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奏响”四创“工作强音
汉阴县创建工作始于2003年,通过近十年来的共同努力,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园林县城和省级生态县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国家卫生县城通过暗访,国家园林县城通过技术评估,等待国家最后评审。同时,今年4月底省级生态县创建即将迎接验收,省级文明县城创建工作也在强力推进过程中。在整个汉阴上下,从部门单位到社区村组,人人为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生态县城、省级文明县城贡献自己的力量,奏响了“四创”工作的强音。
奏响创建意识曲
创建活动,离不开全体市民的理解、关心与参与。汉阴县主动运用各种手段和载体,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节俭节约意识、绿色消费文化等方面教育,引导全县人民树立起绿色生活理念,真正形成自觉讲生态文明、重环境友好的社会风气。
通过县内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大力宣传创建省级生态县、省级文明县城的重大意义、工作举措,及时跟踪报道工作进度。同时,组织各单位通过墙报、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在县城人员比较集中的主要活动场所制作大型文明创建公益性广告牌;在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制作悬挂文明用语温馨提示牌,在酒店、宾馆、超市、办公楼等公共场所及出租车、营运面的车、进城客运车辆上张贴文明创建标语、文明用语;组织开展“创建文明县城、树立文明新风”万人签名和手机短信宣传活动;通过放映电影和创作、演出文艺节目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创建活动入脑入心。
奏响创建经济曲
积极引导发展循环工业。以建设高标准生态工业园区为目标,重点发展上规模、低能耗、轻污染、高效益的项目和产业,坚决淘汰和拒绝“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促进工业企业清洁发展、循环利用、减少污染。近三年来,万元GDP能耗下降15.3%,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4%,节能减排成绩显著。否决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污染型项目30余个,先后关闭落后工艺和高能耗、高污染砖窑6家,督促12户企业完成环保治理,减排二氧化硫414吨、COD229吨、粉尘400吨。
县委、县政府加大投入筑起绿色屏障。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筹集资金5200万元用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两厂建设,使两厂于11月8日正式投入使用。同时,新建垃圾转运站3处、公厕8座,添置垃圾桶100个、果皮箱270个。并在14个镇100个行政村中按每60户配一名保洁员,县财政给予每人每月180元补助,使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率达到65%。
奏响创建环境曲
硬件环境建设是创建工作的基础。汉阴县要按照“老区抓改造、新区抓建设、设施抓配套、功能抓完善”的工作思路,从与创建关系最密切的项目抓起,切实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改善城市面貌和人居条件。
硬环境有指标,软环境也有标准。汉阴县切实抓好市容环境整治工作,确保县城垃圾定点投放,坚决取缔占道经营和乱摆乱放、出店经营等不文明不规范行为。继续推进“平安汉阴”建设,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抓好各项严打专项斗争,严厉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不断净化社会风气,确保社会大局和谐安定。开展“文明交通活动”,大力整治酒后驾车、乱停乱放等违法违规行为,增强群众交通自律意识,做到文明出行、文明驾驶,有效制止各种违规违章现象。要加强对文化娱乐场所的整顿,确保文化市场健康规范。
奏响创建文化曲
以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县为目标,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打造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品牌为重点,努力抓好宣传文化 “五个一” 精品工程建设。(一部长篇小说、一部大戏、一部电影、一本汉阴形象画册、一部汉阴专题片)。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年内建成并开放我县文化艺术广电大厦及文化广场,结合县城西关街重新规划,建设陕南移民文化一条街,打造民俗文化集散地。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各镇及社区综合文化站、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创新活动载体,认真组织科技服务进农家、健康知识入农户、文艺演出在农村、法律普及惠农民等活动,发挥文化馆(站)作用。在重大节庆日,组织文化工作者深入社区、农村,为群众送上精神文化大餐,推动我县全省文化先进县建设创建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