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汉阴县人民政府>政务要闻>汉阴要闻

汉阴要闻

壮丽70年 | 汉阴财政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刘逸凡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9-10-14 08:28
  七十年沧桑巨变,七十年成就辉煌。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汉阴财政始终遵循“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科学理财、加强监管”的理财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学理财、依法管财、规范用财为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财政改革创新,全县财政工作结出累累硕果,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连续两次挺进全国前50强,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全省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全县人民满意单位”等荣誉称号。

  生财有道,当好经济发展“助推器”

  从上世纪80年代财政包干,90年代实行分税制,2005年取消农业税,2012年推行“营改增”,汉阴财政实现了空前的变革和历史性进步,财政收支规模快速扩张,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00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时任陕西省委常委,右二)在平梁镇长坝村检查农村税费改革和减轻农业负担工作

  市县领导调研园区产业发展

  2000年,汉阴县召开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动员大会

  定期组织开展财税库银联席会议
  十八大以来,面对严峻的减收增支形势和挑战,汉阴财政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招商引资和金融支持力度,建立财源培育长效机制,每年县财政预算千万元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基金引导和撬动作用,先后设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担保基金、企业还贷周转基金等多支产业发展基金,拨付上级财政扶持企业专项资金4.45亿元,有力支持了园区配套设施建设,为培植工业骨干财源、农业基础财源、商贸新兴财源和新的税收增长点奠定了坚实基础,2018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增速位列全省县域第5位。

  在培植财源的同时,汉阴财政牢牢掌握收入工作主动权,通过实行收入通报评比、考核奖惩、联席会议、财税一体化管理等系列措施,坚持严格依法治税,确保应收尽收。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财政收入以农业税、工商税、企业上缴利润为主,1968年农业税占财政收入比重高达74.8%,历经70年发展,财政收入结构转变为以增值税、契税、企业所得税为主。1953年,全县财政总收入仅9.96万元,1958年达到126.72万元,1991年达到1125.6万元,2008年达到1.0555亿元。2018年全县财政总收入4.5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2亿元,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2.4%,财政收入“量”和“质”实现双提升。

  用财有效,撑起幸福民生“保护伞”

  汉阴财政始终坚持民生至上理念,着力构建公共财政,对紧而有限的财力精打细算,分清轻重缓急,优先保障全县脱贫攻坚、教育提升、卫生健康、生态环保等重大工程、民生实事和重点项目建设。

最美公路“汉漩路”


  县文化大厦

  凤堰梯田景区步道
  十八大以来,全县“三公经费”支出保持只减不增,财政支出80%以上和新增财力80%以上全部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支出由2012年的11.38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2.4亿元,年均增长14.6%。全县财政累计支农投入17.16亿元,年均增长16.25%,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县财政每年安排县级专项扶贫配套资金同口径增长20%以上。累计编报入库项目359类1001个,争取各类专项资金75.51亿元,一大批重点民生项目如县高级中学、县青枫秀岭保障房小区、平涧一级公路、凤堰古梯田景区、县人民医院综合门诊大楼、县多功能文化大厦等都相继投入使用,财政运用“一事一议”奖补政策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全县乃至全市全省的标志性民生工程,既解决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又提高了汉阴的知名度、美誉度。

  理财有规,跑出创新发展“加速度”

  汉阴财政冲破惯性束缚,大胆探索创新,加快现代财政制度建立,及时打出了规范管理、防范风险的“组合拳”,从点到面建立完善了60多项制度,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制度体系并汇编成书,让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有遵循。

  荣誉墙
  2014年在全市率先推行了全口径“四本账”预算编制体系,修订完善了定员定额标准,创新建立了预算编制“共编共审”机制,不断探索完善财政绩效管理“3355”工作法,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继2014年获得优秀成绩后,2017年再次从全国1891个县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市第1名、全国第48名的好成绩。在全市率先实行了财政投资行政预审制度,建立了分类分级评审制和全程跟踪评审机制,对财政投资项目评审做到全覆盖。五年来共评审各类建设项目2758个,评审预算总额70.84亿元,审减预算总额8.01亿元,审减率11.3%。2014年在全市率先将政府采购审批业务全部进入县政务服务中心全面上线运行,全面推行了空调、电脑等六类通用类货物政府采购协议供货制度,扩大了集中采购范围,有效发挥了采购管理节支促廉保民生的作用。近五年共完成采购项目6935个,采购规模11.15亿元,节约资金1.33亿元,节支率11.9%。同时,为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题,该县探索建立了中小企业还贷周转金机制,截止2019年6月底累计发放资金115笔,借用还贷周转金4.99亿元,顺利倒贷7.2亿元,每年可为全县企业节省近千万元倒贷支出,该机制在省市营商简报上作经验交流并获推广。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会层出不穷,汉阴财政改革不停步,创新无止境,方能勇立潮头、争创一流。

  管人有章,树牢为民服务“好形象”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几经变革,1981年正式更名为“汉阴县财政局”,1987年内设7个股室,在五区一镇设立财政所,在40个乡(镇)设立财政组,干部由县财政局统一管理。随着机构改革不断深入,2019年,县财政局内设11个股室,下属4个二级单位。无论如何变革,全县财政干部“聚财生财忠心为公、管财理财丹心为民”的初心不变。

 工作人员合影

  定期组织召开财政业务培训会议

  向全县人民作财政工作公开承诺

  定期组织开展财税政策宣传活动

  组织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定期组织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县财政局始终围绕创一流业绩、树一流形象的目标,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组织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经常性组织开展财政业务培训,力戒干部“本领恐慌”,被省财政厅表彰为全省财政基层培训先进县培训单位。始终把优化对外服务作为工作出发点,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去向公示告知制、“一股通”工作法、“一厅式办公”,实现了“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就能办成事”的目标;搭建创先争优载体,积极开展省级文明单位、健康机关等创建活动,多次被评为“窗口文明示范单位”。始终把作风建设紧紧抓在手上,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制定并严格执行了财政干部“八不准”“十严禁”制度,开展了拉托卖好收受好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等专项整治,常态长效抓好纪律作风督查,持续亮剑慵懒散奢,效能作风受到了单位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在内外部纪律作风督查和为群众服务中始终保持了“零违纪”“零投诉”。2011年以来,县财政局政风行风评议连年稳居全县前茅,连续8年被县委表彰为全县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先进单位和全县人民满意单位,成为全县党政机关的一支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