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汉阴县委办公室 汉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汉阴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实施意见》的通知

索引号 xzfgzbmzfb/2019-0130 公开目录: 县政府办文件
公开责任部门 政府办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汉办发〔2019〕20号 成文日期: 2019年08月27日
有效性 有效 公开日期: 2019-08-28 14:43
政策解读:
  • 【文字解读】《汉阴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实施意见》
  • 分享:

    各镇党委、政府,县委和县级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各人民团体,中省驻汉有关单位:

      《汉阴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实施意见》已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中共汉阴县委办公室   汉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8月27日


    汉阴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实施意见


      为精准落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各项决策部署,建立健全易地扶贫搬迁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切实解决“搬出来后怎么办”问题,真正实现“搬得出、稳的住、能致富”目标,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为引领,以易地扶贫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目标,围绕搬迁户后续服务和后续发展,聚力落实各类脱贫帮扶政策,以“建强一个支部、建好三大载体、建设八个中心”为抓手,做实“三业统筹”,依靠市场主体,突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后续发展和后续服务管理问题,推进搬迁社区基层治理和群众融合融入,确保“搬迁一户、脱贫一户”,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工作目标

      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紧扣问题导向,创新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确保全县20个集中安置搬迁社区配套完善、管理有序,搬迁群众安居乐业、稳定脱贫。

      有效解决社区管理问题。建强“一个支部”,以社区党组织为统领,以社区自治组织和工青妇等配套组织为支撑的管理体系,引导搬迁群众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推动“五新”社区创建,实现有机构管事、有人干事、照章理事。

      有效解决群众增收问题。加快“一厂一园”建设,通过建设社区工厂,加强社区群众技能培训,实现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通过建设农业园区,推进“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实现稳定增收。

      有效解决群众服务问题。建设“八个中心”,坚持实用管用可持续原则,根据社区规模大小,落实5+3X服务机构,鼓励支持市场主体参与大型移民搬迁社区配套服务,做实“三业统筹”,提升为民办事服务水平和搬迁群众的经济收入。围绕搬迁群众特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土地、林地、就业、产业、上学、就医、养老等权益保障问题和搬迁群众由农民变居民的融入问题。

      三、工作任务

      (一)建强一个党组织,强化党建统领

      1.合理设置党组织。根据易地扶分搬迁社区的党员数量,分类设置党小组、党支部、党总支等基层组织;在400户及以上规模较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可探索社区党总支下辖社区工厂党支部、农业园区党支部等组织体系建设。加强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让社区党组织成为宣传党的思想、贯彻党的决策、执行党的路线、引领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尽可能从社区村(居)民中推选产生,也可从县镇干部中下派或由社区所在村干部兼任,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经济发展、管理服务核心作用。(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有关镇党委)

      2.建强党员队伍。全面开展搬迁党员摸底调查,搞好党组织关系接转工作,实施“双培双带”,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人选的培养,侧重培养发展一批优秀回乡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种养能手、务工经商能手及各类先进分子入党,不断为党组织输入新鲜血液,发挥带头致富和带领致富先锋模范作用。(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有关镇党委)

      (二)建好三个载体,推动后续发展

      1.建好社区居委会或管委会,搭建行政管理服务载体

      ①建立社区自治及配套组织。根据辖区内移民搬迁安置社区规模大小,按照新设、融合、挂靠三种类型规范设置社区自治单元后成立相应机构。500户以上的社区,单独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300户至500户的社区,可依托当地行政村组建融合型社区;300户以下的社区,挂靠并入就近村级组织。单设的社区居民委员会要按程序报县审批、省报备。在上级未正式审批到位前,三类社区以成立管委会的方式运行管理。要同步设置和选举社区监委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配套组织,主动吸收移民搬迁群众中的优秀分子参加,促进搬迁群众融合。(责任单位:县民政局、总工会、团县委、妇联、有关镇)

      ②推动社区网格化管理。根据社区人口数量、楼院分布状况合理确定划分网格,从每个楼(院)选出一名楼(院长)作为网格长,每个单元推选中心户长,组建以中心户长为主的业主委员会。着重配合各服务机构,全面掌握每个搬迁家庭的人员、就业、收入等基本信息,协助做好与搬迁户的联系沟通和信息传递,协调楼院内邻里之间处理好睦邻关系。(责任单位:有关镇)

      2.建好社区工厂,落实就业载体

      ①围绕社区建工厂。坚持政府引导、招商引进、就业优先、厂社融合、协调推进,综合利用苏陕协作资金、易地扶贫搬迁结余资金、旧宅腾退土地增减挂钩交易指标资金、就业创业基金和县财政扶贫项目统筹资金等,依照《安康新社区工厂地方标准》,坚持规模适度、宜建则建、宜租则租、宜用则用,在全县30个100户以上的移民搬迁社区再新建9家独立性标准化厂房(城关镇中坝、平梁镇棉丰、涧池镇紫云、蒲溪镇南区、铁佛寺镇四合、汉阳镇天池、漩涡镇集镇、双河口镇龙垭、幸河),在双乳镇福源、蒲溪镇东区等社区利用闲置厂房、门面房创办加工型社区工厂和扶贫车间,力争到2020年底全县建设40个以上社区工厂,吸纳就业2000人以上,累计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脱贫400人以上。(责任单位:县人社局、自然资源局(搬迁办)、有关镇政府)

      ②围绕工厂抓招商。结合实际精准招商,引进适合搬迁群众就业的毛绒玩具、电子元件、手机配件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投资兴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带业、带技、带资返乡在搬迁社区工厂发展各类型的加工企业;引导本地有一定经营能力的企业管理人才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和传统工艺,在搬迁社区或附近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竹藤编制、书画装裱等农特产品和手工艺品,培育壮大社区工厂这一新的组织形式,多层次、多类型的为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创造岗位。(责任单位:县发改局、人社局、招商服务中心、自然资源局(搬迁办)、有关镇)

      ③围绕就业抓培训。积极开发和提供公益性岗位,尽力为就业有困难的搬迁户提供就业机会,力争全县公益专岗兜底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达到200个以上。以提升搬迁群众就业能力为导向,统筹人社、扶贫、教育、农业、电商等培训资源,结合社区工厂、劳务输出、产业发展和企业、园区用工需求,对搬迁贫困劳动力实施免费就业技能、实用技术、劳动法规等培训,确保有正常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一个不少的进行培训,每户至少有一人掌握1至2项实用技能。(责任单位:县人社局、扶贫局、教体科技局、农业农村局、电商办、有关镇)

      ④围绕服务抓维权。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中心,多形式宣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提高社区工厂、农业园区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主动协调处理劳动争议,确保享受应有的合法权益。(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司法局、总工会、有关镇)

      ⑤优化社区工厂机构。以落实搬迁群众稳定就业为重点,开展招商引进企业、引进项目工作,帮助进驻企业协调处理与社区内外各方关系。优化社区工厂机构设置,负责人可由社区党支部和管委会领导兼任。(责任单位:县人社局、有关镇)

      3.建好农业园区,壮大产业载体

      ①建园模式。坚持政府政策引导支持、产业专业合作社组织运营、群众自觉自愿参与,按照“加入一个组织、发展一项产业、奖补一笔资金”的“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组织动员搬迁贫困户将3000元实际入住后续扶持奖励资金和5000元的扶贫产业奖补资金,入股参与到安置社区特色农业产业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园区,通过科学论证、集体决策,按市场导向确定一项特色产业,让搬迁户真正的投身到产业中,镶嵌到产业链上,力促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外出务工无技、本地就业无岗、迁入务农无地、就地增收无业的就业困难搬迁贫困户后续稳定增收乏力问题,确保“搬迁一户、稳定脱贫一户”。(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有关镇)

      ②建园规模。根据安置社区附近不同特色的产业基础和农业资源优势,以户均年增收1万元倒算规划建园规模,在安置社区周边配建“一个特色农业园区”。300户以上的安置社区(城关镇中坝、平梁镇棉丰、涧池镇紫云、漩涡镇集镇社区、铁佛寺镇四合),在社区附近建设1000亩以上的特色农业产业园,300户以下、100户以上安置社区在附近建设不低于500亩的特色产业园,100户以下社区建设不低于100亩的特色产业。(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有关镇)

      ③建园机制。在安置地党支部或社区党支部的领导下,按照“党支部+产业专业合作社+易地扶贫搬迁户”的模式,通过建章立社、集体决策、带资入社、明确责权等步骤推动发展;以实施“镇园产业联盟”或社企对接等方式,促进生产与市场深度融合;以直接参与型、返租倒包型、委托代管型等多种方式建立合作社与搬迁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合作社带贫益贫优势,通过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产业,带动搬迁贫困户增收脱贫。(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有关镇)

      ④强化合作组织建设。以落实搬迁群众按照“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加入特色产业专业合作社参与生产经营为重点,产业专业合作社负责结合社区当地实际和市场前景精准确定长效产业项目,争取各类项目支持,帮助搬迁群众实现有业安置促进增收的目标。负责人可由社区党支部确定或社区党支部、管委会领导兼任。(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有关镇)

      (三)建设八个中心,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1.便民综合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为搬迁群众办理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低保、残疾补贴等社会保障事务,为搬迁群众提供户口迁入、就业务工、不动产登记等政策咨询指导服务。中心要设置社区服务大厅,悬挂“xx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牌子,配备电话、电脑、办公桌椅、资料柜等办公设施,做到服务制度、服务指南、办事承诺、办事流程图、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公示上墙,确保群众办事方便。(责任单位:县行政审批局、有关镇)

      2.物业管理中心:主要负责管理维护社区水、电、房等公共设施,并为社区群众提供治安防控、卫生保洁、绿化、生活秩序等服务。物业中心要配备持证上岗的水电工和环卫工人以及掌握救援、消防等必备技能的治安人员,要按照建立智慧社区要求,安装智能电、水表,建成红外安防监控体系,实现监控联网。(责任单位:县住建局、有关镇)

      3.平价购物中心:引进社会资源,建设平价超市,为社区群众提供价格合理的商品和优质服务。(责任单位:县供销联社、市场监管局、有关镇)

      4.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重点为社区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高龄老人、空巢老人、残疾老人、优抚老人、留守老人等提供生活照顾、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紧急援助等日间托养服务。同时根据社区当地卫生资源覆盖情况,合理布局社区卫生服务站或健康小屋。中心要结合老年人特点布设电视、图书、休息床位和简单的体检设备。(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卫健局、有关镇)

      5.儿童校外辅导中心:主要负责解决留守儿童和社区工厂、园区就业务工子女上下班与上放学及假期无人辅导监管问题,专门设立的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校外辅导、看护监管场所。场所里要配备适合少儿学习娱乐的图书、桌椅、文体等设备,并聘请辅导员开展校外文体活动或辅导家庭作业。(责任单位:县教体科技局、有关镇)

      6.文体活动中心:立足社区实际,布置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心理咨询室,购置象棋、跳棋、乒乓球等健身器材和电教设备,满足社区群众健体和文化娱乐活动等需求,促进搬迁群众和谐相处、有效融入。(责任单位:县文旅广电局、教体科技局、有关镇)

      7.民事矛盾调解中心(警务室):以及时化解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为目的,组织社区负责人、社区内威望高、法律意识强的搬迁群众和公安片警成立矛盾调处小组,完善“三官一律”进社区,妥善处理邻里纠纷和轻微违法事件,确保“小事不出区、大事不出镇”,维护社区和谐稳定。调解中心要有人员组成公示、调解制度和相关法律宣传图片资料。(责任单位:县委政法委、有关镇)

      8.红白喜事服务中心:以帮助社区内搬迁群众解决在婚丧嫁娶中的困难为目标,本着让搬迁群众省钱、省事、省心的原则,为群众提供婚事嫁娶服务信息,引导群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服务中心要有理事人员公示、服务人员信息和红白喜事规章等制度,有条件的社区要建立或利用其它公共场地设立必要场所,方便社区群众办理红白喜事。(责任单位:有关镇)

      四、政策支撑

      1.强化党建组织体系。建立和完善组织构架,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社区管委会为主导、群众自治组织为基础、群团组织和各类社会服务组织为纽带、经济组织为支撑的安置社区组织体系,完善“支部+X+贫困户”长效机制。县委组织部要加强指导和规范,对条件成熟、符合要求的社区党支部按5万元标准给予党建经费支持。(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民政局,有关镇)

      2.强化产业支持体系。各牵头部门要全力支持、优先发展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县农业农村局要做好搬迁社区特色产业园技术指导和省市级园区申报工作,积极争取协调资金支持;县自然资源局(搬迁办)负责落实好产业发展用地保障,做好相关配套建设。(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人社局、自然资源局,有关镇)

      3.强化就业创业支持体系。以安置社区为中心,紧盯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稳定就业的要求,落实落细“三单一卡”等人岗对接工作措施。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保障落实工资、奖金、养老保险等基本待遇,应补尽补交通费、体检费、培训费等就业补贴。全面集成搬迁社区创业促就业各项政策,积极开发提供保洁、治安、护路、护林、护水、扶残助残、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等公益就业岗位,带动更多搬迁户就地就近就业,县人社局重点抓好社区工厂建设,按照400户以上8人、400户以下5人落实社区公益性岗位。要有效整合各类技能培训资源,逐户逐人制定培训计划,实行靶向培训,实现技能培训全覆盖,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一个不少地培训一个不闲地就业上岗。(责任单位:县人社局、有关镇)

      4.强化社区治理体系。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积极构建多元主体共联、多元平台共建、多元组织共商、多元资源共用、多元服务共享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治理体系,纵向上形成“社区党支部+三个载体+服务平台+楼(院)长”,横向上形成“管委会+社区工厂+农业专业合作社+八中心+群团组织”的社区联动治理格局。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将党建、物业、就业、产业、平安建设等工作融入到网格中,推动“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把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建设成为和谐稳定、安定有序、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责任单位:县委政法委、有关镇)

      5.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教育就学服务,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将搬迁群众中中小学生合理划分到搬迁社区附近学区范围,确保搬迁群众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落实到位;教育规划布局调整时,充分考虑迁出和迁入地随迁子女的数量增减趋势,着眼长远,创新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和办学规模,切实做到搬迁群众义务教育有保障。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结合搬迁社区附近原有医疗卫生资源,科学合理设置医疗卫生服务机构,400户以上且周边400米范围内无卫生室的安置点,可批准设立卫生室。搬迁社区所在地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要以户为单位为搬迁群众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全面落实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责任单位:县教体科技局、卫健局、有关镇)

      6.强化文化建设体系。开展“文化下乡”“文化扶贫”等主题文艺演出,发挥好社区文体活动中心作用,引导群众开展文体健身活动,不断丰富社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开展“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和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作用,依法打击和整治打牌赌博、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两股歪风”。推动“五新”社区创建,引导搬迁群众适应社区新生活,养成好习惯。(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文旅广电局、各镇)

      7.强化权益保障体系。衔接好搬迁群众农民和城镇居“两个身份”、迁出地和安置地“两种利益”。在保持搬迁农户土地、林地承包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和其他惠农政策权益不变的前提下,本着自愿的原则,引导搬迁群众积极落户安置地。对暂不迁移户籍的,安置地相关部门负责办理“居住证”,并确保搬迁群众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医保、养老、救助、残疾补贴等基本权益。认真落实“一户一宅、搬新拆旧”政策,移民搬迁旧宅基地腾退按照不同搬迁类型进行奖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所有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做到应保尽保。(责任单位:各镇和有关部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委副书记为组长,县委宣传部、县委组织部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扶贫、发改、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创业就业、文教卫生的副县长为副组长,县委组织部、县委政法委、发改局、教体科技局、公安局、民政局、司法局、财政局、人社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水利局、文旅广电局、卫健局、市场监管局、扶贫局、行政审批局、供销联社、总工会、团县委、妇联、工业集中区管委会、电力公司、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和各镇负责人为成员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自然资源局(搬迁办),办公室主任由县自然资源局局长担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相关镇要对照规范化建设标准和政策要求,科学制定方案,精心组织实施,落实专人主抓。

      (二)夯实工作责任。各镇各相关部门要全面落实工作责任,突出重点、各尽其责、通力合作,扎实做好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县发改局要强化工作统筹、日常协调和督导落实等工作;县委组织部负责指导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阵地建设;县政法委负责指导矛盾调处中心建设并规范运行;县委宣传部负责指导搬迁社区积极开展新民风活动和社区文化工作;县财政局负责筹措监管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资金;县审计局负责做好搬迁社区后续扶持资金项目跟踪审计;县自然资源局负责抓好社区工厂厂房建设、旧宅腾退以及安置房办证;县民政局负责指导各镇开展搬迁社区自治工作,建好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县公安局负责落实好搬迁群众户口迁移或居住证办理;县人社局负责牵头抓好社区工厂的政策落实、项目引进,做好培训和就业创业服务;县农业农村局负责指导搬迁社区特色农业园区建设,落实好“三个一”产业发展扶贫模式;县教体科技局负责指导各社区办好少儿托管中心,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户教育扶贫政策;县文旅广电局负责指导搬迁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开展搬迁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县卫健局负责安置区医疗资源配置建设,指导搬迁社区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县行政审批局负责指导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规范运行,加强业务培训,推行联网办公;县市场监管局负责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工厂、平价超市优先办理登记服务;县供销联社负责支持社区平价购物中心建设,指导规范运营;县经贸局负责督促电信、移动、联通等单位做好负责搬迁社区通讯网络配套建设;金融、税务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落实好金融扶贫和税收减免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

      (三)强化督查考核。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纳入脱贫攻坚年度考核。县脱贫攻坚督导督查组、自然资源局要加强日常督查和定期到点指导,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督导检查,形成定期督查、定期通报制度。


      附件:汉阴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任务分工表.xlsx