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稳定恢复目标完成好于预期——2020年汉阴县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索引号: | xzfgzbmtjj-GK-2021-0008 | 发布日期: | 2021-02-08 14:22 |
来源: | 县统计局 | ||
内容概述: | 国民经济稳定恢复目标完成好于预期——2020年汉阴县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
2020年全县统筹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各项工作,全县经济稳定恢复,经济运行呈现逐步向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好于预期,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经济基础。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经济发展逆势前行。一是经济总量保持百亿。2020年汉阴县生产总值为100.2亿元,同比下降12.4%。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8.6亿元、42.6亿元、3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5%、下降23.3%、下降2.9%。二是降幅逐季收窄。生产总值降幅较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收窄13.6、6.6、6.5个百分点。三是产业结构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占比由上年的14.4:50.6:35调整为18.5:42.5:39。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46.4%调整为36.4%。四是非公占比继续领先。全县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63.2亿元,占GDP比重达63.1%。位居全市第二。
(二)产业发展稳定恢复。一是农业生产平稳发展。202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21亿元,增长3.5%;实现增加值19.18亿元,增长3.5%。全县粮食产量10.01万吨,增长1.9%;油料产量2.63万吨,增长3.1%;全县生猪出栏24万头,同比增长4.8%;肉类总产量2.26万吨,增长7.7%。二是工业生产逐季向好。202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27.6%,增加值同比下降27.8%,降幅分别较1季度、2季度、3季度收窄14.8、10.0、8.4个百分点。三是规模服务业营业收入小幅增长。全年全县23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3814.8万元,同比增长3.5%,增幅较1-11月提升1.7个百分点。
(三)三驾马车拉动明显。一是项目建设稳步推进。2020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含房地产项目17个)达到370个,其中5000万以上项目77个,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8%。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长65%,工业投资增长3.7%,民间投资增长4.2%,占全部投资的45.4%。二是消费市场逐步回暖。2020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8亿元,下降9.6%,降幅较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收窄21.0、12.1和4.5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21.76亿元,下降17.5%。三是对外出口持续增长。2020年,全县对外出口总额3370万元,创历史新高。
(四)经济效益持续向好。一是从财政收支看:2020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6.15亿元。全县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95亿元。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8亿元,同比增长1.8%。二是从居民收入看:2020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73元,增长6.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95元,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01元,增长7.9%。城乡收入比较上年缩小0.08个百分点。三是从存贷款余额看:2020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3.6亿元,同比增长13.2%;各项贷款余额63.0亿元,增长14.1%。存贷比为47.1%,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
(五)发展动能不断聚积。一是民生领域投入加大。全年民生支出23.84亿元,民生支出占比达85.15%。二是城乡就业形势向好。2020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2204人,劳务输出8.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4%。三是市场主体突破2万。2020年,全县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511户,同比增长14.5%,其中企业新增729户,同比增长2.8%;截至12月末全县实有市场主体20646户(企业3890户,个体工商户16187户,农民专业合作社569户)。四是五上企业培育成效明显。全年新增“五上”企业17户(工业5户,商贸9户,建筑业2户、房地产业1户)。
二、需要关注的方面
作为长期欠发达、处于赶超阶段的秦巴山区,汉阴经济发展中既有自身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深层次问题,也有受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大背景下的共性问题。
(一)工业经济发展动能不足。2020全县仅新增规上工业5户,工业技改投资3.98亿,下降7.9%,原有部分企业经营状况低迷等,现有76户企业将难以有效支撑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二)投资稳定增长后劲不足。受疫情影响,全县面临重大项目规模偏小和重大项目储备不足的问题。2020年全县5000万元投资项目76个,比去年少3个,其中10亿元的项目为0。
(三)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不足。2020年,汉阴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下降2.9%,位居全市第8。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3户,而汉滨、高新、旬阳、石泉分别为83户、45户、34户、28户。
(四)“五上”企业有效支撑不足。受2019年退出关停企业影响,2020年留库保留基数一年,2021年初一次性减少在库“五上”企业24户。
三、2021年全县经济运行情况初步研判
从有利的因素看:一是中省市支持经济恢复性增长落地见效。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工作,特别是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全力加快产业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必将促进经济恢复性增长。二是消费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全县消费市场尤其是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升,全县消费潜力将逐步释放。三是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增强。2020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3亿元,较2019年增加亿元7.8亿元,达到近几年来新高。
但是也要客观看待当前存在的一些制约因素,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国际国内环境依然复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变数仍然较大。
综合判断,2021年全县经济将恢复增长略高于同期,但难以恢复至“十三五”常规年份增长速度。
四、经济工作建议
(一)抓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就业是“六稳”“六保”之首,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突出抓好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有序组织已脱贫户劳务输出,不断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
(二)抓项目促进投资稳定增长。聚焦“产业项目建设年”,结合“十四五”规划,围绕“一城五园三带三产业”发展布局,以富硒食品、新型材料、文旅康养三大产业为重点策划包装项目,使更多项目挤进中省项目盘子。按照投资入库要件规范项目材料,明确责任主体,及时向统计部门报送项目备案资料,做到应统尽统。
(三)抓招商稳定工业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围绕重点产业抓招商,持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积极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密度大、环境污染小的工业项目。加强延长现有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选商、招商工作,着力引进一批集中度高、关联度高、带动性和支撑性强的重大工业项目。
(四)抓三产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十二五”、“十三五”时期,支撑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受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主体功能区限制影响,以及高质量发展要求,“十四五”时期,工业难以为继高速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分担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争在物流运输、养老养生、康体健身、教育培训、融资租赁等行业服务业发展上寻求突破,助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
(五)抓培育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五上”企业培育入库最终是经济发展成果的工作体现。各行业主管部门是“五上”企业培育的主体和关键,要增强工作的前瞻性,提前谋划2021年“五上”企业年度培育计划落实,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