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2月12日汉阴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六次会议批准)

索引号: xzfgzbmzfb-GK-2022-0838 发布日期: 2011-02-12 17:12
来源: 县发改局
内容概述: 汉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分享:
  “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是汉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率先突破发展向跨越发展迈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有序推进汉阴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对汉阴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汉阴实际,特编制本纲要。


  一、汉阴发展的新起点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2006~2010年)时期,汉阴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率先突破发展”主题,着力实施工业扩张、新农村建设、城乡繁荣、道路交通“四大突破”,全力推进工业生态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三化进程”,倾力打造新型建材、富硒食品、园林县城、三沈文化、油菜花节“五张名片”,努力建设富强、文明、和谐新汉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任务,生产总值、一产、二产、三产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九项主要指标实现翻番,其中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翻了两番,为“十二五”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总量大幅提升。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8.45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长13.4%。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8∶23∶39调整为29∶36∶35,一产所占比重稳步下降,二产所占比重大幅上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1.76亿元,比2005年增长4.7倍,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046万元,比2005年增长2.4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45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53元,比2005年增长1.2倍。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95亿元,比2005年增长1.4倍。“十一五”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5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8倍。
  ——工业经济强势发展。“十一五”时期,我县以月河工业园区为载体,以页岩(陶土)资源、富硒食品开发为主攻方向,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理念,盘活存量、引进增量、提高质量、扩张总量,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大力发展工业经济,金圣水泥、功力建材、中昌管业、百瑞缫丝、庆华化工等一大批企业建成投产,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2户增加到37户,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7.3亿元,实现增加值8.06亿元。
  ——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县以促进土地流转为抓手,实行“一村一品”、强村大户、龙头带动、科技支撑策略,着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快速转变,使我县农业产业链条基本形成,农业产业的规模和效益显著提升。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14万吨,油料总产量达到2.45万吨,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4.12亿元,实现增加值8.35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十一五”期间,我县累计争取项目资金4.8亿元,县财政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改造汉漩、汉铜、汉双等通乡公路9条280公里,完成通村水泥路195条803公里,27.5公里南北环线全面竣工,全县公路总里程达1755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100%乡镇通等级路、100%行政村通水泥路的目标,成功创建全省交通运输示范县。“十天”高速汉阴段建成通车,交通“瓶颈”制约彻底打破。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等工程,开发整理土地2.2万亩,新增耕地6188亩,治理小流域17条300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4.3万亩,修建堤防5公里,新解决10万人安全饮水问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新架设供电线路97公里,改造农村电网线路780公里,无电村全面消除。敷设通信光缆870公里,形成宽带、有线和无线接入网技术并存的格局,顺利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固定电话网交换容量达到3.4万门,移动基站达92处,固定电话总数达到3.37万部,移动电话达到9.77万部,宽带用户达0.71万户。有线电视网络8个,有线电视覆盖10乡镇57个村,用户达1.12万户,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297个自然村。
  ——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快。以建设山水园林县城为目标,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繁荣、高水平管理”的“四高”要求,全面加快城南新区开发和老城区背街小巷改造,先后新建城市主干道14条,改造老城区道路14条,凤凰广场、龙岗园林、月河人工湖等市政工程相继建成,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卫生县城和省级园林县城,强势启动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工作。同时,先后强力推进涧池、漩涡等6个重点集镇、46个新农村示范村、67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使重点村达到“五改”(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路)、“四化”(道路硬化、造林绿化、村庄亮化、整体美化)、“四通”(村村通公路、户户通自来水、通电话、通电视)、“六进村”(方针政策进村、法律法规进村、科技知识进村、先进文化进村、市场信息进村、文明习惯进村)标准,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社会事业发展迈出新步伐。教育事业蓬勃发展,4.8万中小学生享受“两免一补”、“蛋奶工程”等优惠政策,汉阴中学迁建顺利推进,职教中心、实验小学建成投用,15所灾后恢复重建学校按期完工,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有序进行,高中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成功举办五届油菜花节,9个乡镇文化服务站、4个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和82个农家书屋建成投用,公共文化服务健康发展。县中医院、18所乡镇卫生院、179个标准化村级卫生室、110个村级预防接种点全面建成使用。全县23.4万人享受到农村合作医疗保障,1.74万人享受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搬迁移民1.86万人,3.57万人实现脱贫。3.1万城乡居民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2386户“五保户”得到集中供养,1142户城镇住房困难群众享受了保障性住房政策,群众“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养老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低生育水平不断巩固,平均人口出生率、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为8.03‰和2.18‰,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公共卫生体系和综合减灾应急处理机制逐步健全,有力战胜了“5·12”地震灾害及“7·18”特大暴雨灾害,社会保持安定和谐,2009年被授予“省级平安县”。双拥工作成效显著,成功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县”称号。慈善、残疾人等事业蓬勃发展,先后被授予“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
  ——改革大步迈进。财税、金融、投融资改革有序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流转土地3.6万亩,流转水面5000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确权林地107万亩,签订或完善林地承包合同4.6万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县级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顺利实施,有力推动了法治、服务、高效、廉洁政府建设。招商引资实现质的飞跃,累计到位资金18.9亿元,其中投资5000万以上的项目6个,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纵观“十一五”,是汉阴历史上投资强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为显著、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突破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为实现“十二五”由突破发展向跨越发展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
  从大环境看,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将持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东部发达地区向西部地区产业梯次转移的步伐加快,为汉阴改善基础设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西康高速、川陕界高速、十天高速、西康铁路二线、阳安铁路复线相继建设,汉阴与关中、成渝、江汉等经济圈的时空距离进一步拉近,大中城市对汉阴发展的辐射带动效应将更加强劲,我县面临着接受“三大经济圈”辐射、承接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从自身看,汉阴地处“一体两翼”核心区域,区位优势明显;经过多年努力,汉阴的发展思路更为明晰,发展条件显著改善,支撑发展的产业体系正在形成,开放开发步伐加快,谋发展、增收入、促和谐已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愿景,为汉阴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当前,汉阴的发展基础已优于历史任何一个时期,完全有条件、有潜力由率先突破发展向跨越发展迈进。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汉阴经济欠发达的县情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足仍然是最为突出的矛盾。经济总量少、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城乡居民收入低;资金、人才、资源、环境等要素制约突出等问题亟待解决。城乡统筹发展压力较大,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繁重。全县上下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适应发展新要求,顺应群众新期盼,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大的魄力,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奋力谱写富民强县的新篇章。


  二、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构建“绿色产业、特色园区、宜居城镇、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民生保障”六大支撑体系,打造“新型建材、富硒食品、园林县城、三沈文化、油菜花节”五张名片,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跟进全省步伐,统筹城乡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建设生态、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汉阴。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在“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切实做到从汉阴基本县情出发,遵循发展基本规律,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方法统筹处理各种关系,推动汉阴经济社会实现发展的跨越。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民生至上。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全县30多万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必须坚持第一要务、产业兴县。切实做到以加快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建设,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立足汉阴资源优势,加快形成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培育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后续发展及政治、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经济基础。
  ——必须坚持生态立县、循环发展。切实把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和高效生态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广泛采用符合生态要求的生活方式、发展方式、建设方式,建立良性循环的经济、社会和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城镇承载。按照县城、集镇、新农村“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着力壮大城镇经济,完善城镇功能,逐步转移和妥善安置农村人口,满足城乡人民享受城市文明和现代物质、精神生活的需求,带动农村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项目带动。切实做到用开放的方式拓展发展空间,坚持不懈大抓招商引资,以项目带动聚集生产要素、促进投资增长、转变政府职能,以推动项目建设来推进重点工作落实。
  (二)奋斗目标
  “十二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65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2亿元,年均增长24%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42∶4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30亿元,年均增长2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9600元,年均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年均增长17%;实现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四个翻番”,为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绿色产业支撑体系,实现结构调整的新突破。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沿产业链纵向延伸,依产业关联度集群发展,做大做强富硒食品、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生物化工、缫丝轻纺等支柱工业,使工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4%以上。坚持以工带农,在月河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一批成规模、有效益、有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带动全县建设一批富硒食品原料基地,使农业成为工业发展的第一车间。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目标,改造提升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生态旅游等新兴服务业,畅通工业制品、农业产品销售渠道,初步形成以新型工业为主体,现代农业为基础,服务业为保障的绿色产业支撑体系。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42∶40,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构建特色园区支撑体系,实现产业聚集的新突破。以月河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和现代物流园区三大园区为平台,集成项目,捆绑资金,有序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园区承载力,提高产业聚集度。以提升产业关联度为重点,大力发展产业链经济,不断拉长产业链和产品链,实现集聚发展、关联发展、集约发展、合作发展,把月河三大园区打造成为产业特色鲜明、协作配套紧密、工农业并进、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集聚区,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
  ——构建宜居城镇支撑体系,实现统筹城乡的新突破。按照精心规划、精品建设、精细管理的要求,加大县城规划建设管理力度,着力提升县城建设品位,进一步彰显山水园林县城的独特魅力。以“生态优美、产业发展、功能完善、人文宜居”为目标,以涧池、平梁、蒲溪、漩涡、汉阳、铁佛寺等集镇为重点,加强集镇市政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管理,进一步完善功能,扩大容量,提升品位,彰显特色,切实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以促进农民进城定居为突破口,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政策体系,打破农民进城的体制障碍,推进农民进城落户,不断扩大城镇规模,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重点镇为节点、以村镇为延伸的城镇体系。
  ——构建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实现水利交通的新突破。始终坚持水、路、电、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实施洞河水库、月河综合治理工程,做好月河补水工程前期工作,抓好病险水库治理、安全饮水、小流域治理等工程,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以改造提升“七横六纵”公路网络为重点,打通与周边县、市的连接线,消灭县际断头路;加快建设通厂矿、通产业园区、通旅游景区公路,配套实施农村公路安保、渡口改造、客运站建设等工程,提高公路网络化水平和通行能力,实现出境公路高速化、县乡公路等级化、通村道路畅通化、县域交通网络化、道路设施配套化、管理养护规范化目标。
  ——构建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实现科教兴县的新突破。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优先发展科教事业。积极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到2015年,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学前教育基本普及,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协调发展的目标。以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着力提高劳动者创新创造、生产实践、就业创业的能力;加强管理、医疗、教育等方面带头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为实施跨越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以科技创新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加强产、学、研结合,增强科技服务支撑能力,切实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构建民生保障支撑体系,实现和谐发展的新突破。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富民为要,依靠群众、带领群众,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民主政治的主人、文化繁荣的主角和社会进步的主力。围绕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的目标,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努力增加居民收入、解决民生突出问题、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管理,促使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人人共享发展成果。


 三、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壮大县域经济支柱


  实施“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区域特色资源优势,
  ——富硒食品。以蒲溪富硒农产品加工聚集区为依托,以适生、优生农产品开发为中心,以富硒品牌为统领,实施富硒优质无硫白魔芋深加工项目、富硒大米、菜油技改项目、富硒生猪屠宰及深加工项目和富硒红薯粉条加工项目,推进汉阴小吃工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尽快开发形成富硒魔芋、富硒粮油、富硒肉类、富硒小吃四大产业。到2015年,富硒食品实现产值15亿元。
  ——新型建材。以页岩建材开发和水泥生产企业为主体,实施12亿块新型建材制品项目,加快墙面装饰砖、地板砖、轻质玻化陶瓷、陶粒、微晶玻璃等附加值较高的新型建材产品开发,不断扩张建材产业发展规模,逐步形成建材企业集群,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将汉阴打造成西北最大的新型建材产业基地。到2015年,新型建材产业实现产值15亿元。
  ——装备制造。以发展低碳经济为方向,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项目,加快电动自行车项目、太阳能热水器项目、PE管材扩能项目、碳素制品项目、烘干专利设备制造项目建设,加大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储量和制造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促进制造业良性发展,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值10亿元。
  ——生物化工。充分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优势,建设规范化药源基地,加强生物医药研发和医药龙头企业培养,重点开发利用杜仲、葛根等资源,实施年产万吨生物防锈颜料和杜仲系列产品开发项目,生产生物防锈颜料、激素类原料药、中成药和各种剂型成品药等产品。到2015年,生物化工产业实现产值10亿元,把汉阴建成生物防锈颜料、中药原材料生产基地和民爆产品集散地。
  ——缫丝轻纺。紧紧抓住东桑西移的有利时机,做大做强缫丝轻纺工业。积极研发和引进优质蚕种,发展规模化养蚕。加快年产5万绽特种纺纱项目建设,加快蚕丝、特种纱线、面料、服装等产品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缫丝轻纺业综合效益,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值8亿元。
  ——矿产冶炼。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推进矿产探采能力整合,实现矿产资源集约利用。突出发展黄金、瓦板岩、花岗岩、石墨、硅铁等矿石采选、加工、冶炼,打造陕南黄金大县、板石、石灰岩等非金属新型材料产业基地。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值7亿元。
  (二)提高工业园区承载能力

  以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为方向,坚持市场引导与政策驱动并重、资源引领与科技创新并举方针,科学规划月河工业园区产业布局,建立和完善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和管理运行机制。完善园区土地收储出让机制,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效益。加大工业园区投入,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完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搭建园区建设融资平台,搞好园区服务环境建设,切实加强和扩大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实现骨干优势企业和优质生产要素在园区有效聚集,引领入园企业健康发展。力争园区工业在“十二五”期间,增加值年均增长40%以上,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四、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现代化


  以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为核心,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一)加快月河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整合涉农项目,强化政策扶持和技术服务,加大招商力度,加快编制月河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大力实施“畜禽养殖+设施蔬菜”、“林果花卉+休闲观光”等形式的,集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循环农业于一体的示范工程,建设一批生猪生态养殖基地、富硒农产品基地、绿色蔬菜基地、林果产业基地。突出农业发展模式、产业经营模式、现代农业技术、优质农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实验、推广和创新,将月河川道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示范样板区,为陕南及秦巴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可行经验和模式,带动汉阴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到2015年,园区内主要农作物良种推广面积达到95%,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85%,示范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10~15项,规模化生产200种无公害农产品、50种绿色食品、30种有机食品,并打造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二)大力发展规模特色农业
  按照“产业生态化、产品规模化、管理企业化”的方式,以畜牧产业、设施农业、经济林业和水产养殖为重点,以龙头企业为牵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综合效益,到201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5亿元,实现增加值11.7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
  ——畜牧产业。加快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建成百万头商品猪生产基地。同时,利用山地资源,大力发展蚕、牛、羊、家禽、特种禽类养殖业。到2015年,畜牧业实现产值10亿元。
  ——设施农业。实施月河川道3.5万亩设施农业示范带建设工程,发展设施蔬菜3万亩。到2015年,设施农业实现产值3亿元。
  ——经济林业。在巩固生态林、稳步发展蚕桑的基础上,在南北山区集中连片发展特色林业经济,建设茶园5万亩,油茶8万亩,核桃、板栗、柑橘等干鲜果5万亩。发展林下种养业和林产品加工业。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和林业管护,大力提高林业效益。把南北山区建设成为中药材种植基地、干鲜果品之乡。到2015年,林业实现产值1.4亿元。
  ——水产养殖。充分利用丰富、优质的水域资源,大力推广绿色养殖和综合生态渔业技术,发展特色渔业、生态渔业、精品渔业。力争建成大型特种植养殖繁育基地2个,特种植养殖场10个,年产商品大鲵20万尾。到2015年,水产养殖业实现产值5亿元。

  ——粮油生产。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认真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坚持耕地占补平衡,大力推行节约集约用地,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加快土地开发整理、中低产田改造、基本口粮田和优质粮油基地建设,大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油补贴政策和粮油生产服务体系,加强粮食市场调控,调动种粮积极性,使粮油种植面积稳定在39.5万亩和14.5万亩,确保粮食安全。到2015年,粮油产量分别达到12万吨和2.5万吨以上。


  五、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把加快城镇化步伐作为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按照“全域汉阴”理念,构建城乡统筹发展体系。围绕“三个十万人”总体要求和“一主一副五点”城镇体系布局,以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改革成果、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加快县城、重点镇和新农村建设。到2015年,城镇化率努力达到50%。
  (一)加快县城建设步伐
  突出县城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地位,加快县城“东拓西延”、“南扩北充”步伐,推进旧城改造,实施城东、城西、城南组团开发,拉大城市骨架,提升县城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把汉阴县城建设成为安康中心城市副中心。全面完成凤凰大道、北城街、河堤路、河滨路延伸改造和西大桥重建,形成县城内外交通大环线。继续加大龙岗生态公园建设力度,把龙岗生态公园建设成为生态植物园、休闲观光园、汉阴民俗文化园。完成城东月河公园、麒麟郊野公园、月河人工湖1号坝、4号坝建设。组织开展道路、小区、屋顶、窗台绿化活动,进一步巩固“山水园林县城”创建成果。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住房供应体系,新增住房面积110万平方米,其中商品房70万平方米。围绕国家卫生县城创建目标,加强城市道路、供排水、电力、通讯、绿化和社会公共服务等市政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全面提升城市承载力和宜居环境,把汉阴县城建设成为“生态优美、产业发展、功能完善、人文宜居”的小城市。到2015年,县城人均城镇道路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13平方米、9平方米和30平方米,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万人。
  (二)加强重点镇建设
  按照产业集聚、居住集中、产居配套的原则,逐步扩大集镇规模、拓展发展空间、完善集镇功能、优化人居环境,增强集镇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涧池、蒲溪、平梁、漩涡、汉阳、铁佛寺等重点镇建设。突出抓好涧池重点镇建设,将其建设成为汉阴经济社会副中心。坚持把集镇建设与产业化发展、推进工业化进程结合起来,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和一切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加快调整乡镇教育、文化、卫生和产业布局;加强集镇供排水、电力及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实施集镇新区建设及老街区改造,把其建设成为生态移民、扶贫搬迁的人口集聚地和经济社会发展示范镇。力争到2015年,集镇建成区面积增加到25平方公里,居住人口5万人,人口在5000人以上集镇达到5个以上。
  (三)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强村大户、龙头企业为带动,依法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土地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促进增值收入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深化农村经营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培育发展一批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特色种养业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完成林权制度配套改革,解决大林业、小产业、低收入问题。继续抓好“人人技能”工程,加强劳动力市场和服务体系建设,走出一条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路子。以水、电、路、气、房、环境六大工程建设为重点,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1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全面开展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等农村环境整治,完善农技推广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加强农业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打造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按照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农民集中居住和管理服务城镇化“三集一化”的原则,大力实施以工代赈、生态移民、扶贫搬迁三大工程,支持促进自然灾害多发、人口持续减少、经济贫困落后的村庄搬迁,推进中心村、重点村建设,建成农村新型社区100个,居住人口5万人。安置高山群众和“山地危居”搬迁人口1万人。实施开发式扶贫,努力使3万绝对贫困人口脱贫。
  (四)全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紧扣城乡统筹、产业立县、农民增收三个重点,围绕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市政管理、公共服务六个一体化目标,健全城乡规划综合调控机制,高标准、高起点编制城乡统筹规划,积极引导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按照政策引导、农民自愿、市场推进、积极稳妥的原则,健全和完善鼓励农民进城的政策体系。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农民向城市转移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换和自由流动,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县转移农民进城4万人。
  (五)加快发展服务业
  把保持服务业平稳较快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积极发展物流业、旅游业、社区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水平,支撑第一、第二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逐步使服务业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
  ——现代物流。依托十天高速等骨干交通网络,加快建设物流信息和基础设施平台,大力培育和引进新型物流业态,建成汉阴综合物流园区、富硒食品物流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新型建材配送中心和粮食物流配送中心。
  ——商贸服务。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为主线,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和村组结合的商品流通网络体系。办好上七、双坪、酒店等山区“边贸”集镇市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多式联运等新型服务业态,推进便利服务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到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亿元。
  ——生态旅游。以山水资源为依托,以汉阴人文、三沈文化为内涵,以凤凰山森林公园、明清万亩古梯田为主景观,以乡韵乡村为意境,加快精品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强文化内涵挖掘、演艺展示、精品打造、宣传推介,形成汉阴特色旅游品牌。引进或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发展,深度开发旅游产品,提升生态旅游的质量和水平,把汉阴建设成为休闲度假的胜地。
  ——新型服务业。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家政服务业,不断完善社区生活服务、安全保障、医疗保健、休闲娱乐健身设施和人际交往场所,重点发展社区卫生、家政服务、社区保安、养老托幼、食品配送、修理服务和便民服务。积极发展金融、网络、经纪代理、咨询评估、法律公证及保险、交通运输等社会中介和公共服务业。建设高档社区,适度发展房地产业。

  ——大力发展以富硒特色小吃为主的餐饮服务业。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品牌引领、示范带动、文化推动”的原则,按照“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品牌化营销、连锁化运作、特色化发展”的思路,制定汉阴特色小吃发展方案,出台扶持优惠政策,挖掘整理小吃文化,培育一批示范门店,宣传叫响“汉阴小吃、富硒美食”的称号,努力将以富硒特色小吃为主的餐饮服务业培育成为拉动三产、促进就业的重要产业。


  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保障能力


  (一)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搞好第一次水利资源普查,启动建设洞河水库水利枢纽工程,做好月河补水工程前期工作,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对安良水库、东方红水库等13座病险水库进行彻底治理,进一步完善观音河水库灌区配套工程,新建小型水利灌溉工程80处,引水、提水工程290处,水窖3000口,改造渠道200公里,新增蓄水4961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7.75万亩,恢复提高灌溉面积1万亩,基本解决农业灌溉缺水问题。完成沙太、凤南等5个项目区250平方公里15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月河、洞河、牟梓河等河流60公里防洪堤建设,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和土地整治项目,补充耕地0.7万亩,改造中低产田4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新解决16.6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二)加快交通网络建设
  全力支持阳安铁路复线建设。以提高公路网络化水平和通行能力为重点,改造提升“七横六纵”(七横:铁佛寺—双河口—酒店—迎丰,龙垭—观音河,316国道,汉阴—双乳(月南),漩涡—渭溪—汉阳,紫阳—石泉(紫石),燎原—上七—双坪—碾子垭。六纵:上七—叶坪,汉阴—双河口,汉阴—观音河,平梁—酒店,涧池—沈坝,汉阳—双坪)公路主网络,打通与周边县、市的连接线,消灭县际断头路。加快建设通厂矿、通产业园区、通旅游景区公路。提高农村公路网络密度,实施农村公路安保、渡口改造、便民桥、客运站等工程。加强道路养护和运输管理。计划改造公路里程317.1公里,改造危桥14座,新建桥梁21座。到2015年,实现出境公路高速化、县乡公路等级化、通村道路畅通化、县域交通网络化、道路设施配套化、管理养护规范化目标。
  (三)完善供电、通讯设施
  以满足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群众需求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城乡电网结构,增强电力供给和输送能力,提高供电质量。新建110KV变电站2座,增加主变容量63000KVA,新建110KV输电线路50公里,新建或改造10KV输电线路187公里;对40个行政村74个台区进行低压配网改造,新建低压线路795公里。完善数字化广播电视网络,扩大城乡有线电视和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建成3G移动通信网和新一代高速无线接入网,形成天地合一的信息传输网络。加快实施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
  (四)加快公共设施配套建设
  以县城和重点镇供电、供水、供气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城乡市场、消防、停车场、环卫、公厕、城市标识体系等服务设施,加快绿地景观、公园、游乐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城乡公共交通,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完成汉中—安康天然气输气管道汉阴段工程、城区天然气主管网和3个加气站建设。
  (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强化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逐步搬迁安置地质灾害频发区域的群众。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以南北山区为重点,继续实施生态功能区建设,进一步加强小流域治理、长防林建设、退耕还林、汉江绿化和农村能源改造等生态工程建设,形成以山兴林、以林涵水的良性生态环境基础。以月河工业园区为循环经济试验基础平台,深化循环经济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具有汉阴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强化节能减排,全面推进节水、节能、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加强固体废弃物处理与综合利用,提高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水平。建成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场,加快重点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负荷率,确保县城和重点镇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治理和控制大气、噪声和其他污染。完善环境质量监测体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广泛组织开展绿色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积极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县。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采选矿企业尾矿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县城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稳定在310天以上。
  (六)实施月河综合治理开发

  加快编制月河综合治理开发规划,综合实施月河两岸水利、交通、土地整理、防护林和环境建设,使南北两岸密切联接、沿河两岸堤防坚固、道路通畅,建成“清澈、温顺、秀丽”的母亲河。


  七、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汉阴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教育、文化、卫生、计生、科技、体育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努力构建和谐汉阴。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着力推进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加大教育投入,着力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提高中小学教学装备水平,实现教学装备现代化,提升全县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完成全县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对调整后的51所中小学进行重点建设。完成汉阴中学迁建、39所标准化小学、8所标准化初级中学以及81所幼儿园建设(其中规范化县级幼儿园2所、标准化社区幼儿园5所、乡镇中心幼儿园14所、村级幼儿园60所),办好汉阴县特殊教育学校。到2015年,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98%以上,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100%,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三类残疾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稳定在99%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2.5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学手段和评价机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实现教育强县目标,为实现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
  (二)大力发展卫生、计生事业
  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到2015年,全县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5/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8‰以下,儿童计划免疫覆盖率达96%。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键院建设,加快乡镇、社区、村级卫生院(室)、计生服务站等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医疗技术水平、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到2015年,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执业医师数分别达到3.4张和1.75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疾病防控和食品、药品、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创建食品安全综合示范县。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民办医院发展。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现“国家卫生县城”创建目标。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建立以县为主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体制机制。大力实施母亲健康、优生促进和计生家庭创业三大工程,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强化依法行政,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盘棋”和利益导向机制,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十二五”时期,全县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
  新生儿缺陷发生率控制在4‰以下,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大力推进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提高全县人民文明素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保障机制,推动汉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进明清古城墙、文峰塔等历史文化保护。建成县文化艺术广电中心、陕南抗日第一军纪念馆、民俗文化博物馆和“三沈”纪念馆等城市标志性文化设施。完成18个乡镇文化服务站、179个行政村及11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任务。积极兴建城镇居民小区文化中心、青少年文化中心及老年人文化中心,推进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加大对图书、影像设备的投放力度。促进文化资源利用的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形成共建共用、资源共享、功能配套、设施齐备的文化设施网络。大力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加强文化创新,大力开发“三沈文化”等先进文化。繁荣城乡群众文化,办好汉阴油菜花节等节庆文化活动。加强新闻、广播、电视、互联网及宣传工作,持续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将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文化带进乡村,传向群众,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党史、档案和史志工作。增加城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投入,积极开展全民建身运动。
  (四)努力提高科技应用水平
  牢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在政府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掌握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名牌产品,全面提升县域特色产业竞争力。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积极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在经济、社会事业领域中选拔培养一批专家和技术带头人。以县职业教育中心为骨干,加强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训。高度重视乡土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动。加快科技产业园区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到2015年,建成科技型龙头企业10家以上,科技示范乡镇10个,示范村50个,各类技术培训10万人次。
  (五)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坚持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扩大就业、增加劳动者收入的重要途径,形成产业发展、就业增加和劳动收入增长的有机联动。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加强就业指导、培训,建立统一高效、制度化、社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吸纳就业,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扩大就业,鼓励劳动者通过灵活就业形式实现就业。做好改制、关闭破产和裁员企业职工再就业,安置好移民生产生活,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就近转移就业和返乡再就业。建立城乡统筹、平等竞争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市场机制,消除就业歧视。健全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十二五”期间,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机制,努力保持最低工资标准、退休职工养老金、企业工资指导线增长速度与全市相适应,全面提高城乡群众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水平,努力缩小与全省收入水平的差距。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
  (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为重点,以商业保险、慈善事业为补充的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保障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完善各项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办法。完善适应全体居民需求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持续推进安居工程,加快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扩大住房保障范围,提升城乡居民住房保障水平。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专项救助制度与基础性救助制度、紧急性救助制度以及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配套。进一步促进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发展。发展老龄事业,加快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区域敬老院建设和镇敬老院改扩建。制定优惠政策、吸纳社会资金,鼓励多种形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努力实现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让更多人享受发展成果。到2015年,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员覆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85%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新建保障性住房5000套。


  八、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一)建设民主法治社会
  大力发展民主政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职能作用。不断拓展基层民主,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保障人民的民主权益。加强统战、民族、宗教、侨务、外事等工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
  加快依法治县进程。推进司法改革,优化司法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行政,完善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监督机制,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规范法律服务,加强和改进法律援助。做好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贯彻落实《人民调解法》,推进社会矛盾化解。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做好“六五”普法各项工作,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形成遵法守法、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深入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指导思想,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解决好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和反腐倡廉建设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切实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注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加注重完善制度、规范权力,更加注重保护民利、保障民生,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拓创新。
 (二)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及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实施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和社会管理创新,健全畅通高效的民意表达机制,完善公共决策的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切实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诉求。
  加大公共安全预防预警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平安汉阴”创建活动,加强公检法司基础能力建设,改善执法条件,提高执法能力。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严厉打击敌对势力的各种渗透和破坏活动,进一步增强群众安全感。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确保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和对政法部门满意度得到不断提升。
  深入持久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大力支持驻汉部队和武警部队建设,加强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和国家安全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防动员和国民经济保障能力。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应急救援队伍、物资储备和救援防疫体系,提高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能力,提高应对处置事故灾难、公共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突发群众性事件的能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九、推进改革创新,提高开放水平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实施改革攻坚,更大更宽领域扩大开放,为推进科学发展、突破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一)全面深化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围绕建设法治、服务、高效、廉洁政府的目标,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和职能责任,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水平,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试点。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和有效监督机制,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推进扩权强镇改革。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公益性和生产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促进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围绕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重点支持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等事业发展,建立事权财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深化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推动小额贷款、村镇银行、融资担保、典当等新型金融机构发展,支持国内外商业银行在汉发展,积极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整合做强政府融资平台,提升投融资能力。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条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
  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推进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水、矿产、土地、生态等资源开发和管理政策,促进资源科学、环保、高效利用。积极探索约束性环境容量市场配置机制。健全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配置机制,完善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
  (二)提高开放水平

  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和服务环境,完善招商机制,创新招商方式,加强对外联系,提高开放水平,拓展区域合作空间,最大限度地争取外来资本、技术涌入汉阴。着力加强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经贸协作,深化与省内和周边省市大企业的项目合作,主动承接关中—天水经济区、“西三角”经济区产业辐射,主动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


  十、强化规划管理,保障规划实施


  建立规划落实机制和规划实施督查评估机制,进一步加大目标责任考核力度,维护规划严肃性,确保全面完成年度计划任务,如期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深入推进思想解放,以强烈的机遇意识谋划发展,以无畏的创新精神推进改革,以开放的视野实施突破,在全县上下营造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争创一流、争先进位的氛围。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实行重大项目包抓制度,落实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建设措施,集中力量谋划大项目、引进大企业、培育大产业、打造大品牌,把突破发展牢固建立在项目支撑上,形成投产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强劲发展势头。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以培养提高、以用为本、高端引进、激励保障为举措,加快党政、企业管理、科技创新三支人才队伍建设,让崇尚知识、尊重人才、干事创业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以务实的作风,把规划付诸实施,把宏伟的发展蓝图变为富民强县的美好现实。

  本规划纲要是汉阴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