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汉阴县人民政府>政务要闻>镇情快讯

镇情快讯

固本强基促发展 凝心聚力谋跨越

平梁镇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纪实

作者:唐家成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9-05 08:48

    一面鲜红的党旗,让全部力量为之凝聚;一面鲜红的党旗,为发展道路指明方向。2011年换届以来,平梁镇始终坚持抓党建促发展,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探索党建工作新机制,全面提升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基础,为平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创新理念  提升执政能力
    如何在新形势下推进平梁经济社会快速和谐发展?2011年换届后,新一届党委面对这一现实课题,立足镇情实际,顺应群众发展愿望,从解放思想入手,正确把握发展方向,创新执政理念,由此,一条条开启民智、加速发展的理念成为引领平梁科学发展、和谐构建的重要支撑。
    在区域发展中,平梁镇坚持“错位发展、融入互动”理念,突出民生改善与全镇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同步推进;在工作推进中,坚持“统筹兼顾”理念,妥善处理改革推进、项目建设与群众承受能力的关系;在社会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不断畅通民意、化解民怨、维护民权,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在民生改善中,坚持“共建共享”理念,从掌握民情、排解民忧入手,加大帮扶力度。“发展为了群众”的理念全面落实到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之中。
    为进一步凝聚发展智慧,抢占区域竞争的制高点,平梁镇率先提出“文化凝聚人心、文化引领发展”理念,在机关、在农村、在学校大力实施“文化兴镇”战略。通过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弘扬“包容兼蓄、和谐为本”的平梁精神,选准了加速发展的突破口,一年来,全镇以镇文化中心为龙头,在建起20个村农家书屋,全面对外开放的基础上,组建了长坝、界牌、新河等农村腰鼓队、舞蹈队和以民间艺人王开军为代表的农村传统文化队伍20个,坚持在每年春节和重大节日进行表演,电影放映队坚持常年在农村服务,先后在长坝村、平梁小学分别举办了两届农民运动会和校园文化艺术节,使农村、校园文化不断繁荣,培育了新型农民村级文化广场“大家唱”、“闹元宵”等知名文化品牌,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明显增强,全镇上下共谋发展的力量进一步凝聚。
    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为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平梁镇着力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先后修订完善了《党委工作规则》、《党委会议事决策规则》等系列工作制度,全面落实党委分工负责制,推行了党委委员每季度向书记报告工作、年度向党委会述职的工作法,形成党委分工不交叉、工作全覆盖、权责更清晰、职责不漏项、党政工作相协调的工作格局。
    加强引导  营造良好氛围
    2011年7月,平梁镇创新党委中心组学习形式,分批组织中心组成员就“产业发展”、“城乡统筹”、“社会事业”、“集镇建设和特色产业建设”、“党建工作”5个专题到各村进行走访调研,寻找加快发展的突破口。
  近年来,平梁镇充分发挥党委中心组的龙头作用,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建设,精心打造“学习园地”,坚持从课题入手,把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作为课题来学习、研究,建立“书记出课题、中心组集中研讨、镇干部形成共识”的学习模式,先后邀请市委党校老师、县委宣传部干部作理论学习报告。在中心组学习活动中,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担任组织者、策划人,镇党委会坚持会前学法,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在党委中心组示范带动下,全镇形成了每周一站所负责人集中学、每两周召开一次机关干部大会辅导学、各站所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学习、开展一次主题讨论的学习模式。实现学习力带动执行力、服务力的提升。
    一项项学习举措的推进,一次次思想观念的洗礼,广大党员的思想认识得到升华,全镇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倍增。
    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宣传为经济发展铺路搭桥。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平梁镇牢牢把握时代脉动、紧紧围绕 “抓党建带队伍,抓发展促和谐”的理念和各阶段中心工作,为组织防汛救灾、搞好产业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实践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宣传策划活动,使正确的舆论导向,把全镇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进加快发展的主战场。
    一年来,通过本镇通讯员写稿,邀请县级媒体深入基层一线采访,一大批有分量、有深度的新闻报道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平梁加快经济发展、构建社会和谐的创新举措和成效,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平梁的认同进一步提高。省市县新闻媒体和广播电台先后发稿200余篇,省、市两级党报党刊发稿20余篇,充分展示了平梁的良好形象,提振了平梁的发展信心。
    创新举措  夯实基层组织
    “以前村里每年很难发展了1名党员,今年我们发展了2名。”蔡家河村党支部书记牛少江谈起党员发展的变化时说,由于推行了开放式党员培养发展模式,去年村里评选出了5名优秀村民,党员发展也就有了来源。
    为破解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发展难的问题,从2011年开始,平梁镇在20个村级党组织中逐步推行开放式党员培养发展新模式,在优秀村民发现、积极分子培养、党员发展三个环节中引入群众推荐、评价机制,将优秀村民中的佼佼者逐步培养发展为入党积极分子。通过新模式全镇以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9名。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上,从推动工作着眼,已在联发公司、联合建材公司建立非公经济党组织2个。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以来,平梁镇先后投入180余万元,又建起4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实现了村级活动场所全覆盖。让全镇所有村干部、党员、群众有了活动阵地,夯实了基层组织基础。
    “以前干好干坏一个样,现在不一样了,一年要‘背几次书’。”登天村党支部书记姚清章说。从去年开始,平梁镇全面推行村干部“年度述评、综合计分、以分计酬”绩效报酬考评机制,通过此模式,基层干部的责任心得到进一步增强,基层民主建设有力推进。
    健全体系  强化廉政建设
    不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发生腐败行为;重点项目建设中,管理不严,造成失职行为。”这是平梁镇一位站所负责人在开展“三问三解三查”和“作风转变年活动中”查找廉政风险防范点时,列出的2个风险点。
    如今,在平梁镇机关,都可以看到这样“晒”廉政风险的公告栏。今年3月,该镇启动作风转变年活动后,每个干部结合自身工作列出了自己工作的风险点,统一交镇活动领导小组实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目前,机关干部共排查出廉政风险点151个,制定防范措施近160条,惩防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近年来,平梁镇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防控机制建设为抓手,突出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建立《机关干部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农村基层党员和干部廉洁自律若干规定(试行)》等制度,有力推进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同时,在村干部提拔、评先评优中,坚持党风廉政“一票否决”制度。
    纪委委员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力量。为充分发挥纪委委员作用,去年,平梁镇建立了纪委委员巡查重点工作制度,纪委委员主动发挥职能优势,自动参与廉政建设,对建设工程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等情况进行了巡查,共提出建议意见5条,经综合整理提出整改措施7条。
    党的作风建设,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到在群众中的形象。该镇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将全年重点工作实行按月、按季度落实到村、领导和站办所,并限时完成。以便民服务中心为主体开展“一厅式”服务活动,40余项服务内容进驻便民服务中心统一办理,纪检监察全程监督,规范了服务窗口行为,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机关作风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通报,机关作风得到明显改善。
    执政为民  构建社会和谐
    7月4日清晨,平梁镇境内普降暴雨,太行村一组孤寡老人菜帮田家里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平梁镇和村委会的干部,专门来看望暴雨期间老人的住房和生活情况。平时除了村干部经常关心外,老人的邻居还经常上门,了解老人的起居情况,并帮他做一些购买生活日用品等力所能及的事。
    在 “三问三解三查”活动中,建立特困群众、孤寡老人“关爱”制度是平梁镇转变工作作风抓群众工作的一项创新举措。该镇200多名特困群众、孤寡老人都一一确定有联系人,一旦遇到困难和问题有人及时帮助。
    近年来,平梁镇坚持群众满意的价值取向,不断健全群众工作体制机制,群众工作格局初步形成。率先制定出台党委群众工作意见,建立民意诉求、矛盾调处、困难救助等五大工作机制,推行联系特困群众、孤寡老人“关爱”等制度,近年来,年信访总量逐步下降,两会期间实现了零上方目标。同时,坚持共建共享,把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五大民生工程,深入开展群众工作月、惠民帮扶、送温暖等活动,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满意度显著提高。
    为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让群众安居乐业,平梁镇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着力解决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积极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重大节日社区治保巡逻队、镇治安巡逻队、计生中心户长等专业队伍,未发生一起重大治安灾害事故。强化重点领域、薄弱环节专项治理,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网络,创新刑释解教人员管理举措,全面推行校园安全管理模式,治安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全镇上下坚持科学维稳、全员维稳理念,建立网格化管理模式,突出整体联动防范,一个“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正逐步形成。
    红旗飘展,百炼成钢。回首近年来平梁镇党的建设,跳动着的是一个个响亮的音符,构成的是一曲激情豪迈的发展乐章,在党建工作的强力带动下,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两年来,全镇经济实现快速增长,预计年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5.4%,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2.3%;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素质教育扎实推进,卫生医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社会管理得到加强,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累计投入民生性支出57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4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