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汉阴县人民政府>锦绣汉阴>人物故事

人物故事

新诗巨子沈尹默

作者:王涛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8-09-15 08:51

        “沈尹默先生以书名,顾又以诗名,人睹其书法而爱之,而不识其所长者更不在此也。自《秋明集》印行后,人始知尹默之善长旧诗,而不知“五四”时期尹默亦是与时流提倡新诗之巨子也。”这是语言学家、文学家、曾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和《辞海》副主编的郭绍虞先生在《沈尹默先生的诗词与书法艺术》专论中对沈尹默所做的极中肯的评价。
      90年前,为新文化运动开其端的新诗在陈独秀、李大钊、沈尹默、胡适等北大六教授轮流主编的《新青年》上一经刊出,便成为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1918年1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四卷一期上首次刊发胡适、沈尹默、刘半农的3首新诗,其中有沈尹默的《月夜》、《鸽子》、《人力车夫》3首。此后两三年间,沈尹默共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18首散文体白话文新诗,成为“中国新诗的拓荒者之一”。
  《月夜》被誉为中国“第一首散文诗,而具备新诗美德”(康白情《1919年诗坛略记》)。诗篇共4行: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萧森的历史大背景中,独立不倚的“我”真正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五四”前夕一代青年追求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的时代精神。胡适称赞《月夜》说:“几百年来哪有这样的好诗!”
     沈尹默最早的3首新诗中,《鸽子》描写三种鸽子的不同命运,反映人间的不平和悲剧。《人力车夫》第一次将笔触伸向劳苦大众,寄托了诗人深深的同情。其余15首新诗分别是《宰羊》《落叶》《大雪》《除夕》《雪》《月》《公园里的二月兰》《耕牛》《三弦》《刘三来言子谷死矣》《生机》《赤裸裸》《小妹》《白杨树》《秋》。其中,《宰羊》、《大雪》等篇描写劳苦大众的不幸;《公园里的二月兰》表明了诗人对白话诗和新文化运动的态度,他既不排斥古文学,“爱看红牡丹”、“红芍药”,也爱看“二月兰”,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秋》、《落叶》等篇写景抒情,托物言志。这18首新诗是沈尹默在五四时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旗帜鲜明地倡导和呵护新文化运动的有力佐证,表现了他刚正不阿、拥护真理、紧跟时代步伐的精神,反映了他对国家、民族和劳动人民的挚爱真情。
  作为白话诗的拓荒者和初创期的代表诗人,沈尹默的新诗《三弦》是极有代表性的作品,这首散文诗在音韵、结构、意境、用字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极深刻地刻画了劳苦大众在深重灾难中的冷漠、绝情的心情。这首诗曾在中学教材《国文八百课》中选用,传咏一时,影响很大,评价很高。至今读来仍绝是那样的不同凡响:
  
    中午时候,火一样的太阳,没法去遮拦,让他直晒着长街上。静悄悄少人行路;只有悠悠风来,吹动路旁杨树。
  谁家破大门里,半兜子绿茸茸细草,都浮着闪闪的金光。
  旁边有一段低低土墙,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
  门外坐着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双手抱着头,他不声不响。
  《宰羊》更是透出了沈尹默对劳苦大众的关切同情:
  
  羊肉馆,宰羊时,牵羊当门立;羊来咩咩叫不止。
  我念羊,你何必叫咩咩?有谁可怜你?
  世上人待你,本来无恶意,你看古时造字的圣贤,说你“祥”,说你“义”,说你“善”,说你“美”,加你许多好名字,你也该知他意:他要你,甘心为他效一死!
  就是那宰割你的人,他也何尝有恶意!不过受了几个金钱的驱使。
  羊!羊!有谁可怜你?
  你何必叫咩咩?你不见邻近屠户杀猪半夜起,猪声凄惨,远闻一二里,大有求救意。那时人人都在睡梦里,哪个来理你?
  杀猪宰羊,同是一理。
  羊!羊!你何必叫咩咩?有谁可怜你?有谁来救你?
  
   《生机》则以初春的明丽景象,表现诗人“对于未来光明的确信”(茅盾《论初期白话诗》):
  
  枯树上的残雪,渐渐都消化了;那风雪凛冽的余威,似乎敌不住微和的春气。
  园里一树山桃花,他含着十 分生意,密密的开了满枝。
  不但这里,桃花好看,到处园里,都是这般。
  刮了两日风,又下了几阵雪。
  山桃虽是开着,却冻坏了夹竹桃的叶。地上的嫩红芽,更僵了发不出。
  人人说天气这般冷,草木的生机恐怕都被挫折;谁知道那路旁的细柳条,他们暗地里却一 齐换了颜色!
  从这18首新诗内容来看,是时代精神的写照,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讽刺时政、抨击黑暗的,有同情劳苦大众命运、讴歌新生事物的,还有思念亲友的,其诗语言清新活泼,平白如话,音调和谐,色彩鲜艳,同时又极富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显现出新诗诞生后强大的生命力。
  其实,沈尹默倡导新诗的因缘,可以追溯到他年少在汉阴时期的生活。因沈尹默祖父与父亲均工诗词与书法,其子女皆受熏陶。少时的沈尹默与兄弟姐妹竞相学作诗词,呈请父亲评定。他们兄弟姊妹此时学作诗词,自然是古体诗词,但整整20年的汉阴时期生活为沈尹默从小接触了解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提供了不可多得“活教材”,为他日后的新诗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因严格的家学熏育培养了他对诗词和书法的爱好,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因此他赴京任教北京大学后,即使最初倡导做新诗,无论其内容还是成就,抑或新诗的意境和内在韵律,都明显比同期的胡适和刘半农等人“技高一筹”,自然就成为新诗初创时期的代表诗人。
  沈尹默晚年谦虚地评价自己最初发表在《新青年》上的18首新诗 “只是尝试而已,毫无成绩可言”, 但它却为中国古体诗词“与国际接轨”,走向现代诗歌架起了一座桥梁。(作者:王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