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救灾科普知识(二)

索引号: 发布日期: 2013-05-25 16:03
来源: 安康市科普网
内容概述:
分享:

    怎样做好水源保护

    发生自然灾害之后,水源往往受到破坏或不能利用,这时首先要寻找可用的水源,如清洁的河、湖、塘水、泉水、井水。在发生洪涝灾害的地方,可以在水位相对静止的水体岸边挖沙滤池。沙滤池距水边3米以上,池底和四周最好铺上沙或碎石。池中水用不完时应淘出,不要积存时间过长。沙滤池最好加盖。在河堤上居住,可选择堤外适合的地方建沙滤池用作水源。
    为保护水源,应当做到:水源尽量避开排污工厂;不能在水源边修建厕所、猪牛羊圈,也不能堆放垃圾;生活污水不要直接排入水源,要经过无害化处理;把水源分成三段,上段作为人的饮用水,中段作为人的洗用水,下段作为牲畜饮用水;对湖、塘、堰的水源,要筑起井或沙滤围堤,使饮用水得到过滤澄清;一切洗涮活动都要做到不污染水源。

    怎样保护洪涝灾区的饮用水水源
    饮用水水源分两大部分,一是集中式供水水源,二是分散式供水水源。江、河、湖、水库和地下水等天然水体都是集中式供水的主要水源。除上述水体外,池塘水、河沟水、井水等水体,通常都被居民直接取用,称为分散式供水水源。
    洪涝灾害期间,粪便、垃圾以及各种腐殖质中的微生物和有机物,随水流的冲刷,对水源的污染已经不可避免,因此,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1、防止有毒有害化学品对水体的污染:持久性或剧毒农药、除草剂、化肥及一些有毒有害试剂、工业生产用的一些有毒有害化学品等,可引起人的急性或慢性中毒,严重时能危及人的生命。一般自来水厂的水处理工艺,对这些物质都不能进行有效的处理。因此,在受灾地区,凡生产或堆放、使用有毒有害化学品的单位或部门,在受洪涝灾害期间,应迅速采取措施,将其转移到安全地带;第一时间,应迅速采取措施,将其转移到安全地带;一时无法转移的,应就地垫高,并加固堆放仓库的墙体,防止水淹毁损而溢出,或漂移而造成对水体的污染,损害人群健康。
    2、防止放射性物质对水体的污染:一些放射性物质半衰期很长,一旦污染水体,不仅在洪涝期间,而且在水退后很长时间内,都能对人体产生较大的毒性作用。因此,洪涝期间应切实加强对放射性物质的管理和保护工作。灾区有放射源的单位要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妥善保管放射源,特别是水灾期间,要确保放射源的安全,如有放射源的散失,应及时报告,迅速追寻。此外,要防止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固体废弃物流失到水体而造成放射性污染。
    3、尽可能减少致病菌和有机物质对水体的污染:如对传染病医院采取临时性应急措施,保证对每个病员的粪便和医院的污水进行重氯消毒后再排放。

    发生洪涝灾害后如何进行饮用水消毒

    在洪水、暴雨等灾害发生时,饮用水时常会受到污染。要做到灾后无大疫,饮水消毒是关键。饮水消毒最常用的方法是氯化消毒和煮沸消毒。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水源氯化消毒方法:
    1、煮沸消毒法:煮沸几分钟,可以将水中所含的绝大部分致病菌、病毒杀死。因此,应力争做到喝开水,不喝生水。盛放开水的容器要清洁,应设置开水龙头或公用水舀,不要用喝水的杯子直接到容器中取水。
    2、氯化消毒法:
    ①缸水消毒:先将水缸中的水自然沉淀或用明矾澄清,然后将漂白粉精片碾碎用冷水调成糊状,按每100斤水加1片漂白粉精片或10%漂白粉澄清液1汤匙。储存的缸水用完后应及时清除沉淀物。
    ②受淹水井消毒:应在水退后立即抽干被污染的井水,清淘出污物,对自然渗水进行一次重消毒(加氯量20—30PPm)后,方可正常使用,要坚持经常性的井水消毒。

    灾后谨防食物中毒
    安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专家及时提出,洪涝期间,应把霍乱、伤寒、痢疾、肝炎等肠道传染病和血吸虫病、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等媒介传播疾病作为预防重点,并确定了预防这些传染病的关键是注意饮水卫生和环境卫生。
    据了解,灾害期间,水源容易受到细菌、病毒、寄生虫卵、幼虫的污染。喝这样的水,用这样的水洗食品餐具或刷牙、漱口,便容易引起疾病的传播。

    因此注意饮水的卫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存水的用具如缸、桶、锅、盆等必须干净,并经常倒空清洗。灾区搞好饮水卫生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是喝开水,不喝生水。而且一定要实行饮水消毒。
  另外,记者从市疾控中心信息科了解到,水灾后常常发生食物中毒。食物中毒的发生与灾区食物的选择、加工方法、加工人员以及食品容器设备的卫生清洁有重要的关系。不卫生的食品除了引起食物中毒外,还会传播痢疾、肝炎、霍乱、伤寒等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寄生虫病等。
 

    水灾地区常见的食物中毒类型:
    1、霉变粮食引起的霉菌毒素食物中毒
    被洪水浸泡过的粮食极易霉变,食用了霉变的大米或小麦后常常发生食物中毒。病人常在食用霉变粮食后很快发病,症状有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不适、乏力、发热等,多为水样便,无粘液、无脓血便和里急后重感,该中毒在停止食用霉变粮食后病情自动减轻,一般不会死亡。
    2、细菌性食物中毒
    常由动物性食品(如肉、蛋类食品)和存放时间较长的熟食引起(如米饭、菜肴)。主要是由于食用已死亡(淹死、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肉和没有很好冷藏的食品。细菌性食物中毒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如腹泻、腹痛、恶心、呕吐,有时有发热、头痛,潜伏期一般在3—12小时,部分在13—24小时,少数在48—72小时。
    3、化学性食物中毒
    一般为误食有毒物质引起。由于灾区环境的变化和临时居住的条件所限,农药、亚硝酸盐及其他工业用化学物质易被误食。误食化学有毒物发病快,潜伏期在1小时内,死亡率较高,因此要及时对症治疗,包括停止食用毒物,及时进行催吐、洗胃、灌肠,使用特效解毒药等,并应及时送医院抢救。
   4、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
    误食猪甲状腺、肾上腺和含毒的鱼类会引起有毒动物性食物中毒;食用未经充分加热的豆浆、四季豆或发芽土豆、毒蘑菇会引起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
    中毒后一般采取洗胃、急救和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