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帮带“六个一”活动 | “一链一业”引领四合村产业振兴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遵循。通过产业振兴才能打好乡村经济基础,才能建设好乡村的环境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并最终实现生活富裕的民生目标。
近期,我与师傅牛伟成(铁佛寺镇党委副书记)一同深入田间地头、走进村民院落,开展产业调研,认为四合村打造“一链一业”引领产业振兴,正当其时。“一链”即蚕桑产业链,“一业”即桑园种养殖业(桑园套种、套养)。
一、基本情况
四合村是乡村振兴示范村,位于铁佛寺镇沿汉铜路距县城27公里处,东与汉滨区沈坝镇接壤、西与双河口镇搭界、南与本镇双喜村毗邻、北与本镇高峰村连接,版图面积23.6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730.7亩,林地面积15994亩;户籍人口709户2281人,建档立卡脱贫户330户1048人,在册“三类户”8户23人。全村以蚕桑产业、种养殖业为主导。
二、产业情况
蚕桑产业既是铁佛寺镇传统产业,更是四合村优势产业。镇党委、政府招引“归雁”,建设蚕丝被加工项目,大力推进蚕桑“一二三”产业链式发展,四合村已形成栽桑养蚕、收烘抽丝、加工制被的产业链条。
(一)产业基础稳固厚实。全村栽植有高密植桑田630亩,新建、改建标准化养蚕室三处1500平方米、标准化小蚕共育室80平方米,以及附属用房200平方米。春季为全镇共育小蚕176张,本村养大蚕130张(其中,村民承包养蚕120张,农户散养10张),产鲜茧约1.4万余斤,蚕茧产量较上年增长近三倍,村集体收入5.5万元。新建烘茧灶一座,具备日烘1万斤鲜茧的产能;蚕丝被加工厂6月投产,已加工蚕丝被600余条,产值约60万元。四合村蚕桑产业链已初具雏形。
(二)重点培养职业农民。帮扶单位市工信局(国资委)邀请省园艺站、市蚕种场专家到村开展蚕桑种养技术培训,以讲座授课、现场指导、跟班传授等方式对粟格委、黄传刚、赖延琴、王晓琴等产业带头人和技术骨干进行桑园管理、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以及蚕病害防治等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四合村蚕桑产业化技术能力。蚕桑种养技术支持有了强大的团队保障。
(三)转变思维助力增收。一是合作社一改包揽的经营模式转变为以村上包小蚕共育至起二眠,农户承包标准化养蚕室养蚕至结茧出售,蚕丝被加工厂收烘抽丝制被。二是农户包片桑园管护、套种(套养)的模式,鼓励村民承包养蚕,包片管理桑园、套种;集约了土地资源,提升了土地空间利用效率,增加亩均效益,降低合作社成本。经营模式的转变使得单一桑园成为培养产业带头人、创业能人、职业农民的多元性实训基地。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建设资金缺口大。
二是村人口基数大、脱贫人口多,疫情影响务工收入,防返贫压力大。
四、发展建议
(一)强化合作模式,增强蚕农信心。对现有蚕桑资源进行整合,推动蚕桑产业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并按照“合作社+蚕种场+公司+社员”的模式,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由合作社对所有社员提供统一的技术服务和蚕茧收购。此举不仅让蚕农的经济效益得到最大保障,更坚定了蚕农发展蚕桑产业的信心。
(二)稳固蚕桑基础,谋划产业链条。一是精细桑园和标准化养蚕室的管理养护,达到种蚕培育的标准,与市蚕种场开展种蚕培育合作。二是稳粮扩豆增油,在桑园套种大豆、花生,提升经济效益;亦可套种菊花、鸡冠花等具有药用价值的花卉,进行初加工,既可以增加收入还可以营造风景,招引游客,一举多得。三是发展桑园养鸡,不仅可以减少除草、治虫成本,还可以减少鸡饲料的成本;同时鸡在生长过程中为桑园起到除草、除虫、松土和肥田的作用,实现“桑叶养蚕,桑园养鸡,鸡治虫草,鸡粪肥桑”的桑园综合利用的经济模式,形成鸡与桑园的良性生态共享和生物链循环,实现桑叶生产和养鸡共赢。四是利用桑叶的医用作用,引进开发桑叶茶、桑芽菜加工生产项目。
(三)扩大养蚕规模,产生集聚效应。利用镇上社区工厂厂房,扩大养蚕规模,可将厂房内部划分若干区域,向有养蚕意愿但无养蚕场所的村民提供场地,提高村民的积极能动性,同时又能解决就业增加收入。通过稳固蚕桑产业发展,创新合作社经营模式,吸引更多的返乡劳动力投身到蚕桑产业链条上创业、务工,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促进四合村产业兴旺。
上一篇:师徒帮带“六个一”活动 | 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路径…[ 09-28 ]
下一篇:师徒帮带“六个一”活动 | 深化“321”基层治理的思考与探索[ 0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