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汉阴县人民政府>政务要闻>理论调研

理论调研

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实践

作者:向诗兵 来源:安康发展 发布时间:2020-11-26 11:46
  汉阴县版图面积1365平方公里,辖10个镇141个行政村、13个城镇社区,总人口31.14万。全县共有党(工)委17个、党组31个,党总支26个,党支部453个,党员11842名。通过逐年减贫,截至2019年底,全县剩余贫困户1498户3183人,7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1.14%,如期实现整县脱贫摘帽。随着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总体贫困特征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是当前的重要课题。汉阴县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抓重点攻难点、抓创新谋发展,在以组织振兴推动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做法与成效
  (一)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汉阴县出台《组织振兴行动方案》,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一是实施“头雁工程”,建强村级班子促振兴。农村基层干部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汉阴县针对偏远村村干部选人难、人难选问题,采取“一肩挑”留任一批、机关干部选派一批、“定岗锻炼”培养一批、“归雁工程”回请一批等“四个一批”方式,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141个村实现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制定《村级后备干部“定岗锻炼”实施方案》,建立村级后备干部“定岗锻炼”制度,从411名村级后备力量中优选160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专职党务工作者、扶贫信息员等特设岗位,进行“定岗锻炼”。其中为98名原在村无职无岗的“定岗锻炼”人员按照村副职落实岗位补贴,为村“两委”换届选举储备后备力量。二是建立“五项制度”,规范村级运行促振兴。针对“一肩挑”后村级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弱化等问题,建立“五项制度”,构建“一肩挑”后村级组织运行新机制。建立权力监督约束机制,各镇组建片区纪检小组,推进村级事务监督标准化建设,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规范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制度,落实“四议两公开”,推行“一全程两审定三签字”和“两说一商”议事机制,规范村级事务决议程序。建立村干部任职履职“双备案”和“一人一档”制度,为799名村干部建立任职履职情况档案,为换届选举、班子研判、落实待遇、规范管理提供依据。实施能力提升计划,突出经常性教育、实践锻炼和学历提升,采取集中培训一批、学习锻炼一批、学历提升一批的方式,提升村干部能力素质。建立村干部待遇增长制度,今年县财政增加投入980余万元,落实村干部养老保险补贴,提高村干部待遇报酬标准,月补贴最高达3480元。三是实施“三级联创”,规范村级组织促振兴。对标“组织设置、队伍建设、制度落实、活动开展、保障配套”标准要求,大力推进省市县三级标准化规范化村党组织建设,建成省级示范党支部4个、市级示范党支部16个、县级标准化示范化党支部46个,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二)以人才振兴支撑乡村振兴。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汉阴广泛激励、引导各类人才服务农村发展。一是推动人才下沉。出台《关于大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的意见》《汉阴县吸引人口人才若干政策措施》,从制度上对人才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进行安排部署,推动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近三年共引进招聘各类人才588名。持续推动人才资源向一线倾斜,选派581名干部到脱贫攻坚一线驻村帮扶,381名农技专家、科技特派员参与脱贫攻坚。持续做好稳就业吸纳人才,成立157家劳务扶贫公司,就近就地吸纳就业2104人。筹措就业专项资金和财政涉农统筹资金,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3200个。二是培育本土人才。坚持外部引进与本土开发相结合,围绕本土人才资源优势,不断壮大农村人才队伍。实施以“万名农民参加技能培训、万名农民工家门口就业、万名农民返乡创业”为主要内容的农民就业创业“三万工程”,建立“新社区工厂(就业扶贫基地)+贫困户”模式,培育致富带头人235人,带动一大批贫困群众自主创业。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育产业带头人141人、新型经营主体161个。三是机制激励人才。实施“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依托职教、党校、建行大学、高等院校等各类培训资源,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岗位提升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分级分类对全县专业技术人才进行轮训,累计培训党政人才5600余人次,轮训教育人才2200人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电商培训93场次8700余人次,选派200余名年轻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到省市三甲医院进修学习。实施“一业一站”计划,建立专家工作站5个,培育茶叶、“汉阴富硒猕猴桃”等产业发展平台3个。用好用活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创业担保贷款以及小额信贷等系列政策,做好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工作,增强人才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
  (三)以集体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群众力量,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推动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汉阴出台《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规划》,探索推行“党建+合作社+三变改革+镇园产业联盟”模式,支部引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出台《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举办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培训班,推动基层掌握政策、明晰思路、找准方向。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和领导核心作用,全县141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负责人全部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建立依托集体经济提高村组干部待遇补贴制度,有效调动村组干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施“重点示范、百村提升”行动,确定46个扶持壮大集体经济示范村,探索因地制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新模式、新途径。二是推行“三个一”模式。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和纽带,探索推行“加入一个组织、发展一项产业、奖补一笔资金”的“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村党组织积极引导鼓励能人大户、村干部发起成立产业专业合作社,动员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带资入社等方式加入其中。全县新成立“三个一”产业专业合作社136个,入社贫困群众1.4万户,建成茶叶、蚕桑、果蔬产业园156个,新发展茶叶、蚕桑、果蔬等特色产业5.5万亩,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统筹整合县级分配下达的各类产业扶贫资金,按照贫困户户均不超过5000元的标准,引导贫困户按照自愿原则,将产业奖补资金以股金形式入股合作社发展产业,实现“带资入社变股民、资本合作兴产业”。三是深化“三变”改革。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探索推行“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着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用村级集体经济带动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面完成141个村、1个社区、1436个村民小组的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股权量化工作,颁发股权证书10.95万份,成立14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和136个产业合作社,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四是构建“镇园产业联盟”。针对镇村产业选择难、产品销售难等问题,发挥村党组织、园区企业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各园区企业与贫困村建立产业联盟,对接发展产业基地10.2万亩,带动9327户农户实现增收3000余万元,农户流转土地增收790万元,产业园区和基地农户务工增收665万元,有效提升了县域农业产业竞争力,助推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四)以机制创新保障乡村振兴。针对工作的瓶颈问题,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工作难题。一是推行党建引领“321”联系服务机制,构建“三治”融合大格局。“3”即:“三线”联系群众工作法,有帮扶能力的4500名农村党员帮扶困难户,815名各级人大代表联系服务选民,2354名中心户长联系村民。“2”即:“网格化”管理,将村(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由支部书记担任总网格长,“两委”班子成员兼任一级网格长,小组长担任二级网格长,“三线”人员担任三级网格长,每名三级网格长联系20至30户;“精细化”服务,对放心户“绿色在线”服务,关心户“黄色一线”服务,连心户“红色热线”服务,实现联系服务群众精准化。“1”即: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组织为补充的乡村治理平台,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促进了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形成“三治融合”新格局。二是推行支部“三联促发展”工作机制,构建互促共进大平台。聚焦决胜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党建引领、区域协作、资源共享、全域发展”的思路,建立“支部联建、资源联享、产业联盟”工作机制,采取“城乡联、村企联、村村联”等方式,突破村域、镇域行政区划制约,159个村(社区)党组织结对发展,同时与118个机关党组织、149家企业结成发展对子,搭建基层党组织互动共融、乡村发展互促共进平台,形成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三是推行“138”后续扶持机制,构建乐业安居大服务。针对搬迁群众管理难、增收难、融入难等问题,推行易地搬迁社区“138”后续扶持服务机制。围绕建强一个支部,采取独立新设、挂靠等方式,组建搬迁社区党组织15个,选派党建指导员10人,新建党群服务中心4个,实现党的组织、党的工作“两个覆盖”。围绕搭建管理服务、就业服务、产业增收三个载体,规范设置社区自治组织及监委会,组建群团组织21个,建成社区工厂30个。推进便民服务、物业管理、平价购物、老年中心、托管中心、文体中心、矛盾调处、红白喜事等八个中心建设,着力提升搬迁社区服务水平,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二、问题与差距
  (一)部分村级党组织组织力不强,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村组干部是落实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最后“执行者”,更是向上级反映群众意见、需求的“代言人”,其重要性愈发突显。目前村民小组长没有纳入农村基层干部管理范畴,日常管理、考核、保障机制不完善,运行机制不健全,待遇报酬标准偏低,作用发挥不充分。加之,全县村“两委”干部队伍平均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对新事物、新知识接受较慢,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偏弱,带领群众致富的办法少,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适应乡村振兴的发展需要。
  (二)农村人才总量不足,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全县人才总量不足,党务、科技、经济、农业等专业技术人才紧缺。汉阴是劳务输出大县,约8.2万人县外转移就业,占全县人口总数的25%,农村普遍面临很多年富力强、懂经济、有头脑、有闯劲的人纷纷外出务工或创业的现实,虽然推动了劳务经济发展,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但也造成了农村大量优秀人才流失。加之,农村工作条件相对较差,福利待遇偏低,发展空间有限,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的现象依然存在,乡村振兴急缺的专业技术、党政等各类人才资源匮乏。
  (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充分,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汉阴是传统农业大县,受地理条件限制,一些偏远村山大沟深、土地贫瘠,难以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农业产业成本高,效益低。大多数村发展集体经济起步晚、基础弱、效益低,从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结构分析,目前一半以上来源于务工,生产经营、资产收益性收入占比较小,村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稳定增收的效应还没有充分释放。同时,县域内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缺乏农业深加工链条支撑,应对风险能力不足。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大部分优秀青年择业趋向非农岗位,在城镇安家落户,农村到城市的人才单向流动造成大量农村人才流失。二是长期以来,贫困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没有足额资金自主兴办公益事业,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村级班子的战斗力,影响了村级组织的组织力。三是多数镇村对后期发展扶贫产业园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缺少长远规划,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空间有限。
  三、思路与对策
  (一)建强村级组织,夯实乡村振兴“桥头堡”。将组织振兴作为推动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政治保障。一是实施明责行动。实行党建工作“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问题清单”“三单制”管理,强化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和党建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层层夯实主体责任。二是实施达标行动。按照“抓点、带线、扩面”的思路,聚焦“五个基本”,大力推进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年底前全面达标。三是实施头雁行动。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按照“三有三带”标准,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同时,采取组织措施,坚决把软弱无力、不团结、不担当、不廉洁的村干部调换下来。四是实施聚力行动。完善“县级领导联镇、部门联村、干部联户、镇园产业联盟”“四联”工作法,建立选派第一书记长效机制。探索村民小组委员会、议事小组制度,规范村组议事程序。五是实施培优行动。持续推进党建引领“321”、搬迁社区后续扶持管理“138”和农村党组织“三联促发展”工作机制的实践与探索,着力破解工作难题,助力乡村振兴。
  (二)强化人才支撑,激发乡村振兴“驱动力”。将人才振兴作为推动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关键之举。一是锻造过硬党员队伍。紧扣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坚持党员积分制管理,将带领群众发展、服务乡村振兴作为重要评价依据,引导党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引导外出务工党员服务社会、回报家乡。二是培养乡土人才。制定农村人才培养和评价标准,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计划、分类型、跨区域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三是引进创新科技人才。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建立医疗、教育、科技人员城乡交流制度,推动各类人才向一线流动。组建专家“百人团”,利用远程教育互联互通平台,定期开展“农家讲堂”等APP端教育培训,搞好农业科技宣传教育,打通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推动各类发展要素回归农村。
  (三)壮大集体经济,育强乡村振兴“助推器”。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动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治本之策。一是厚植新优势。实施“党建引领、质量兴农”行动,坚持品牌兴农、科技兴农,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按照“南茶北果川道园”的产业布局,持续推进“中国硒谷、绿色汉阴”品牌战略。二是培育新动能。健全“支部+‘三变’改革+农户”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三变”改革,有效整合发展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三是凝聚新合力。深入总结集体经济示范村建设工作经验,统筹整合省市县涉农政策、资金和资源,把所有行政村全部扶持一遍。强化考核激励,落实依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高村组干部待遇补贴制度,形成“党支部主导、合作社运营、老百姓分红、村集体增收”的发展格局。
  (四)完善体制机制,稳定乡村振兴“导航仪”。将完善体制机制作为推动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重要保障。一是建全领导责任机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坚持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强化资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给,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健全激励考核机制。研究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核指标体系,避免唯数字论、唯指标论,树立正确的政绩考核导向。把实施乡村振兴工作一线作为培养选拔干部的主战场,把善打硬仗、严守规矩、干出亮点的干部纳入组织视野,优先提拔重用。三是健全人才发展机制。落实《汉阴县吸引人口人才若干政策措施》,出台鼓励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实施方案》,着力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破解人才瓶颈制约,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培育更多乡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