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堰梯田
凤堰移民生态博物馆景区,这是全国首座以“自然山水为背景,以古梯田、古山寨、古宅院、古堰渠为展品,以农耕文化移民文化为主题,以民俗文化为辅助”的开放式博物馆。
绵延数十公里的凤堰古梯田,层层环抱着山脊,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大如曲池,小似新月,形状各异,各具特色,阡陌相连,高低错落,层层叠叠。从高处远望,梯架的一条条优美曲线或平行或交叉,蜿蜒如春螺,披岚似云塔,显示了动人心魄的曲线美。在莽莽森林的掩映中,在漫漫云海的覆盖下,其线条行云如流水,其规模磅礴壮观,构成了壮丽而隽秀的景观。2010年,凤堰古梯田被评为“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2014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示范区”,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美丽田园”。
景区最具有韵味的是文化,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民风的淳朴、民俗的多元,领略到夕阳晚照、田园牧歌的动人景象,体悟到吴氏移民先祖生生不息的民族奋斗精神,探寻到一个家族精彩传奇的发展轨迹。
凤堰古梯田最大的一块---凤江梯田梯田总面积七千多亩。远看凤江梯田神态婀娜,飘逸流畅,有如隽刻在大地上的水彩木版画:梯田虽然分布在高高的山坡上,但一年四季水流不断;梯田虽然是泥土夯筑,但历经二百多年的狂风暴雨却从未垮塌。有人对梯田这一景象百思不得其解,便有凤江梯田“三大怪”的说道,即:层层梯田如皮带,百年土台不溃坎,似与龙王通曲款。
其实,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凤江生态、工艺、水源涵养好三大特征:凤江梯田修建当初,都是在等高线上垦筑,防止了大面积开挖破坏生态,因此梯田窄如一条皮带;二百多年来,梯田历经岁月风雨,虽是夯土而筑,但从未垮塌,足见其工艺不凡;梯田修建在山坡上,却一年四季水源不断,这一奇迹是否与龙王情有相通呢?
流畅、壮观是堰坪梯田的气度,古朴、淳静是堰坪梯田的神韵。250多年前,湖南长沙吴氏一脉先祖随“川陕移民”大潮漂泊至堰坪,以他们过人的智慧,勤劳的品质,善良的本性,落业于此创业于斯,并在此开垦修建了第一块规模较大的连片梯田,铺就了吴氏家族繁荣兴旺的奠基石,成就了一个家族应有的荣耀与辉煌。
堰坪梯田范围内有竹园堡子、老学房、石院子、吴氏总祠堂、杨家湾吴家大院、太平寨等古庄园及古山寨遗存。
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的重要景点---冯家堡子,冯家堡子既是明清川陕移民的见证,也是陕南山地民居建筑的代表。它是清代移民冯氏家族所修建的一座防御兼居住性建筑,现存南门外的一堵断垣石照壁可印证其岁月沧桑。
冯家堡子修建当初,由前排抻手房、前院、中院、后院、西面兵营房及东面附属用房共六栋、上下两层大小80多间房屋构成,院内可居住200多人。为保家守业,还修建了高达6米以上、厚四米以上石城墙,并设东、南、西、北四道城门,各城门上筑有炮楼,坚固的城防建筑,使冯家堡子易守难攻、坚不可破。
尽管这样,堡子的主人修建堡子时,极尽其聪明才智,既想成路又谋败路,一旦堡子被长时间围困将有攻陷的危险。因此,堡子主人修建当初时便在四道城门下设计了相互连通的地下通道,以便危急时刻从逃生通道逃离堡子。堡子院内建有逃生通道是我们在修砌堡子城墙时发现的,大家从南门城墙根处的洞口可以发现这个暗道直通西门。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堡子前院正庭,这个长三间的大厅是当年主人举办盛大庆典及喜事的地方,这张冯家堡子历史原貌放大图来源于清道光年间编撰的冯氏族谱,从这张图可发现当年堡子规模与房屋布局是及其壮观的。
之所以会出现冯家堡子这种建筑,源于封建中国的政治制度,由于朝政昏庸,封建政权不够稳固,战事不断,社会动荡,加之匪患肆虑,百姓没有安宁之日。于是便出现了这种防御兼居住式建筑,而且这种建筑在封建中国比比皆是,如:福建土楼、赣南围屋、开平碉楼、桃坪芜寨、大田土堡、广东和广西围龙屋。它们与冯家堡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古梯田内,冯家堡子这种建筑不是无独有偶,类似建筑有20多处,现相当一部分还保存较好,竹园堡子、石院子、天宝寨、太平寨、烟墩寨、仁和寨等等,都是那个时期修建的,主要是为了防御白莲教与地方匪患袭扰。
中院正庭主要交代的是冯氏家族的迁徙过程:堡子先祖祖籍湖北孝感市麻城县高杆堰乡大槐树村,明中期迁至长安冯家庄居住,后意识到长安将有战乱,其中一族便于明末迁至紫阳县五郎坪定住,繁衍若干代后,至冯景昌时已有大量田产,却在一次兵患中失去田产、房屋焚毁一空,冯景昌也在战乱中死去,其遗孀韩氏婆婆带着三个未成年的儿子逃到了东河,经过几辈人努力后小有银钱,于是从孙字辈冯友泰开始倾其家庭所有,于乾隆34年到乾隆57年历经24年、花费黄金一千两,才建成了这座防御兼居住式建筑。
古人修建房屋时十分讲究风水,冯家堡子先祖亦不例外。当年冯友泰的儿子修建城门时,请来一位风水先生占卜,风水先生告诉堡子主人说:“我给你们所选择的风水绝对能让你冯氏后人世代兴旺、财源广进,但自此我可能失去生活能力”。闻听此言的冯氏家人表示:“你尽管放心,若真到了那一天,我们奉养你就是”。
果真,风水先生给他们占卜了风水,将城墙南门修建在正南正北的位置。冯氏家族自此开始日益繁盛,人丁兴旺,财源广进,成为富甲一方的大户。而风水先生因看就了真风水,导致双目失明。
冯家堡子属聚族而居的宗族部落,城墙修建者是冯友泰的儿子们,族长为排行老三的冯富文,他精明能干,但长年在外经商,家族日常事务大多由其几个长兄弟管理,当他们看到风水先生双目失明在冯家白吃白喝时,便心生嫌弃之意,于是就指派风水先生到大磨房里推大磨。
话说这个风水先生的徒弟,看到师父到位于冯家堡子的那个方向一去多年杳无音信,便前往冯家堡子一探究竟,当他们看到自己师父受到摧残给人推大磨时,愤懑之气油然而生,他们决定替师父讨个公道,便心生一计哄骗冯氏家人说“现在的风水还不是最好的,如若将南城门迁移到偏东方向的位置将会更加有利于冯氏家族的发展”。
信以为真的冯氏家人采纳了这一建议,当即着人拆除原南门改建至现在位置。当冯富文经商回到堡子,看到整个家族被搞得乌烟瘴气,联想平时兄长们对自己不甚恭敬的一些作法,居然一病不起。不久辞世。
作为冯氏家族的顶梁柱,冯富文的离世无异釜底抽薪,没有了“主心骨”的冯氏家族从此一蹶不振,家事一天天败落。为了阻挡这种颓败之气,冯氏家人便在新建南城门处修建了一个石照壁(就是刚才大家在南门外看到的那座照壁),经过几百年的风雨侵蚀,这个石照壁成为残垣断壁保存至现在。这个事件告诫人们必须恪守诚信。
堡子后院介绍的是冯氏宗族治理结构,封建宗族推行“族长制”,族长拥有宗族人等的生杀权、宗族管理权、财产支配权等,是封建法律保护的“三权”之一。族长下有房长、柱首(管家)、护院、族人等。
由于冯家堡子是以冯氏家族为主体聚族而居,由此造成堡子内部相对封闭的状态。宗族内部为了满足这一封闭系统内若干人等的生活需求,便设置了满足长期生活保障的油坊、酒坊、米房、豆腐坊、水井等各类加工作坊及设施。目前,我们按照堡子当年的功能作用进行了还原布置,大家可依稀发现当年族长、管家、护院、房长等的生活状态。请各位随我参观。
依次参观并介绍:族长卧室、族长议事厅、护院卧室、族长行头室、护院当班室、管家卧室、管家当班室;在酿酒房、面房、米房、油房能感受到手工作坊的原真性;在家丁卧室、家丁当班室、兵器库等领略当年豪门人家的威武与森严。
接下来是凤堰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重要景点——吴家花屋。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吴氏家族繁荣兴旺的发展历史,解读“明清川陕大移民”的社会事件,了解凤堰万亩古梯田开凿形成的过程。
吴家花屋是清乾隆末期嘉庆初年由祖居湖南长沙善化县的吴氏先祖移居堰坪后的第三代后裔吴敦伍修建,吴敦伍官居千总,拥有凤堰地区大量田产。
吴家花屋修建当年,因地处深山僻壤,周围建筑房屋多为茅庐草舍,而花屋则青砖灰瓦、雕梁画栋、楼阁亭榭、青山作屏、花草相映,甚是好看,故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吴家花屋”,并一直沿用至今。
吴家花屋占地面积30余亩,建筑面积三千余平米,原有各类房屋上百间,由东、西两个院落组成:东院为“进士” 府第故称“进士第”,西院为“大夫”府第,故称“大夫第”。
我们现在所在位置为西院,西院左侧原为葡萄园,右侧为学房即当年花屋“私塾”,整个院落布局精巧、浑然天成,建筑用材选料讲究,建筑工艺精致细腻,大家可以从花屋前庭窗户纹饰上窥视一二。这道木质窗户由实质硬木雕饰而成,其上图案有“寿桃”、“鹿角”、“蝙蝠”、“喜字”组成,喻意主人“福、禄、寿、喜”俱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润物无声,寄予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
进入大厅,门楣及四壁悬挂了“公正服人”、“服公正第”、“一乡善士”、“望隆乡曲”、“寿考维祺”五块匾额,其中前四块是汉中知府、汉阴厅通判及南山三铺乡亲赠送给第一代移民先祖吴上钟的。“寿考维祺”是汉邑侯熊宇赠与第二代移民先祖吴士和的。吴家花屋前厅是花屋主人当年举行重大庆典、重要喜庆活动及迎接皇帝圣旨的场所,其建筑规制按官宦人家设置,除两侧设有“旁门”外,过厅还设有“中门”与“侧门”。
经过中门进入天井,花屋天井由前庭、正庭、东西厢房围合而成,其中前庭与东西厢房檐廊构成二层木阁楼,它们与正庭二层木楼相连,作为吴家花屋当年姑娘小姐起居生活及刺绣纺线、织布的地方。而东、西厢房均为新人房:东厢房为迎娶进来的媳妇成亲拜堂的地方,西厢房是花屋出嫁的姑娘从阁楼上移步新房待嫁休息、等待迎亲队伍的地方。
现在大家来到的是花屋正庭佛堂,佛堂是当年花屋主人焚香祭祖、接待贵客、长辈接受晚辈请安问好的地方。在封建社会,人们非常讲究辈份等级,遵循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在生活起居上,只有长辈人才能在正房里居住。所以,当年花屋老爷房就位于佛堂左手。
老爷房里陈设讲究奢华,有博壳架、九屉柜、钱柜、雕花床等一应设施。特别是这架雕花床,可谓做工别致、雕花精美、用漆和润,整体紧凑严实隐秘,冬天具有很好的保暖作用。可能各位会问:这么密实的一架床,如何解决夏天凉爽透气的问题?且看,这架雕花床大有玄机,主人们在安制木床四壁时,预置了开关,打开各壁板开关,这些档板纷纷落下,使花床整体通透开放,很好地解决了主人纳凉透气的问题。可见古人的聪明,也说明古人也是很会享受生活的。
经过老爷房进入正室,这是当年花屋主人原配夫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室内陈设均是女眷生活起居用品。
现在请大家随我来到花屋主人书房,书房内摆放的有画案、书桌、书架等一应设施,还有当年吴氏移民第一代先祖吴上钟的竹制坐椅,吴上钟字万禄公,大家可以发现竹椅上“万禄公”题款依然清晰可见。
在封建时期,大户人家或书香人家的书房大都安排在花园或廊道前,但花屋主人的书房却安排在正房里,按说这是不符合常规的,花屋主人作这样的安排却是费了很多心思的,大家已经注意到在书房的西侧开了一道侧门,我们经过这道侧门便进入了紧邻书房的外间,而这间房屋便是当年花屋老爷小老婆的居室。因当年花屋老爷的小老婆聪明乖巧,贤惠能干、美丽漂亮而深得老爷庞爱,为回避矛盾维持家庭和谐,花屋老爷常常以读书诵诗、写字作画为名频频进入偏室与小老婆欢情。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吴家花屋西偏院,西偏院是花屋晚辈生活起居的地方。其中,这间房屋是闺房,为花屋小姐居室。封建时期,大家闺秀只能居住在阁楼上,且不能抛头露面,而花屋小姐却能住在楼下院内,缘由有二:一是这是花屋老爷的孙女,时值民国时期新女性;二是该孙女琴棋书画、刺绣女红样样精通,且伶俐乖巧、聪明可爱,深得老爷喜欢。 这位小姐名叫吴明慧,与其兄长吴明洋青年时期双双就读于安康中学,并双双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在其舅父的介绍下,同时来到延安。哥哥吴明洋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在五台山对日作战,营级干部,最后血洒疆场,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妹妹吴明慧进入延安鲁艺文学院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安铁路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为革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花屋少爷客厅,客厅内室是少爷房。作为已娶妻成家的少爷,是享有独立的私密空间的。在少爷房内值得一提的是这架婚床:正面造型为楼枋雕饰结构,左右枋牌篆刻有:“贺来岁贵子飘香,喜今朝双星巧会” 楹联一付,其正面楼枋及沿盖上均饰有“喜鹊闹梅”、“鸳鸯戏水”、“冠上加冠”等篓空图案,这些图案均蕴含生动吉祥文化意蕴;雕花床左右两侧及背部内板上,均饰有一幅幅寓意美好的戏文故事,单从做工与雕花来说,这架雕花床便价值不菲,算得上是吴家花屋镇宅之宝。
与少爷客厅相连的是吴家花屋小厨房及小饭厅。当年花屋因雇用了大量长工、下人、丫环,在尊卑有别的时代,长工、下人是不能与主人同室而食的。
离开西院步入东院,这个院子当年是进士府第,为花屋二兄弟吴学赢居所,吴学赢先后任甘肃省金塔县令与陕西洋县县令,是一位两袖清风、深受百姓拥戴的好官。花屋东院由主院与东偏院组成,现东偏院房屋已拆除,所剩房屋已布置成专业展馆,由渊源厅、迁徙厅、创业厅、随迁厅、成就厅、生活厅、善行厅七个专题12个展厅组成。
渊源厅交代的是吴氏家族姓氏起源,吴氏本为姬姓,祖籍陕西岐山人,周朝先公周太王姬亶后裔,《史记·周本纪》记载,古亶公有长子曰泰伯,次(子)曰仲雍,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贤妇人,生(姬)昌时有圣瑞。古亶公欲立季历以传(姬)昌,于是泰伯、仲雍二人文身断发逃奔江苏江阴一带以让位季历。
由于泰伯、仲雍贤能爱民,深得当地百姓拥戴,众百姓纷纷投奔他们,于是就建立了“句吴国”,至周武王灭商兴周后,册封泰伯、仲雍的曾孙周章为诸侯,国号为“吴”。吴国作为春秋战国时的重要诸侯国,最终在诸侯争霸的斗争中,被越王勾践所灭,举国百姓为纪念这个国家,纷纷改姓为吴。
仲雍的第二十世孙季(姬)扎之后在延陵一带繁衍壮大,元末明初,居住在江西南昌丰城县的延陵季扎之后吴开宏为元代大学士,明起义将领陈友谅定都南昌建立大汉国后拟请吴开宏为幕僚,吴开宏在坚辞不受的情况下,带领母亲与兄弟逃到湖南长沙定居。朱元璋平定天下定都南昌开科取士广招贤能,吴开宏兄弟吴开敏中进士返回南昌做官,吴开宏则定居南昌世代繁衍至十四代。
明末清初以来,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各种反清复明斗争及平“三番”、收复台湾战役等,年年的征战厮杀,不仅导致人口大量凋敝、土地严重荒芜,而且致使国库空虚无收。人口凋敝、国库空虚已经严重危及到清政府的统治,为确保政权稳固,自清顺治皇帝起,便相继颁布典令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将“两湖两广”稠密人口迁移至四川及陕南一带,于是便有了历史上著名的“明清川陕大移民”的重大事件。
湖南长沙善化县吴氏十四代孙吴上锡为生计所迫,在“明清川陕大移民”的背景下,于乾隆二十一年遡长江、逆汉江,浪迹漂泊,漫无目的地来到凤凰山上汉阴与汉滨交界的一个叫“万家扒”的地方,遇到一个姓沈的商人在伐木经商,吴上锡因人高马壮、体强力大、诚实信用被留下来伐木。在凤凰山伐木一月有余,吴上锡不适宜凤凰山上山高风烈的气候,便告辞沈氏商人继续向山下的堰坪进发。初到堰坪,吴上锡正赶上修房造屋的堰坪大户杨健侯上房梁,上房梁在当地是重大喜庆日子,当地百姓便纷纷给杨健侯送贺礼,吴上锡也赶巧送了一份。
话说中午宴请众百姓时,因吴上锡面团漆黑、身强体壮饭量大,再加上一口湖南腔语言不通,众乡亲都不愿意与吴上锡同席。独坐一席的吴上锡很是尴尬与难为情,但转而一想,认为自己初来乍到堰坪居然有“一席之地”,应该是个“好兆头”,正不知下一步该往何处去的吴上锡于是决定就在堰坪落脚。
决定定居堰坪的吴上锡挣得了一份给杨健侯帮工的活计,当他看到堰坪区域内土地肥沃、水源充沛适于修田种植水稻时,他便劝导当地村民开渠修田,慢慢地村民就接受了吴上锡。
就在吴上锡给杨健侯帮工的第三年,乾隆二十四年,祖居湖南长沙善化县的吴上锡堂兄弟吴上荃、吴上铭投奔吴上锡而来,他们一同在杨健侯家帮工。至乾隆二十七年,吴上荃因病死亡,身在长沙的吴上荃大哥吴上钟闻讯后带领最小的兄弟吴上钢前来堰坪奔丧,在料理完吴上荃丧事后吴上钟对杨健侯问道“你还需要帮工的吗?”,杨健侯说道“需要是需要,因为你兄弟在我这病亡,我还不知道你们找不找麻烦?”。
吴上钟说道“我们已经打听了,我兄弟的去世与你没有关系”,在闻听吴上钟这段话语后,杨健侯爽快地答道“既然这样,那你们就留下来吧”。
于是,吴上钟带上三兄弟吴上铭、四兄弟吴上钢返回长沙,整点行装之后,再次来到堰坪杨健侯家帮工。但当看到堰坪全境肥沃的土地、充沛的水源,到处都是沁水坑、灯心草的荒坡地时,吴上钟对杨健侯说,你们这到处都是荒草地,能否给我们一些?
这些多年荒芜的坡地,对杨健侯来说不值一文,于是他不以为然地说道“哎,你们看上哪里,你们随便耕种就是”。
有了杨健侯这句话后,吴上钟兄弟三人暗自窃喜,决定在堰坪修田开渠种植水稻。于是他们白天给杨健侯打工,晚上便辛勤修田造地,慢慢地在堰坪的山腰上就修出了一笼一笼的弯月形梯田,吴上锡及堂兄弟吴上钟等也有了一定积蓄富了起来,便在堰坪修建了第一个大庄子——竹园堡子,各位请看:这是当年修建竹园堡子时用于城墙西门上的一幅石楹联“山列画屏迎瑞气,水环磐带集祥光”;城墙东门上也有一幅石楹联上书“三阳日照兴隆地,五福星临吉祥家”,现在这幅石楹联还在百姓家中。
祖居湖南长沙善化县的吴氏兄弟的叔伯子侄,在闻听吴上钟等在堰坪发家致富的消息后,纷纷举家投奔他们而来。自乾隆三十年起的两、三年里,先后有三百多户一千多人落户堰坪,自此,他们时世代繁衍壮大,人口越来越多。
为了生存发展,移居堰坪的吴氏家族与少量土著人一道,靠勤劳智慧改造自然,从乾隆年间开始至嘉庆、道光、咸丰年间便建成了凤堰核心区域内一万多亩古梯田,他们先堰坪后东河、至黄龙,当把这些地方的好地全部修成梯田以后,就开始向外夸张,陆续建成了吴家坝、大坝、渭子溪等规模较大的连片梯田,一度时期还发展到西乡、紫阳等县都有他们的田产。应该说,开建万亩古梯田是这个家族的第一大成就。
这个家族的第二大成就,就是发展商贸:他们利用汉江黄金水道,上至汉中下至武汉,通过商船将当地的土特产源源不断地送出去,将外面的洋货运进来,繁荣了商贸搞活了副业,他们在凤堰区域及漩涡镇总共开办了九大商号,经营范围涉及中药材、粮油、百货、山货等领域。
这个家族的第三大成就就是修房造屋,他们在凤堰区域内修建了大量庄园和寨堡,目前古梯田内保存还比较完整的大庄园有近十处,保存比较完好的山寨还有二十余处。这些山寨由石城墙围筑,里面修建了大量房屋,是一种防御兼居住式的建筑,主要用于防范匪患与白莲教。代表性的建筑有吴家花屋、敞口屋、吴家坝吴家祠堂、太平寨、中和寨等。
生活厅这里主要交代的是富裕起来的吴氏家族的一种生活状态,从这些陈设来看,富裕起来的花屋主人的生活状态是非常的雅致、荣贵、闲适与安泰的。
要说吴氏家族的第四大成就,那就是“人才辈出”。吴上钟兄弟三人乾隆年间初到堰坪时,身无分文、举目无亲,靠的是给大户人家帮工养家糊口。在这种窘迫的环境下,他们以持之以恒与坚韧不拔的毅力,改天换地、勤劳苦做,靠智慧、诚信、勇敢、胆识不断进取与发展,不仅站稳了脚根,而且获取了功名。以吴上钟为例,他在中年以后,便被推举为南山三铺(堰坪铺、鳌头铺、汉阳铺)总乡约,乾隆末年,白莲教起事进犯堰坪,吴上钟招募乡勇与之搏斗,最终战胜来犯之敌,并活捉了首领张汉潮的家属,朝廷念其有功,授“武德骑尉”、擢五品军功。吴上钟是万亩古梯田开凿者的首倡者与奠基人。
三兄弟吴上铭因为在修建寨堡防患白莲教进攻的行动中成绩显著,也被朝廷授予军功、擢升官职。这份列表显示:从吴上钟兄弟三人落脚堰坪至兄弟几人分别获取功名,以后历代的吴氏家族均世代官宦人家,目前,仅我市境内就有在位县处级以上官员近十位。吴氏家族世代繁衍、人丁兴旺,古梯田区域内八千多人绝大多数都是吴氏后裔,漩涡镇三万多人其中有一万多人吴,吴姓人口占了三分之二。
善行厅交代的是吴氏家族作善事公益的情况。吴氏先辈第一代初来堰坪时,便与当地人和睦相处、与人为善、共同发展,他们引导当地百姓兴水利、修梯田、开堰渠,劝导当地人种植水稻,与当地人融为一体。
富起来的吴氏先民更是不忘根本,他们变卖田产、拿出钱粮兴办慈善公益:兴学堂办教育,修堰渠铺道路,赈济贫民,剿匪平叛,深的百姓拥戴。由他们斥资兴建的学校有:汉阴广仁社、汉阴育英书院、岚皋书院、紫阳东来书院、漩涡中心小学、汉阳中心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