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帮带“六个一”活动 | 扩延链兴产业 强链促振兴
五坪村位于距离涧池集镇9公里,全村总面积5.9平方公里,有耕地2873亩(其中水田481亩),林地3100亩,有12个村民小组,全村户籍人口561户1657人,常住人口454户1442人。
汉阴县五坪蚕桑专业合作社注册于2010年11月,成立以来致力于做大做强五坪蚕桑产业,承担起产前的育苗、栽桑建园、桑园管理技术培训、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新蚕具的发明创新,产中的订发蚕种、小蚕共育、消毒防病、技术指导的产业服务,由于只限于一产环节、链条短,毫无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造成五坪的蚕桑产业艰难地发展。2019年以来,在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的契机中,在县镇党委政府和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下,合作社与县镇供销社合作经营蚕茧的收烘环节,延长了产业链条,在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在产业上基本实现了初级的三产融合,增强了合作社在市场的话语权和产业活力。三年来合作社新栽桑建园600余亩,全村的桑园面积达1200亩以上,养蚕发种突破千张以上,逐年递增10%以上,培育共育点4处,小蚕共育200张以上,培育10张以上大户27户,5张以上大户87户,投资80万元新建标准化蚕室、小蚕智能共育室、通风库、培训室、办公室一处647㎡,投资40万元改扩建茧站800㎡,投资15万元加工制作发省力化蚕台600余套发放给社员,并申请了国家专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生产和经营效率,取得了2021发种1104张,产茧48.7吨,产值230余万元的产业效益,在经营上,收烘鲜茧100余吨,获得纯利润近20万元,向社员返利分红14余万元,积累公积金、公益金近5万元。2019年被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合作社认定为市级示范合作社,2020年被市农业农村局授予“优秀经营主体”称号,县委县政府认定为“县级蚕桑农业园区”。2021年被省科技协会命名为“科技小院”称号,使合作社进入了蚕桑产业发展的快车道。随着“十四五”规划的不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推进,产业振兴的措施的具体落实,蚕桑这一传统产业也迎来了发展机遇,我们将从实现现代化农业为目标,以县级农业园区为依托,抓好一下三点发展举措:
一、科学种养,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我社现有整片密制桑园一千余亩,养蚕农户150余户,调动生产积极性,提高种植、管护、饲养技术水平,示范推广优良品种、新蚕具机具,实现2025年发种1500张以上,产茧60吨以上,产值300万元以上的奋斗目标。一是抓好一年四次的技术培训,管好桑,施好肥,消好毒,防好病,引进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社员科学种养技术水平、桑园单位面积产量、蚕茧张产茧量以及茧质,实现高产高效;二是抓好小蚕共育,为社员提供健壮、发育整齐的蚕苗,为稳产高产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充分发挥省力化蚕台、微耕机、消毒机具等新机具的作用,切实解放劳动密集性产业的生产力,实现省力、省工、省投入的高效率的目标。
二、面向市场,精心蚕茧收烘环节
蚕茧收烘是将农产品变为商品,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如何提高产品质量体现和实现产品的价值,使合作社和社员之间实现共赢,抱团取暖的闯市场兴产业。一是要创造条件,争取项目资金,引进智能烘茧设备,提高干茧质量,降低能耗等加工环节成本,实现增收节支。二是严格按标准、质量、市场价格公平公正计价收购,推广使用方格簇营茧,实现方格簇茧每斤高于其他簇具两元钱的鼓励补助,严禁压级压价或随意提价扰乱市场,杜绝毛脚茧收购,逐步提高干茧质量,形成品牌效应,提高产品竞争力。
三、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效益
经测算,我社每年收烘下茧(包括双宫茧)五吨左右,全部低价销售,没有实现真正的价值,如果将其手工和机械加工为蚕丝被,将变废为宝,既解决了农闲季节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收入,又增加了下茧了附加值,提升了经济效益,我社经理、监事会研究决定并提交社员大会通过,于2022年上马蚕丝被加工生产项目,通过补链延链,达到强链兴产业、提效益的发展目标。
上一篇:师徒帮带“六个一”活动|汉阳镇交通村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 09-09 ]
下一篇:师徒帮带“六个一”活动 | 王家河村养猪调研报告[ 1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