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汉阴县人民政府>政民互动>政协委员提案

政协委员提案

关于健康有序推进养老工作的建议

名称 关于健康有序推进养老工作的建议
办理部门 县民政局 处理状态 已办结
签发人 徐春明 签发日期 2024-07-09 发布日期 2024-07-11 类别 A
正文   李锦艳委员提出的《关于健康有序推进养老工作的建议》。
回复

  近年来,我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构建了具有汉阴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全县共建成养老服务机构138所,其中:公建民营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11所,四星级和五星级社会化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各1所,农村互助幸福院99所,城镇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9所,易地搬迁社区养老服务站6所,低收入家庭失能半失能养老护理中心2所,共设置养老床位2500余张,其中:失能半失能护理型床位753张,有持证上岗专业养老护理从业人员260余人。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是持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积极争取省市项目资金,不断加大县财政投入,累计投资1.1亿元,建成农村特困供养机构11所,其中县级中心敬老院1所、区域敬老院8所、镇级敬老院2所,共设置床位1400余张,目前共入住特困供养对象1303人,入住率达93%。为破解汉阴社会化养老难题,先后投资近5000万元,按照“配套完善化、设计人性化、生活智能化、建筑艺术化”的标准,建成了占地20亩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全市示范性县级老年公寓,设置床位400张,目前已入住老年人110余人;二是提升特困供养服务水平。整合各类财政资金,逐年提高特困供养救助标准,目前特困供养对象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7044元,特困供养对象照料护理费按自理能力分别兑现(全自理每人每月195元,半失能每人每月292.5元,全失能每人每月487.5元),对特困供养对象住院治疗合规费用全部予以报销。按照“试点先行,整体打包”的模式,面向社会企业和社会组织实行养老机构公建委托运营,今年3月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将全县11所敬老院分三个标段与三家同时具备养老和医疗资质的社会组织签订为期十五个月的公建委托运营合作协议,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均得到有效提升;三是深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累计争取省市福彩公益金900万元依托城镇社区建成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5所,并制定统一服务标准,采购统一设施设备,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让老人在社区内就可以享受到方便的养老服务,切实解决了老年人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紧急援助等日间服务,使辖区内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提升。四是探索实施互助养老服务。按照“改扩建为主,新建为辅”的原则,大力支持和协助项目村整合撤并闲置的校舍、村部等资源进行改造利用,积极协调争取筹措资金,对建设标准完善、运行管理好的互助幸福院,在市级奖补的基础上,按照1万至3万元的标准予以奖励补助。近年来,我县先后争取省市福彩公益金800余万元,建成运营农村互助幸福院99所(其中10所为市级示范点),共有活动用房410余间、床位498张,室外文体健身场所约3万平方米,能容纳6000多名老人开展各项活动,基本能够满足所在村高龄、空巢、留守老人以及散居五保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五是创新医养结合新方式。2017年以来,我县先后投入1500余万元通过护理设施改造,在县中心敬老院、蒲双区域敬老院、龙双区域敬老院和洞河区域敬老院建立特困供养人员养护中心4所,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运营机构为养护中心按失能、半失能人员1∶3的比例培训配备护理人员,在养护中心建立医务室、理疗室、康复室,由运营机构负责提供基础护理、医疗健康及保健等服务,让失能与半失能特困供养人员享受到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双重保障”。2020年我县“医养结合”的先进经验被新华社内参、人民网等多家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省民政厅将此项工作作为兜底扶贫典型案例在全省进行推广。

  下一步,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明确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切实抓好各项扶持政策落实,通过重点发展养老产业,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开发老年保健康复、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社区活动等服务市场。二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建立完善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的社会化养老运行机制,积极制定扶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民办养老服务机构。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建设用地优惠、资金补助、税费减免、购买服务等多种模式,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和民间资本兴办各类养老服务设施。三是进一步深化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把解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紧张问题作为重点,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实施。四是进一步加强农村敬老院硬件设施建设。对年代久远建设的农村敬老院通过争取省市项目进行改造维修,切实让入住老人生活得舒心、入住的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