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汉阴县人民政府>政务要闻>理论调研

理论调研

“三化联动”让群众喝上“放心水”——汉阴县构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长效管护新机制的调查

作者:成海艳 来源:安康发展 发布时间:2020-07-31 09:23
  一、背景动因
  脱贫攻坚战役实施以来,汉阴县先后投资2.236亿元建成集中供水工程484处,解决了27.3万名农村群众的吃水问题。
  全县大量农村饮水工程建成后,由于山区村较多、农户居住分散、工程维护量大面广、技术人员缺乏,导致管网坏了得不到及时修理,镇、村供水不及时,经常停水,水质很差,农村饮水工程陷入“建设—受损—再建设—再受损”的怪圈。以该县涧池镇为例,1992年建成的自来水厂,每年投入五六十万元进行管道维护,但依旧存在经常停水、流黄泥水和水管爆裂无人维修等“硬伤”。水利站一共三个人,既要负责全镇的供水,还要负责农田水利规划、防汛抗旱以及其他工作,对于解决供水问题有心无力。
  为切实解决“重建轻管”难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汉阴县探索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长效管护新机制,通过市场化运作、智慧化服务、系统化驱动“三化联动”,推动管护主体责任明晰,管护费用全面落实,破解了长期以来农村饮水工程“重建轻管”而形成的“建设—受损—再建设—再受损”怪圈,使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实现了群众满意、企业受益、政府放心,解决了6.8万贫困人口安全饮水,改善了27.2万农村群众饮水条件,为欠发达地区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探出了新路子。2019年全省水利扶贫农村饮水安全现场推进会在汉阴县召开,重庆、湖北、浙江等外省市多个县区到汉阴学习考察相关经验。
  二、主要做法
  1、市场化运作,优化配置水资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现农村集中供水,尤其是农村居民用水,既有公共服务的公益性,又有商品服务的经营性。汉阴县从转变政府职能出发,坚持政府管公益抓建设、市场管经营抓效率,着重发挥市场作用,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各类主体参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护,实施农村集中供水运营市场化,通过提升水资源配置效率,最大限度降低运营成本,减轻农村居民水费负担。
  一是盘清家底赋权。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对全县农村饮水工程进行清产核资,全面摸清数量、规模、价值等底数,实行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对财政资金投资建设的农村饮水工程,所有权由县水利部门代表国家所有,管理权下放到各镇人民政府,夯实属地管理责任;经营权面向市场主体或社会组织放开,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管护积极性。
  二是市场运营提效。在保持产权不变、资产利用效能最大化的前提下,以镇为单位,采取公开竞争,选择有实力、懂经营、会管理的企业组建民营供水公司,承包农村供水经营权,由各镇人民政府与民营供水公司签订租赁承包协议,颁发经营证书,赋予市场经营权,独立自主开展经营维护,保障资产安全和保值增值。全县10个镇组建12个民营供水公司,经营管理82个村级(含集镇)水厂,覆盖县境58%的行政村,实现了“以水养水”。比如,汉阴县龙源供水公司将承包经营的13个水厂管网互联互通,水源相互补给,打破了过去“村自为战”局面,提高了供水保障率。
  三是民营公助兜底。坚持因地制宜,尊重群众意愿,不搞一刀切。对行政村有意愿、有能力管理的15个单村水厂,由村委会牵头,组织用水受益户成立供水协会,赋予经营权,实行“村集体+供水协会+贫困户”模式,提高了村民参与管水用水积极性。针对边远山区人口居住分散、运营成本高,民营供水公司和村级供水协会无力经营,县水利部门牵头成立县农村供水公司“兜底”接管,落实专人管护及工资报酬,填补了44个偏远山区村供水“真空地带”,实现农村供水管理全覆盖。
  2、智慧化服务,提高群众满意度。确保安全饮水的民生工程定位不偏离,把“大数据、互联网”技术植入运营管护之中,构建智慧服务体系,提升管水治水效能和服务水平。
  一是一个中心管理监测。组建汉阴县农村供水管理中心,将县城及周边乡镇146个水厂集中纳入中心管理,逐步实现所有水厂纳入全覆盖。管理中心适时对各水厂设备安全、水质水量、从业人员实行远程监测、远程调度,出现非法闯入、水质异常、设备故障等情况,第一时间预警,“点对点”指挥,精准处置。
  二是两大平台智慧服务。依托县供水管理中心,搭建智慧监控平台,在水源地安装高清摄像设备,在标准化水厂安装智能监控和预警装置,信息数据与管理员和河湖管理信息平台精准对接,实现资源共享。管理员可通过手机终端远程查看、第一时点处置,全面提升工作效能;搭建智慧制水平台,各水厂引入全自动制水控制系统、全自动加药系统、全自动水质消毒系统。制水时只需备足药剂即可,系统自动进行消毒过滤、调解水质等处理,有效提高了制水质量和工作效率。
  三是一个终端便捷缴费。负责城区供水和城关镇8个村水厂经营权的陕西水务集团,及时开通“汉阴掌上水务”APP客户端,群众通过手机终端即可获取用水情况、账单查询、在线报修等信息,利用微信、支付宝即时进行水费缴纳,随时随地掌控自己的“水生活”,城区及周边6000余户2万余名群众告别人工抄表、上门缴费的用水时代,既节省了供水公司运行管理成本,又提升了城乡群众用水幸福指数。
  3、系统化驱动,夯实责任强保障。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长效管护新机制关乎不同主体、涉及权益分配,汉阴县通过系统化驱动,既理清各方责任,又健全保障机制,完善务实管用的管水用水链条环节。
  一是分级分类负责机制。县水利部门负行业监管责任,对全县农村供水提供业务指导、项目扶持,确保饮水设施产权不变;镇政府负属地管理责任,负责外围环境协调、供水服务监管,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实施考核;民营供水公司负具体运营维护责任,直接面对居民和用户微利经营,开展管网等设施维护,实现扩大再生产。
  二是运维经费筹集机制。以税费收入和有偿服务为主,不足部分政府采取“定补+奖励”的方式予以补助。县财政筹措200万元作为农村供水专项基金,可提供商业银行抵押担保贷款1000万元,专项用于供水工程维修养护。对于一般性维护,费用由供水公司从经营收益中承担。对于大型维修养护,超过企业承担限额的,由县水利部门立项解决,确保日常维护到位、长效使用。
  三是考核奖补退出机制。县财政每年预算100万元作为供水工程维修养护补助经费,科学设置民营供水公司考核指标,由县水利部门和各镇组织实施,重点考核用水安全保障、日常服务水平、公司经营效益等情况,根据考核等次给予相应维护资金奖补。按照市场优胜劣汰原则,对考核不合格的供水企业,自行终止协议,重新择优选聘企业承包经营,有效调动了企业参与供水运营维护、优化提升服务的积极性。
  四是水质安全管理机制。坚持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抓实源头保护、储水净化、输水检测等全环节常态化管理,确保从“源头”到“龙头”的水质安全。汉阴县及时修订完善水源地保护总体规划,划定水源保护区11个。充分利用脱贫攻坚帮扶政策,设置护水员、“御源军”、巡查员等公益性岗位,每月落实600元以上报酬,负责日常安全巡查、管护管理。90余名贫困群众成为兴水护水的主力军,守住了水源安全。县财政一次性投入515万元购买156台消毒设备,全县10个镇供水公司,全部配齐便携式余氯检测仪,用于水体消毒。供水设施设备更新配备率100%,一体化水体净化处理新技术全覆盖,确保了水体净化达标。在全县3个千吨万人水厂高标准建成标准化水质化验室,配备专职化验员常规自检,落实每日检查制度。供水规模每天在20立方米以上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县疾病预防机构每月进行抽检,科学出具水质化验报告,提出整改措施,确保水质安全万无一失。
  三、取得成效
  1、盘活了国有资产,形成了全社会齐参与的良好局面。通过市场化改革,供水工程产权和价值得到明晰,经有权利和管护责任捆绑落实。明晰所有权和管理权后,为经营主体颁发经营管理证,供水工程及水资源的市场属性彻底得以激活,全县发展民营水务管理公司12家,政府以租赁承包的方式将条件成熟的农村水厂经营权赋予企业。民营供水公司在利益的驱动下,主动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进一步盘活壮大了供水工程国有资产,有效解决了农村供水工程一直以来责权不明,主体不清,管护缺失的问题,改变了过去由政府全权负责运营及管理的方式,保障了工程效益良好发挥。
  2、保障了用水安全,群众满意度得到了明显提升。市场化改革促使供水工程经营权与监督管理权有效分离,不管是公司经营还是集体管理,在县水利部门常态化考核检查督促和自身经营利润的长效化激励下,都能充分保障用水安全,提升供水服务质量。如:龙源供水公司经营涧池集镇水厂组建专业管理队伍,开通24小时抢修热线电话,拓宽服务范围,改进服务方式,群众用水投诉连年减少,用水满意度明显提升;省水务集团探索开启的智慧缴费平台,让农民群众可以实时了解每日的用水情况、查询账单、在线报修报装、完成缴费续费等,用水更加透明,缴费更加方便,既为供水主体节省了运行管理成本,又大大提升了城乡群众的用水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供水协会管理的单村水厂在水质安全和供水保障上下功夫,用户告别了“吃水差、吃水难”的问题。
  3、激活了市场主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逐步凸显。各供水公司获得自主经营权后,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管理水平,拓宽服务范围,降低管理成本,释放市场功能,实现了农村供水企业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现代化、规模化经营,达到了政府、企业、群众共赢目的,“以水养水”的目标如期实现。全县12个镇供水公司,县政府一次性配齐便携式余氯检测仪,加强水质监测培训,落实管护责任,建立考核长效机制,做到水质提升全覆盖;汉阴龙源供水公司从只负责涧池水厂供应一两千人的用水开始,陆续承包经营了小街等13个水厂,供水覆盖范围扩展到县城边缘,服务保障近6.5万城乡群众的日常用水,2018年底水费收入达到110多万元。多个水厂由供水公司统一管理后,管网相互联通,水源相互补给,打破了过去“村自为战”的传统,大大提高了供水保证率,为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