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汉阴县人民政府>政民互动>人大代表建议

人大代表建议

关于加大教育改革力度的建议

名称 关于加大教育改革力度的建议
办理部门 县教体局 处理状态 已办结
签发人 吴路平 签发日期 2024-07-15 发布日期 2024-07-22 类别 B
正文

陈忠秋代表:关于加大教育改革力度的建议。

回复

近年来,县教体局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决策部署,坚持打基础、补短板、强弱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强化教育要素保障,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教育事业取得了明显进步。结合提案内容,在加快基础设施投入、教师激励政策和均衡教育资源工作中,我们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投入,精心实施,项目推进改善校园面貌

县委县政府严格落实“三个增长”的法定要求,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在近五年累计投入近10亿元,相继新建并投用县幼、三幼、四幼、恒达小学、实验中学一期、汉阴中学图书科技楼、职教中心宿舍楼,改扩建92所中小学。总投资11.25亿元的职教中心迁建、实验中学二期工程、恒达小学综合楼、月河中学教学综合楼4个教育重点项目正加紧施工。恒达小学综合楼、月河中学教学综合楼预计今年9月份投入使用。职教中心迁建项目实训楼工程、实验小学教学综合楼建设项目均在全力推进,力争年底前开工建设。我局还将推进薄弱学校能力提升,改造一批校园基础设施。这些重点项目建成后,将真正实现最美的建筑在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

二、建立机制,激发活力,教师职业幸福感取得成效

(一)优化教师综合评价机制。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按照《汉阴县教师评价指导意见(试行)》,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改进教师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强化教师综合评价,建立学生、家长、学校共同评价制度,推动评价全面、客观、公平。在重过程和结果的同时强化教师综合评价,坚持师德师风作为评价第一标准、以教学教研评价为基础、坚持立德树人为评价主体、以家长、学生、学校满意度评价为补充。切实破除“五唯”顽疾,达到评价公平、客观效果,唤醒教师从教活力。

(二)建立教师待遇保障机制。一是修订《教体系统教职工晋级晋档工作指导意见(试行)》,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奖励先进、激励后进等原则,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加科学的升级晋档、岗位管理秩序准则。二是落实教师待遇保障,落实班主任津贴、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乡镇工作补贴。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按照《汉阴县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职级制改革实施办法》实施差别化津贴激励措施,激发校长干事创业积极性。优化奖励性绩效办法,每年统筹400万元对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明显的学校和教学实绩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提升广大教师的待遇保障,促进更加和谐的教育生态。

(三)建立教师关心关爱机制。实施教职工暖心工程,为山区学校宿舍安装空调、建设小浴室,提升教师住宿生活质量。建好职工之家,解决教师的急难愁盼问题,健全教师减负长效机制,减轻教师重复、机械及与教师从教无关工作。组织好教师节系列活动,表彰优秀教师和先进典型,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全方位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归属感。

三、推进改革,协调发展,教育优质均衡取得突破

(一)加强集团化办学改革。2023年以来,为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按照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135”工作法,通过强校带弱校、大校+小校、城区校+乡村校,组建了12个教育集团,覆盖中小学校42所,服务学生20276人,各教育集团围绕“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老百姓家门口学校”这一目标,统筹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科学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我县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有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在2024年底前,全县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覆盖率将达到80%以上,实现集团内先进办学理念、管理思想、工作措施互融互通,资源共享,特色融合发展。到2025年,基本形成管理科学、运行高效、优质协调的教育集团发展模式。

(二)统筹推进“三区三业”。加快城区和集镇学校标准化建设,建强经济开发区附属学校,满足边远山区学生进城入镇就读需求,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提供就业培训,结合学生家长的就业意愿和本区域企业就业岗位信息,县职教中心开展好就业培训,吸引外出务工家长返乡就业创业,让孩子安心就学。做好照管服务,发挥乡村少年宫和社区儿童管护中心资源优势,为就业人员子女提供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管护、辅导服务,解决务工群众后顾之忧。

(三)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争取财政投入和上级项目专项资金,学校生均公用事业经费10%以上用于教育信息化,力争2025年实现班级多媒体教学设施100%全覆盖。建设智慧校园,做好“老校长”项目建设。深入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课堂”,开展互动教学、远程培训、教研,通过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下一步,我局将持续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降低农村家庭教育支出成本;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立科学、符合时代要求的评价机制;落实高考综合改革,提升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坚持以改革强动力、以创新激活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