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汉阴县人民政府>锦绣汉阴>人文汉阴

人文汉阴

汉阴县双河口镇关于省级文化旅游古镇的简况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8-07-30 20:08

双河口古镇建于明朝初年,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为古汉阴县北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据清初史料记载:在历史陆路交通不发达时,双河口古镇上通西安,下达安康,是繁华的商埠重镇。在明、清鼎繁时期,店铺多达百余家,行业多达几十种,人口千余人,享有“日出斗金”的美誉。


一、镇情概况简介

(一)地理位置及环境条件

汉阴县双河口镇,位县城北部秦岭南麓高山区,距县城27公里。因地处楼房河、梨树河两河交汇处而得名。镇土地面积79.82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19个村民小组,13885219人,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汉双公路贯通全镇,通车里程47公里,辖区内交通便利。地势北高南低,森林覆盖率65%;全镇耕地14540亩,这里属我国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明显,日照充足,雨量适中,温度适宜。


(二)集镇规模及电力通讯

双河口镇古系汉阴至西安必经之路。因其扼古道要塞,交通便利,在清朝中期已形成繁华集镇。现每旬二、五、八逢场。集镇分新、老两条街,机关单位有镇政卫生院、信用社、文化站、客运站、供销社、食品超市及中心小学1所,房屋建筑面积12442.4平方米。现有居民780余人,居民私有房屋建筑面积13200平方米。集镇电力发达,居民、农户用电率达100%。移动、联通通讯公司基站信号覆盖率达75%,电信固话覆盖率达90%,宽带及远程教育网络通讯便捷。


(三)经济发展及产业建设

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目标,不断优化经济结构,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党委、政府紧扣建设绿色经济强镇和保护历史文化名镇的目标,提出了“强林果、优蚕桑、攻畜禽、建名镇”的发展思路,制定了“生态立镇、产业兴镇、项目强镇、文化名镇”的发展战略。 我镇确立了“强村大户、示范带动、一村一品、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明确了斑竹园、梨树河村以魔芋、林果产业为主,突出产业能人和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通过产业大户的成功典型引导,调动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农民人均收入增加900元,年增长19%。“漆、麻、耳、倍”等特色产业巩固发展,新老街建设保护“挥然一体”,集镇扩容改造进一步完善,商贸日趋繁荣,新农村建设景象宏图大展。


二、历史文化资源

(一)传统民族特色

双河口镇至今传承的古代民族特色有:赶庙会、汉剧演出、民间风味小吃等。


赶庙会:双河口有双溪寺、地亩庙、灵官庙、八角庙、观音峡庙、安南寺、新龙寺散布乡村。古庙会此起彼伏,是方圆百里的宗教文化活动中心。全镇的善男信女前往庙堂焚香叩拜,卜卦抽签,问吉凶、求药方、还心愿、送神袍,挂红布、供祭品,终日香烟缭绕,钟鼓不绝。


汉调二黄演出:自清同治年间至民国初期,这里一直有汉调二黄自乐班,农民在农忙过后,逢集会或喜庆节日,自发组织演出。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扶持成立了双河口汉调二黄演出团,有演职人员20余人,临时搭建演出戏台,逢集会、交流会、喜庆节日演出一些群众喜爱的《回娘屋》、《包王拯》、《打渔洲》等节目,丰富了当时群众的文化生活。


民间风味小吃:双河口古镇为商贾北上西安的落脚地,为了满足南来北往过客的饮食需求,老百姓家里有腌制的腊肉,有盐腌的豆角,有辣子酱、豆腐乳、豆腐干、醋泡蒜、萝卜干、血豆腐、松花变蛋等,当地的风味小吃也是别具特色,有油炸饺子、油糕、油馍、糖墩子、花卷、菜肉包子、米馍馍、麻食子、抄手、蒸面、凉面、糍粑、蛤蟆蝌蚪、黄酒等。


(二)革命英烈人物

双河口自古是文化重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作为革命老区,这里先后走出了我国开国将军何振亚,大校刘光华。出自这里的烈士有人民解放军战士王天东、志愿军战士成显炳、人民解放军副班长谭瑞兴、志愿军战士成典学、志愿军战士李小东等,他们是为革命事业血洒疆场的战斗英雄,更是双河口父老乡亲们的骄傲。


(三)老区历史传承

1946年,解放战争期间,李先念将军曾率2000余人的部队,与当时国民党政府警察局警察在双河口激战并击溃之。李将军的部队进驻双河口后,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向人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宣讲我党政策,使双河口镇的群众早日接受了党的教育。同年十月八日,在双河口梨树河追击国民党溃军的战斗中李将军的爱将祁排长不幸牺牲,年仅19岁。当地的老百姓将祁烈士安葬于梨树河村3.7公里处,修建墓碑,永久的纪念为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


三、现存文物古迹

双河口镇镇域文物古迹丰富、保存完好,新近发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67项,涉及石碑、墓葬、遗址、官庙、古寺院、古宅、古栈道、岩洞等诸多类别,其中集镇老街最具文物开发价值。


1、集镇老街简介:

双河口集镇老街建筑群沿楼房河与梨树河交汇形成的青泥河河岸而建,最早始建于明朝中期,集清朝咸丰年间建成的石板桥和双溪寺以及老街古民居于一体,街道以青石板铺成,两旁几乎全为徽派土木建筑,建筑结构大多数为四合院,是具有典型陕南风格的民居建筑。临街建筑均为二间或三间土木框架结构,前面为门铺,土漆木板门,后院为住宅或作坊,是典型的前店后宅式建筑。铺面宽不盈丈,宅深却达一二十米,从外向内有二、三、四个房间不等,兼具陕南民居风格和北方四合院特色,每个四合院都有“天井”,巧妙解决了采光和排水难题。街道两侧排列着的这些大小商号建筑,仍在作为商店继续使用。在长约200多米的老街上,有米行、肉铺、铁匠铺、药店、布匹行、染房、油坊、杂货铺等传统商业店铺,铺面墙壁书写过的招牌痕迹,记录这里曾是盛极一时的商业重镇。


2、老街历史沿革:

双河口镇集镇老街沿青泥河而建,古风浓郁。至今保留着许多珍贵的文化遗址,这里做为通往西安进行贸易往来的必经通道,陕南山区的丝绸、香菇、木耳等土特产多由此北运,而关中地区的食盐、杂货等也于此南运,南来北往的商贾马帮奔忙一日在此歇脚,老街客栈和饭馆也是生意兴隆。作为当时重要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的老街,清朝中期的集市贸易达到鼎盛,民国初期作为全县十八个集市之一的双河口老街,贸易依然繁荣,每月集会交易多达九次。这里至今仍保留着浓重的商业文化气息,特色鲜明。沿街商铺至今存留的经商牌匾“端木遗风”,虽经历沧桑岁月的洗涤,字迹仍清晰可见,儒家诚信经商理念在这里得以传承,这正是见证了当时老街诚信经商的风气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3、老街双溪寺

为祈求神灵保双河口免遭洪水侵袭,能够连年风调雨顺,庄稼有个好收成。清咸丰年间,地方商贾、乡绅及当地百姓自筹银两,在老街两河交汇处修建起了双溪寺,并于1886年落成。香火鼎盛的双溪寺,经过百余年历史巨变,如今依然青砖灰瓦,院内雕龙画凤,马头墙装饰花样,整个寺院古色古香。拥有一间正殿两间偏殿的双溪寺不仅是庙宇净地,早在1940年间曾是伪国民乡政府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一直是人民公社,直至1983年。双溪寺建成至今,其中住过有明、清遗老、秀才、有国民党元老、也有地下党员、革命英烈。现悬挂于寺内的牌匾“熙朝人瑞”,即为光绪七年布政司敬贺岳父的寿匾。如今,“青砖灰瓦马头墙,封檐焊脊木格窗”的双溪寺更是彰显出古朴、厚重的特色。


4老街石板桥

老街石板桥同老街一样拥有400多年悠久历史,桥长约5米,桥高约10米,桥墩和桥面用数米长青石柱、石板修建, 结构稳固,造型古朴,极具古桥建筑特色。它是通往西安古交通要冲至今保存完好并仍在通行的唯一古石板桥。自明朝中期以来,它承载着历史的变迁,深深落下了几代人岁月的痕迹。虽历经风雨沧桑,但依然保存完好。


四、老街保存现状

 双河口镇老街建筑群现存10座四合院,有建筑250余间,建筑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是全县目前发现的保存较完整极具开发价值的古建筑。双河口镇政府已成立了老街管理机构,制定了总体保护规划,目前所有建筑由双河口镇政府负责保护,均保存完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这里不仅孕育了文明,同时也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由于其地缘的特点,民居建筑朴实、真切,具有浓郁的生活味道。双河口古镇的老街民居建筑正是陕南这一地域环境中的典型代表,由于其地理位置偏远,整个古镇以及老街、民居都被较为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因此,它的存在,为我们研究陕南民居建筑文化提供了真实的地域环境和场所。


五、价值特色

(1)双河口古镇由于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这里曾经是革命政权机关驻地,并且作为具有近代革命纪念意义的历史古镇,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人文价值。

2)双河口镇老街建筑,是极有价值的古街道建筑,具有典型的陕南传统民居风貌,集中反映了陕南地区的特色和风情,同时也是作为历史上双河口镇商业繁荣的实物见证,对于研究陕南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具有重要的建筑美学价值,对于研究明清时期当地的商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古镇老街、双溪寺、石板桥、青泥河风景区等建筑遗产、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比较集中,均位于双河口集镇中心,交通便利,风景优美,较完整的反映了明清时期当地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商业旅游开发价值。

4)双河口镇老街古建筑群是现存完整的规模较大的明清民居,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周边环境及建筑原貌保存完好,现已编制了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和专门管理机构,具有较高的科学开发价值。


    六、古镇建设显成效

为充分挖掘我镇历史文化古镇,双河口镇党委、政府投入246万元对一些景观及公共设施方面进行了改造和修建。目前,已投资10万元完成了双溪寺的修复,投资21万元新建一处旅游接待中心,投资85万元修建了一条古镇环道,投资35万元建成了一座古镇停车场及小型特色商品集贸市场,投资75万元的河堤护坎已全面完成,投资20万元的旅游公厕已投入使用。镇容镇貌、环境卫生、市场秩序、交通秩序等都得到了大大得改善。


    七、规划发展理念

“跳出古镇看双河”,以旅游为先导,激活人文历史文化资源,综合发展古镇各产业链,实现双河从“传统农业镇”到“新型旅游镇”的转型。

发展定位:为古镇提供可持续的发展框架和循序渐进的开发策略,创造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历史文化体验空间和旅游休闲场所。

发展思路:延续并发扬古镇的传统空间美感,扩大古镇整体历史环境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范围。同时,古镇保护不是保护落后,也不是僵化历史,而是激活历史记忆,活化历史,延续传统文脉。

发展目标: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求本地在经济、文化、社会及自然环境条件上的持续改善。


八、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本项目以双河口古镇老街区核心保护区重点建筑作为维修整治对象,主要系典型传统历史街区、特色民居院落和宫庙建筑,并对镇区内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新建,同时对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恢复传统街区的历史风貌。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1、古镇精品一条街维修整治

古镇精品街为双河口历史文化名镇的核心街区,多为明清建筑,街面为石板街。两旁为徽派土木建筑,建筑结构大多数为四合院,是具有典型陕南风格的民居建筑。全长400米,亟待维修整治的危旧民居建筑2100平方米。

2、古镇土木墙维修

古镇现存150余列土木建筑墙,是古镇的独特景观,其中28列亟待维修整治,每列平均长度21米,厚度0.8米,高度为7米。

3、古镇双溪寺维修

    香火鼎盛的双溪寺,经过百余年历史巨变,如今依然青砖灰瓦,院内雕龙画凤,马头墙装饰花样,整个寺院古色古香。

4、古镇进出口道路建设

古镇进出口道路按宽6米规格设计,

5、景区步行道(石板路)

该步行道为原路改建,宽度3-5,全长0.2公里。游客参观完老街及双溪寺后,可由此步行进入古镇参观其它景点。步行道采用石板路,可与古镇建筑风格相协调。

6、基础设施建设

1)、停车场建设

规划在古镇出入口各设立1个停车场,作为传统街区和步行交通转换点,停车位按30个标准小汽车位考虑。

2)、建设排水设施

古镇目前生活污水由下水道、明沟排入青泥河。随着将来不断发展,生活污水的产生量也将大幅上升,因此根据双河口镇总体规划,新建排污管道约500米(HDPE管,DN300),送污水处理厂处理。

3)、修建旅游厕所

目前镇内居民住房大多无卫生间,现有公厕数量及标准明显不能满足要求。拟在古镇出入口、停车场、游客聚集场所建设旅游公厕1座。其外观、造型、色调、材料力求与古镇环境协调,选用节水型卫生设备,设置生化处理池。

4)、配置环卫设施

沿古镇街巷每隔30米设置1个垃圾筒,适当位置新建1个垃圾回收转运站。镇内垃圾实施集中统一处理,改变目前街区内因无统一环卫设施而造成在沿河弃放垃圾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