富硒粮油、茶叶、猕猴桃等县域特色产品,构建区域公共品牌和申报地理标志农产品,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参加西博会、农高会、茶博会等宣传推介,每年组织开展茶叶、猕猴桃等农产品鉴会,以及农旅、文旅节庆活动农产品展销,广泛提升县域农产品品牌知名度。2023年创新研发了安康富硒果红红茶品牌,得到广泛市场认可。

  (五)争取政策,加大奖励扶持。积极争取项农业经营主体目资金1200余万元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县政府整合资金用于产业奖补,将示范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园区纳入产业奖补范围,依据不同级别给予2-30万元的奖补。联合县农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开展示范经营主体评级授信和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每亩不低于4000元,全县已累计贷出资金贷款金额450余万元,抵押贷款面积1100余亩。)

  三、下一步打算

  结合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建设宜居宜业汉阴和不断推进农业农村高质发展机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农民收入增长工作。

  (一)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围绕即将和已经见效的茶叶、蚕桑、猕猴、蜂糖李等县域主导产业,加强标准化、现代化管护,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延长产业精深加工链条,打响县域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

  (二)抓牢农民工稳岗就业。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是落实好财政、金融、用地、人才等扶持政策,积极引进一批创新型劳动密集性企业落地汉阴,促进就地就近就业,让农民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赚。二是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搭建人才创业就业信息化平台,配套完善就业支持政策,促进农民外出务工稳定就业。

  (三)深化改革盘活资源。继续实施村集体经济壮大培强行动,多途径增加村集体经营收益,确保农民能够稳定享受分红。扶持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产业,建立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引导农户采取入股、租赁、托管等多种方式盘活土地、林地、房屋等闲置资产,发展农旅、文旅等一、二、三融合发展的乡村经济新业态。

  (四)强化惠农政策奖兑。加大农村弱势群体低保、五保等社会兜底力度,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积极争取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一次性种粮补贴、退耕还林、生态林补偿等惠农补贴政策扩面提标,确保惠农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到农户手中;加大财政项目资金整合用于产业奖补力度,扩大奖补对象范围和延伸产业奖补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