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2020年农业现代化监测评价实现程度分析

索引号: xzfgzbmtjj-GK-2021-0010 发布日期: 2021-03-16 09:54
来源: 县统计局
内容概述: 汉阴2020年农业现代化监测评价实现程度分析
分享:
  2020年,全县各级坚持循环发展理念,立足生态、富硒资源,紧紧围绕园区提质增效及产业扶贫两大任务,推进“镇园产业联盟”模式,汉阴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生产稳中有进,农村经济提质增效,农民收入增长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平均水平明显提高。2020年汉阴县根据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值测算得分78.9分,较2019年提高4.5分,根据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值测得得分68分,较2019年提高3.7分。
  一、农业现代化的概念
  农业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经济科学来管理农业,创造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体系和一个合理利用资源、又保护环境的、有较高转化效率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牵涉面很广,综合性很强的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既是一个历史性概念,也是一个世界性概念。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建立发达的农业、建设富庶的农村和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汉阴农业现代化基本情况
  (一)23项监测指标完成情况
  (1)口粮生产稳定度。经过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修订,汉阴县2015-2019年粮食产量分别为8.39万吨、9.51万吨、9.31万吨、9.63万吨、9.82万吨,年平均产量为9.332万吨。2020年粮食产量10.01万吨,与5年平均产量比,2020年增长7.3%,口粮生产稳定度为107.3%。(基本目标为4,全面目标为5)
  (2)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2020年汉阴农业总产值为32.2128亿元,养殖业产值11.0151亿元,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4.2%。(基本目标为45%,全面目标为60%)
  (3)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2020年汉阴农产品加工产值11.0151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78。(基本目标为3.5,全面目标为4.5)
  (4)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2020年汉阴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6179亿元,占农业增加值19.1876亿元的比重为3.22%。(基本目标为4.8%,全面目标为8%)
  (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根据农业农村局测算,2020年汉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3%。(基本目标为75%,全面目标为90%)
  (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根据农业农村局测算,2020年汉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基本目标为65%,全面目标为75%)
  (7)农业信息化率。2020年全县互联网宽带用户7.7459万户,户籍户数10.3941万户,据此测算的农业信息化率为74.5%。(基本目标为70%,全面目标为80%)
  (8)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根据农业农村局测算,2020年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42%。(基本目标为45%,全面目标为55%)
  (9)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根据农业农村局测算,2020年汉阴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为80%。(基本目标为70%,全面目标为80%)
  (10)水产养殖规模化率。根据农业农村局测算,2020年汉阴水产养殖规模化率为25%。(基本目标为65%,全面目标为70%)
  (11)初中及以上农村劳动力比例。根据国家统计局汉阴调查队农村劳动力抽样调查推算,2020年汉阴初中及以上农村劳动力占比55.2%。(基本目标为80%,全面目标为95%)
  (12)农业劳动生产率。2020年农业增加值为19.1876亿元,农业从业人员6.8090万人,农业劳动生产率为28179元/人。(基本目标为50000元,全面目标为65000元)
  (13)农业土地产出率。2020年农业增加值为19.1876亿元,耕地面积49.0334万亩(折合3.2689万公顷),农业土地产出率为5.87万元/每公顷。(基本目标为6万元,全面目标为8万元)
  (1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01元,净增817元,同比增长7.9%。(基本目标为25000元,全面目标为40000元)
  (15)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根据农业农村局测算,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100%。(基本目标为97%,全面目标为97%)
  (16)万元农业GDP耗水。据测算,2020年汉阴万元农业GDP耗水158 m3。(基本目标为500m3,全面目标为450m3)
  (17)万元农业GDP耗能。据测算,2020年汉阴万元农业GDP耗能0.144吨标准煤。(基本目标为0.1吨标准煤,全面目标为0.08吨标准煤)
  (18)农药减量化。据测算,2020年汉阴农药使用折纯量为57870公斤,下降2.1%。(基本目标为-1%,全面目标为-2%)
  (19)化肥减量化。据测算,2020年汉阴化肥使用折纯量为10242吨,增长0.3%(基本目标为-0.5%,全面目标为-1%)
  (20)农作物废弃物利用率。据农业农村局推算,2020年农作物废物利用率达到85%。(基本目标为85%,全面目标为90%)
  (21)农林水事务支出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据财政部门数据,2020年底全县农林水事务支出6.2982亿元,农业增加值为19.1876亿元,农林水事务支出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2.8%。(基本目标为30%,全面目标为40%)
  (22)单位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农业贷款投入。据县人行统计2020年末涉农贷款余额为47.16亿元,农业增加值为19.1876亿元,单位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农业贷款投入为2.46元。(基本目标为0.6元,全面目标为1元)
  (23)农业保险深度。根据农业农村局测算,农业保险深度=农业保费收入/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0%=1344/191876*100%=0.7%,农业保险深度为0.7%。(基本目标为0.8%,全面目标为1.2%)
  (二)23项监测指标实现程度分析
  从监测的23项指标来看,有8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监测目标值。分别是:口粮生产稳定度107.3;农业信息化率74.5%;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达80%;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100%;农药减量化-0.5%;农作物废弃物利用率85%;农林水事务支出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32.8%;单位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农业贷款投入2.5元。
  位列全国监测目标值75%-99%的指标有7项。分别是: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34.2%;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2.7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3%;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42%;农业土地产出率5.87万元;化肥减量化0.3%;农业保险深度0.7%;
  位列全国监测目标值50%-75%的指标有5项。分别是: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3.2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53%;初中及以上农业劳动力比例55.2%;农业劳动生产率28179元/人;万元农业GDP耗能0.144吨标准煤。
  低于全国监测目标值50%的指标有3项。分别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01元;水产养殖规模化率25%;万元农业GDP耗水158m3。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保障能力相对不足。一是农业生产条件薄弱。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配套不足,季节性旱涝问题依然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显不足,部分区域地块还存在“靠天吃饭”,农村土地撂荒现象较突出,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二是农业从业人员减少。农业产业投资大、见效慢,且抵御市场、自然灾害风险能力低,相比于第二三产业,农业产业存在先天性不足,群众投入农业产业的积极性不高。近年来,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以妇女和老年人为主,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得不到有效保障。2020年全县农业从业人员6.8万人,比2010年减少1.08万人。三是县镇农技人员力量不足。县镇农业技术人员年龄老化,知识更新速度慢,技术服务力量难以满足产业需要,从而制约产业发展。如全县茶叶技术人员仅有6人,蚕桑仅有4人。
  (二)农产品质量不高,品牌知名度低。一是农业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以富硒粮油为例,由于种植生产缺乏统一的标准化,加之规模化种植面积小,造成农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二是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品牌培育不足,多数农副产品没有注册商标,品牌影响力比较小,县域内优质农产品处于“有品无名无牌子”和“一等原料、二等加工、三等价格”状态,没有真正实现由产品利润、加工利润向品牌利润的转变。
  (三)发展现代化农业路径不够清晰。一是农业主导产业不鲜明,还停留在传统的种植业,产业规模不大,产品竞争力不强。二是抱团抗风险能力弱,缺乏真正的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材料的加工龙头企业,全县虽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26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4家,家庭农场854家,但发展基本各自为阵,缺乏抱团发展共同抵御市场风险意识。三是新特优质产品缺乏,农业主导产业及产品市场推广和市场结合度不紧密。四是尚未建立农业优势资源转化和合理利用的有效促进机制,科技化、集约化、效率化、生态化和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尚处于初级起步阶段。五是农业机械化程度偏低,受地形条件差、种植品种复杂、小田块农机投资效益低等特殊因素制约,我县农业机械化运用程度偏低,生产成本难以下降。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不快。一是主导产业特色不鲜明,品种多而杂、小而散。汉阴生物资源丰富,受到自身条件不足和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影响,加之生产方式落后、农田面积碎小、经过多年发展,农业产业品种多而杂、小而散,规模效益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二是农业产业市场主体规模普遍偏小。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步伐还需加快,市场主体和农民稳定的利益分配机制还在探索完善中,现代农业发展和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能力不够紧密。三是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条短。农产品深加工研发滞后,科技含量不高,市场转化率不足。粮油、生猪、果蔬等大宗农产品处于卖原料阶段。
  三、发展现代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一)强化农业现代化保障能力。一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大整合涉农资金力度,加快农田水电路、农产品加工设施、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设施化水平,提升农业生产综合效益。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建或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建仓储烘干、晾晒场、保鲜库等农业基础设施。二是实施好各类农业产业项目。实施好农发基金、苏陕扶贫协作、园区建设项目,扩大基地建设规模,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三是充实县镇农技人员力量。扎实抓好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在解决编制不足、人员老化断层、补充人员难等问题。每年在事业单位招聘中有计划招录农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县镇农技岗位。四是强化金融支持。在现有金融支农的基础上,积极开发金融支农产品,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保单质押贷款、农机具和大棚设施抵押贷款业务。扩大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助推农业发展。五是创新农业保险机制。把主导产业自然灾害、价格指数等保险内容纳入财政补贴范围,有效防止农业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风险,保护生产者利益。
  (二)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影响力。一是提高农产品品质。2020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35.1万亩,油料种植面积15.6万亩,累计发展茶园7.8万亩、蚕桑2.2万亩、猕猴桃0.8万亩。全县产业发展规模已达到一定程度,当下要在稳定现有面积前提下,尽快提升产业管护水平,不宜再扩大产业规模。积极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要在不断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品质(包括改良品种、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等),提高市场竞争力上下功夫。二是持续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充分利用汉阴富硒资源禀赋,打造富硒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品牌,重点对全县的大米、茶叶等特色农产品杂而小的品牌进行整合,组建农产品行业协会,集中力量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品牌,通过政府搭建平台,统一进行包装、推介、宣传,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加大农产品宣传力度。以各类招商引资推介为平台,加大汉阴优质农产品宣传力度,推介“汉阴富硒农产品”、“汉阴富硒食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探索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新方式。一是适度规模经营。依靠“三变改革”,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集中,实现农业适度规模化生产,提高单位土地经济效益。二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等农旅融合产业,拓展农业的内涵、外延和发展领域。提高农业产业的综合效益和整体竞争力,把农民镶嵌在农业产业利益链条各环节中。三是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引入市场主体参与机耕机收、育苗、病虫害防治等服务项目,将先进适用的种苗、农资、技术、农具推广到农户,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生产经营服务。四是培养职业农民。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农业科技培训和科技示范户建设,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了一批农民成为产业工人。五是提高农业机械化运用水平。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山区农机作业便利程度。加大购置补贴力度,开展农机作业补贴。六是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改造提升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推进农产品出村进城,加快发展订单直销、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农产品销售方式变革。

  (四)加快农业现代化产业经营。一是加强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推广力度,强制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采用标准化生产。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作用,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为优质农产品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延长产业链条。围绕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构建高效联动产业链条,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支持新鑫米业、硒汉豆制品、盛发魔芋、金福海油脂等龙头企业,发展高附加值的深加工项目,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三是园区和龙头企业示范引领。继续推广“镇园产业联盟”模式和“三个一”产业发展模式,推行“园区企业做两端,引领农户做中间”的订单生产模式,强化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大力发展龙头企业联结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的组织模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附件:汉阴县2020年农业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测算表.docx


  汉阴县统计局

  2021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